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论“生活化”教学法在数学中的运用
【作者】 程亚玲
【机构】 (陕西省兴平市秦岭小学)
【正文】摘 要:本文对数学教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进行了适当的探索,并引用了大量的实例加以阐述,如何联系生活,利用生活,并回归生活,将数学体现在生活的各个部分,使生活处处是数学得到很好的体现,最终体验数学价值,完成教学目的和任务。
关键词:数学教学;教学生活化;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周围的事物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要求我们必须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而且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联系生活,提供数学素材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在于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尽可能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形;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用学到的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有关数学的现象,并能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在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探索数学知识。把问题情景模拟出来,让学生观察、思考。
如讲“认识路线”一节时,同学们在学完了怎样“认识路线”这一知识点之后,他们脑海中所得到的知识是零碎的、片面的,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地掌握这个知识点呢?下面我就提出一道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的问题:从学校到欢乐谷应该要怎么走呢?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有的小组思考出从学校到游乐园有哪几条路线,有的小组则讨论从学校到达游乐园有哪几路公交车等。然后,教师将这些内容通过多媒体展现在屏幕上,让学生一一观察之后,从中得出公交车有很多辆能到达,但是其中有几辆车是需要中途转车才能到达。这道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的题型,通过学生之间的思考、探讨等,使学生自己从中找出认为合理的方法,再将方法讲解给其他的同学听。这样融入生活化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并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二、利用生活,解决数学问题
在数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的作用更多地在于点拨,“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探究、获取知识,学会思维。因此,在教学中从生活中学,把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会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只要教师多动脑筋,多想办法,给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就一定能让学生亲近数学,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
例如:国庆节班级开联欢会,想用50元买水果,怎样买最合适?同学们先在班上调查,再买什么水果。结果统计出全班50名同学中有21人最喜欢桔子,有12人最喜欢苹果,还有7人喜欢其它水果。因此,大家决定50元中拿25元买桔子,15元买香蕉,10元买苹果。第二步要了解每种水果的价格,确定每种水果买多少千克。通过调查、比较他们发现某超市的水果质优价廉,其中桔子每千克1.6元,香蕉每千克4元,苹果每千克3元。最终结合实情,他们用9元买了3千克苹果,用16元买了4千克香蕉,用25元买了16千克桔子(本来应付25.6元,他们提出量大优惠,便宜了0.6元)。这次活动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在于实用,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深化了学生的探究意识,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三、回归生活,体验数学价值
从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角度来说,数学教育既是一种科学教育,又是一种文化教育。虽然科学也是文化,但文化不一定是科学,作为科学的数学与作为文化的数学是不完全一样的。文化的数学既包括纯数学,也包括数学科学以外的关于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行为、观念和态度。这种行为、观念和态度对学生来说,只有在参与社会生活后才能得到潜移默化地接受。
自带领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学习,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存、取钱,观察银行的周围环境,特别是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在看、听、记的时候,不知不觉接触了数学问题:“利率是什么啊?”“钱存多长时间划算?”这时,学生议论纷纷,我定下心来,没有急着回答各种问题,而是要求学生继续观察分析,并请教一下银行的工作人员,然后估算一下,回到课堂让学生带着刚才想到的问题去预习课本。由于刚才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这样一来,自己又学会了解决,从而找到了切实可行的储蓄方式。我认为象这样让学生养成留心身边的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使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富有魅力,对于提高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之,数学教学应该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从而让数学生动化,形象化,通俗化,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高不可攀的,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轻松学习数学,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生活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丁浩清:生活化数学理念打造精彩课堂:浅谈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J]云南教育:基础教育版,2005(12).
[2] 张梅:数学生活化 生活化数学[J] .陕西教育:行政版,2007(Z1).
[3]毕平平:数学生活化的解读[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6(25).
关键词:数学教学;教学生活化;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周围的事物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要求我们必须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而且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联系生活,提供数学素材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在于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尽可能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形;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用学到的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有关数学的现象,并能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在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探索数学知识。把问题情景模拟出来,让学生观察、思考。
如讲“认识路线”一节时,同学们在学完了怎样“认识路线”这一知识点之后,他们脑海中所得到的知识是零碎的、片面的,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地掌握这个知识点呢?下面我就提出一道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的问题:从学校到欢乐谷应该要怎么走呢?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有的小组思考出从学校到游乐园有哪几条路线,有的小组则讨论从学校到达游乐园有哪几路公交车等。然后,教师将这些内容通过多媒体展现在屏幕上,让学生一一观察之后,从中得出公交车有很多辆能到达,但是其中有几辆车是需要中途转车才能到达。这道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的题型,通过学生之间的思考、探讨等,使学生自己从中找出认为合理的方法,再将方法讲解给其他的同学听。这样融入生活化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并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二、利用生活,解决数学问题
在数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的作用更多地在于点拨,“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探究、获取知识,学会思维。因此,在教学中从生活中学,把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会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只要教师多动脑筋,多想办法,给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就一定能让学生亲近数学,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
例如:国庆节班级开联欢会,想用50元买水果,怎样买最合适?同学们先在班上调查,再买什么水果。结果统计出全班50名同学中有21人最喜欢桔子,有12人最喜欢苹果,还有7人喜欢其它水果。因此,大家决定50元中拿25元买桔子,15元买香蕉,10元买苹果。第二步要了解每种水果的价格,确定每种水果买多少千克。通过调查、比较他们发现某超市的水果质优价廉,其中桔子每千克1.6元,香蕉每千克4元,苹果每千克3元。最终结合实情,他们用9元买了3千克苹果,用16元买了4千克香蕉,用25元买了16千克桔子(本来应付25.6元,他们提出量大优惠,便宜了0.6元)。这次活动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在于实用,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深化了学生的探究意识,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三、回归生活,体验数学价值
从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角度来说,数学教育既是一种科学教育,又是一种文化教育。虽然科学也是文化,但文化不一定是科学,作为科学的数学与作为文化的数学是不完全一样的。文化的数学既包括纯数学,也包括数学科学以外的关于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行为、观念和态度。这种行为、观念和态度对学生来说,只有在参与社会生活后才能得到潜移默化地接受。
自带领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学习,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存、取钱,观察银行的周围环境,特别是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在看、听、记的时候,不知不觉接触了数学问题:“利率是什么啊?”“钱存多长时间划算?”这时,学生议论纷纷,我定下心来,没有急着回答各种问题,而是要求学生继续观察分析,并请教一下银行的工作人员,然后估算一下,回到课堂让学生带着刚才想到的问题去预习课本。由于刚才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这样一来,自己又学会了解决,从而找到了切实可行的储蓄方式。我认为象这样让学生养成留心身边的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使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富有魅力,对于提高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之,数学教学应该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从而让数学生动化,形象化,通俗化,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高不可攀的,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轻松学习数学,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生活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丁浩清:生活化数学理念打造精彩课堂:浅谈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J]云南教育:基础教育版,2005(12).
[2] 张梅:数学生活化 生活化数学[J] .陕西教育:行政版,2007(Z1).
[3]毕平平:数学生活化的解读[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