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立德树人视角下小学“品德与社会” 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探讨
【作者】 范翠玉
【机构】 (黑龙江省鹤岗市绥滨县第一小学)
【正文】摘 要: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效推进能够帮助学生构建起正确的三观,并逐步完善学生的思想道德体系。但是越来越多的问题却同时出现在了教学过程当中,下文就围绕着处理问题的具体策略进行相关探究。
关键词:立德树人;品德与社会;有效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拓展学生的人生视野、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生命观念,并提升学生多视角考虑问题的能力,进而促使学生更加适应社会生活。但在现阶段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却呈现出了一些问题。
一、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理念过于传统
目前的很多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仍然处于传统的应试型教学理念的影响之下,认为自己才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以及主体,学生仅仅需要跟随着自己的教学步调来开展学习活动即可。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顺利激发,实践能力也自然得不到充分发展[1]。而单一的、灌输式的教学手段极其容易引发学生的疲惫感以及厌恶感,进而促使学生丧失学习热情。
2. 授课内容过于呆板
品德与社会课程应当是一门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采用的是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仅仅按照课本上所选录的案例来开展教学活动,却完全忽视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对于年龄较小,人生阅历与社会经验不足,认知能力与理解能力都相对薄弱的小学生而言,许多问题是根本就无法理解的。这种过于抽象的教学内容非常不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
3. 案例更新不及时
实际案例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阶段的大部分品德与社会教师完全依赖于教材上的案例说明,却没有自主去寻找最新的案例信息。同一个课本案例甚至可以使用数年的时间,以至于完全脱离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基于此,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必须树立起端正的职业态度以及积极的学习观念,以及时进行教学资料的收集、整理与总结,从而不断补充课程资源,以提升教学效果。
二、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开展的具体策略
1. 联系学生生活
建构主义者认为,在面对自己当前所学习的事物时,学生往往会进行主动建构。心理学家奥苏贝尔也认为,当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新学习的东西能建立联系的时候,就容易产生有意义学习。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强烈的生活化元素,这意味着教师需要从生活角度出发,努力搭建起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桥梁。
比如在“共享有爱阳光”这一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就需要利用生活事例来拉近学生与课程知识之间的联系。首先让学生了解同学情谊的价值,促使学生感受与同学之间的有爱之情,从而理解同学、了解同学,并与同学建立起真正的友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与学习过程中需要注重哪些“交友要点”。有的学生说,如果一直保持善意,就容易吸引别人走到自己身边来。有些学生说,在别人遇到困难时要帮助别人,这样就能拉进彼此之间的距离。还有的学生则提到,如果你比别人更优秀,你就能获得更多的友谊。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个性与交友习惯,学生也因此展现出了不同的为人处事状态。在“立德树人”的视角下,教师需要教导学生体会真诚相待、互相理解、彼此信任的可贵之处,进而学会与他人和谐共处、互帮互助,并有效处理自己与同学之间的矛盾。
2. 创设问题情境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一切学习活动都必须听从教师指挥。这种教学手段会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长时间无法得以有效激发,并禁锢学生思维的发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更是成为了纯粹说教式的课程,教师一味讲解教材内容,学生被动听取以及接收知识。因此,为了突破传统教学课堂的弊端,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必须及时转变教学理念,根据教育现代化改革的需求优化教学手段,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出学生的探究意识,鼓励学生通过思考问题来拓展思维空间,并进行自我创造[2]。
为此,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学习水平来创设问题情境,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启迪学生的思想,由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谢谢你,平凡的劳动者》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来播放关于家乡劳动者代表的记录片,并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们知道周围都有哪些劳动者吗?你知道他们平时的工作内容吗?”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平凡劳动者的伟大之处,从而珍惜各行各业劳动者的成果,并做到尊敬以及爱戴这些劳动者。
3. 教师需要树立起榜样
教师是直接与学生进行接触的一线教育工作者,教师的日常言行能够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日常教学与生活中,品德与社会教师需要时刻注重自身的言行,以为学生起到榜样带头的作用。教师必须加强反省与自律,了解自己内心的想法,并学会客观地去审视自己的行为,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纠正自己的不良习惯。教育是一个传递的过程,教师需要自己手捧薪火,才能将热烈燃烧的火苗传递到学生的手上。而教师的自我规范也使得教师的公信力以及权威性更强,更能够获取学生的依赖与信任,从而有效开展立德树人教育。
4. 加强实践教学
所有的学科知识最终都是需要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的,小学品德与社会知识更不例外。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思想,并积极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例如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进入养老院、幼儿园等等场所提供志愿服务,从而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 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给学生更多的体验学习的机会。并积极渗透德育教学思想,以帮助学生树立起端正的三观,促使学生构建起良好的思想道德体系,最终实现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包春芳.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如何实现高效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9(17):106.
