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的尝试
【作者】 张芸侨
【机构】 (贵州省兴义市下五屯街道办事处新屯学校)
【正文】 一直以来,核心素养培养都是教育革新发展的重要内容,且广大语文教师也在不断探索与尝试中,但就目前来看,还存在诸多需要完善的部分。因此,为了培养出更多创新型人才,全面适应社会高速发展需求,应从不同层面来加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以此来推动初中语文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培养能够适应社会持续发展的创新力
创新不仅是突破过去,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憧憬。从语文教学的实质来讲,其就是学习、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过程,其中,学习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而运用则是在此基础上给予创新。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是,比较鉴别法。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可产生强烈的刺激,促进积极思维,发挥创造力,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时提出了这两篇文章在思想感情上的异同点。在比较中学生感知范仲淹主张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此规劝滕子京并勉励自己的崇高境界胜过欧阳修在与民同乐时多少含有寄情山水、排遣谪居的苦闷情怀。
二是,深度解读法。在实践教学中,可以通过对学习活动的意念、灵魂和直觉等载体做出综合考虑与实践创新来进一步拓展探索性思维。在教萧红的《呼兰河传》时学生都能概括出小说的主题:回忆童年在祖父后花园的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表现了亲近大自然万物,亲近小生命的幸福与快乐,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对自由纯真的生活的向往。其实这只是主题的第一个层次,再介绍萧红的人生经历得出萧红的一生是一直被冷落被忽略的一生,是一直寻找着“爱”和“温暖”的一生:孤独的童年——“失家”之痛:坷坎的爱情——“失爱”之痛。
寂寞的写作——“失功”之痛这是主题的第二个层次。第三个层次是对国民性的思考。这正是《呼兰河传》悲剧意蕴的深刻价值所在:它揭示了强大而愚昧的历史文化背景(集体无意识)对人性的异化及扼杀——呼兰河人认同环境,认同现存的一切秩序及道德,实际上是认同它所体现的所有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所以当这群古老中国的子民以真诚而善良的出发点去残忍扼杀别的生命时,才更震撼地体现出我们病态民族麻木的魂灵来,在鲁迅先生的“吃人”与“被吃”的轮回中,体现出无尽的人生悲凉和深沉的悲剧性。
三是,多元解读法。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初中语文传统名篇《我的叔叔于勒》主?}一般都是揭露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纯粹的金钱关系,无情的鞭挞了小市民的势利贪婪、冷酷自私的丑陋灵魂。笔者在归纳这一主题后,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你的叔叔就是于勒,你会怎么做?一石激起千层浪,经过学生的热烈讨论,我们是不是可以归纳小说的主题表现了那个时代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及弱势群体的辛酸和卑微。
二、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审美能力?
首先,语言美教育的尝试。语言教材本身就具有语言美的特色,且能够为教师提供丰富的语言美资源,对此,教师就可以结合课文相关内容,组织学生开展文明用语方面的相关训练,以此来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不断提升。
在研读《呼兰河传》第28小节“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了天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这一段落时,首先通过朗读让学生感悟语言的节奏美和音韵美。再通过想象与联想创造表达自由的意蕴美。
其次,环境美教育的尝试。这里所指的环境主要涉及到自然、社会环境两方面。前者主要是指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共存;而后者则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其三,生命美教育的尝试。语文教师要适时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在《甜甜的泥土》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揣摩令人惊奇的结尾:奶糖化了,泥土变甜了。这个惊奇结局有什么用意吗?小说安排了一个别出心裁、喜剧化的结局:“一夜之间地温回升,冰雪消融了,糖浆和雪水混在一起,渗入大地……那泥土,甜丝丝的。”奶糖的融化和泥土的变甜显然是作者对生活的虚构,我们不必苛责“奶糖在冬天的夜晚融化”是否符合自然规律,这个结局显然融入了作者的浪漫主义情怀和温柔善良、向往美好的愿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阅读小说的应有态度,体会和创造其中的美。
三、培养能够满足个人终身发展的人格品质
首先,应尝试体现学习阶段性,主要是指在实践教学中,应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做出全面分析,并结合其实际发展需求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与目标,尝试引导学生真正做到与他人和谐共处,不断增强其集体主义精神。为此,教师应在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相关的内容,并引入一些实例来进行论证,以此来对学生人格品质做出更好的培养。
其次,应尝试全面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表现出的一系列听说读写行为做出认真观察,并耐心听取其学习反馈与意见。着重引导学生懂得说话要真诚、准确,态度要大方诚恳,并保持言行得体。
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核心素养的培养,不论是对增强授课效果,还是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来讲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社会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品质与关键能力,因此,在初中语文教育体制革新发展过程中,应对各项核心素养培养工作落实给予足够重视与全面探究。