[2] 曾宪生.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探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07):138-139.
关键词:立德树人;品德与社会;有效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拓展学生的人生视野、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生命观念,并提升学生多视角考虑问题的能力,进而促使学生更加适应社会生活。但在现阶段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却呈现出了一些问题。
一、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理念过于传统
目前的很多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仍然处于传统的应试型教学理念的影响之下,认为自己才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以及主体,学生仅仅需要跟随着自己的教学步调来开展学习活动即可。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顺利激发,实践能力也自然得不到充分发展[1]。而单一的、灌输式的教学手段极其容易引发学生的疲惫感以及厌恶感,进而促使学生丧失学习热情。
2. 授课内容过于呆板
品德与社会课程应当是一门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采用的是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仅仅按照课本上所选录的案例来开展教学活动,却完全忽视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对于年龄较小,人生阅历与社会经验不足,认知能力与理解能力都相对薄弱的小学生而言,许多问题是根本就无法理解的。这种过于抽象的教学内容非常不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
3. 案例更新不及时
实际案例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阶段的大部分品德与社会教师完全依赖于教材上的案例说明,却没有自主去寻找最新的案例信息。同一个课本案例甚至可以使用数年的时间,以至于完全脱离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基于此,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必须树立起端正的职业态度以及积极的学习观念,以及时进行教学资料的收集、整理与总结,从而不断补充课程资源,以提升教学效果。
二、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开展的具体策略
1. 联系学生生活
建构主义者认为,在面对自己当前所学习的事物时,学生往往会进行主动建构。心理学家奥苏贝尔也认为,当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新学习的东西能建立联系的时候,就容易产生有意义学习。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强烈的生活化元素,这意味着教师需要从生活角度出发,努力搭建起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桥梁。
比如在“共享有爱阳光”这一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就需要利用生活事例来拉近学生与课程知识之间的联系。首先让学生了解同学情谊的价值,促使学生感受与同学之间的有爱之情,从而理解同学、了解同学,并与同学建立起真正的友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与学习过程中需要注重哪些“交友要点”。有的学生说,如果一直保持善意,就容易吸引别人走到自己身边来。有些学生说,在别人遇到困难时要帮助别人,这样就能拉进彼此之间的距离。还有的学生则提到,如果你比别人更优秀,你就能获得更多的友谊。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个性与交友习惯,学生也因此展现出了不同的为人处事状态。在“立德树人”的视角下,教师需要教导学生体会真诚相待、互相理解、彼此信任的可贵之处,进而学会与他人和谐共处、互帮互助,并有效处理自己与同学之间的矛盾。
2. 创设问题情境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一切学习活动都必须听从教师指挥。这种教学手段会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长时间无法得以有效激发,并禁锢学生思维的发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更是成为了纯粹说教式的课程,教师一味讲解教材内容,学生被动听取以及接收知识。因此,为了突破传统教学课堂的弊端,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必须及时转变教学理念,根据教育现代化改革的需求优化教学手段,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出学生的探究意识,鼓励学生通过思考问题来拓展思维空间,并进行自我创造[2]。
为此,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学习水平来创设问题情境,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启迪学生的思想,由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谢谢你,平凡的劳动者》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来播放关于家乡劳动者代表的记录片,并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们知道周围都有哪些劳动者吗?你知道他们平时的工作内容吗?”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平凡劳动者的伟大之处,从而珍惜各行各业劳动者的成果,并做到尊敬以及爱戴这些劳动者。
3. 教师需要树立起榜样
教师是直接与学生进行接触的一线教育工作者,教师的日常言行能够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日常教学与生活中,品德与社会教师需要时刻注重自身的言行,以为学生起到榜样带头的作用。教师必须加强反省与自律,了解自己内心的想法,并学会客观地去审视自己的行为,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纠正自己的不良习惯。教育是一个传递的过程,教师需要自己手捧薪火,才能将热烈燃烧的火苗传递到学生的手上。而教师的自我规范也使得教师的公信力以及权威性更强,更能够获取学生的依赖与信任,从而有效开展立德树人教育。
4. 加强实践教学
所有的学科知识最终都是需要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的,小学品德与社会知识更不例外。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思想,并积极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例如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进入养老院、幼儿园等等场所提供志愿服务,从而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 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给学生更多的体验学习的机会。并积极渗透德育教学思想,以帮助学生树立起端正的三观,促使学生构建起良好的思想道德体系,最终实现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包春芳.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如何实现高效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9(17):106.
[2] 曾宪生.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探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07):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