一、培养能够适应社会持续发展的创新力
创新不仅是突破过去,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憧憬。从语文教学的实质来讲,其就是学习、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过程,其中,学习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而运用则是在此基础上给予创新。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是,比较鉴别法。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可产生强烈的刺激,促进积极思维,发挥创造力,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时提出了这两篇文章在思想感情上的异同点。在比较中学生感知范仲淹主张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此规劝滕子京并勉励自己的崇高境界胜过欧阳修在与民同乐时多少含有寄情山水、排遣谪居的苦闷情怀。
二是,深度解读法。在实践教学中,可以通过对学习活动的意念、灵魂和直觉等载体做出综合考虑与实践创新来进一步拓展探索性思维。在教萧红的《呼兰河传》时学生都能概括出小说的主题:回忆童年在祖父后花园的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表现了亲近大自然万物,亲近小生命的幸福与快乐,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对自由纯真的生活的向往。其实这只是主题的第一个层次,再介绍萧红的人生经历得出萧红的一生是一直被冷落被忽略的一生,是一直寻找着“爱”和“温暖”的一生:孤独的童年——“失家”之痛:坷坎的爱情——“失爱”之痛。
寂寞的写作——“失功”之痛这是主题的第二个层次。第三个层次是对国民性的思考。这正是《呼兰河传》悲剧意蕴的深刻价值所在:它揭示了强大而愚昧的历史文化背景(集体无意识)对人性的异化及扼杀——呼兰河人认同环境,认同现存的一切秩序及道德,实际上是认同它所体现的所有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所以当这群古老中国的子民以真诚而善良的出发点去残忍扼杀别的生命时,才更震撼地体现出我们病态民族麻木的魂灵来,在鲁迅先生的“吃人”与“被吃”的轮回中,体现出无尽的人生悲凉和深沉的悲剧性。
三是,多元解读法。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初中语文传统名篇《我的叔叔于勒》主?}一般都是揭露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纯粹的金钱关系,无情的鞭挞了小市民的势利贪婪、冷酷自私的丑陋灵魂。笔者在归纳这一主题后,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你的叔叔就是于勒,你会怎么做?一石激起千层浪,经过学生的热烈讨论,我们是不是可以归纳小说的主题表现了那个时代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及弱势群体的辛酸和卑微。
二、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审美能力?
首先,语言美教育的尝试。语言教材本身就具有语言美的特色,且能够为教师提供丰富的语言美资源,对此,教师就可以结合课文相关内容,组织学生开展文明用语方面的相关训练,以此来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不断提升。
在研读《呼兰河传》第28小节“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了天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这一段落时,首先通过朗读让学生感悟语言的节奏美和音韵美。再通过想象与联想创造表达自由的意蕴美。
其次,环境美教育的尝试。这里所指的环境主要涉及到自然、社会环境两方面。前者主要是指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共存;而后者则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其三,生命美教育的尝试。语文教师要适时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在《甜甜的泥土》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揣摩令人惊奇的结尾:奶糖化了,泥土变甜了。这个惊奇结局有什么用意吗?小说安排了一个别出心裁、喜剧化的结局:“一夜之间地温回升,冰雪消融了,糖浆和雪水混在一起,渗入大地……那泥土,甜丝丝的。”奶糖的融化和泥土的变甜显然是作者对生活的虚构,我们不必苛责“奶糖在冬天的夜晚融化”是否符合自然规律,这个结局显然融入了作者的浪漫主义情怀和温柔善良、向往美好的愿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阅读小说的应有态度,体会和创造其中的美。
三、培养能够满足个人终身发展的人格品质
首先,应尝试体现学习阶段性,主要是指在实践教学中,应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做出全面分析,并结合其实际发展需求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与目标,尝试引导学生真正做到与他人和谐共处,不断增强其集体主义精神。为此,教师应在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相关的内容,并引入一些实例来进行论证,以此来对学生人格品质做出更好的培养。
其次,应尝试全面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表现出的一系列听说读写行为做出认真观察,并耐心听取其学习反馈与意见。着重引导学生懂得说话要真诚、准确,态度要大方诚恳,并保持言行得体。
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核心素养的培养,不论是对增强授课效果,还是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来讲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社会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品质与关键能力,因此,在初中语文教育体制革新发展过程中,应对各项核心素养培养工作落实给予足够重视与全面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