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青少年对民族文化认同的意义

【作者】 黄贵芬 黄河昌 张 锐

【机构】 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第一中学

【摘要】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重德行、贵礼仪,在世界上素来享有盛誉。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现在到了一个谈文化的时代,要以文化的执着,文化的担当,文化的自觉,文化的尊重,传承民族文化的精华。”只有不断增强广大青少年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弘扬民族精神,才能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成就中国梦。
【关键词】民族文化;青少年;认同价值;核心理念
【正文】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人类文明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灿烂瑰宝,是每一位炎黄子孙永铭于心的骄傲。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民族的魂灵,是民族力量的源泉。构建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民族文化价值认同,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普及,有利于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民族地区的安定团结和繁荣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认同民族文化是人类发展的需要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是在新时代进行青少年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养分,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青少年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巨大精神财富,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只有将历史的经典、时代的方向播种到青少年心中,才有利于塑造青少年的精神品格,弘扬民族精神,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文化铸就强国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时代延续,生生不息的灵魂,中华民族之所以能长久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中华民族一直都是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一个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民族,一个追求厚德载物精神的伟大民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生生不息、薪火相传,让我们在传承中华民族力量的过程中,以独特的民族精神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与时俱进,在青少年中传承民族文化意义重大。原因是:
  以德树人,以文化人,需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在食品安全上相继发生的“地沟油”、“毒奶粉”、“瘦肉精”、“假牛肉”、“苏丹红”、“膨大剂”、“彩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缺失、道德滑坡已经到了极其严重的地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因此,必须利用优秀民族文化,加强对青少年进行道德熏陶,营造讲良心、讲诚信、讲责任的道德氛围,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修养,培育具有时代精神、敢于奉献、乐于助人的崇高美德,不唯利是图、不坑蒙拐骗、不贪赃枉法!
  注重人为本,和为贵,谐为美。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社会关系的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之一。儒家最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希望通过一定的制度规范,促使人们之间、国家之间维持相互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长、和睦融洽的理想状态。圣贤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利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引领青少年知亲恩,孝为先;求和谐,尽全力。“弘扬良好家风,引领时代风尚”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们要审时度势,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兴文明之风,树勤廉之风,扬简朴之风,倡学习之风;“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建立国际社会新秩序需要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具有五千多年非常灿烂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上至今没有间断过的璀璨文明。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具有非常独特的文化特征。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系之庞大,持续期之长,生命力之强,影响面之广,举世罕见。它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东方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辐射到东亚及东南亚周边各国,成为东亚及东南亚文化圈的中心。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中国文化是具有普世价值的作用。如儒家文化强调的社会伦理、大同思想、担当精神、和合思想等具有普世价值,一直为西方国家所敬重。如今世界正在面临着资源开发匮乏、气候变化异常、多种文化交织复杂,可以说,只有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理念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毫无疑问,认同中华传统文化,既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又有利于有效处理复杂的世界争端,促进人类发展进步。
  二、传承民族文化需要多措并举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通过继承,能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通过弘扬,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文明多样性赋予这个世界姹紫嫣红的色彩,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不同文明彼此兼收并蓄,互学互鉴,就能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为人类提供共同的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让世界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美好未来,推动人类汇聚智慧和携手应对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实现各国共同发展、共享繁荣。”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文明交流互鉴,是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基础。”打造青少年的民族文化认同,我们需要实施多元化认同策略。
  现代化策略: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精髓。只有加强规划,加大投入,巧用善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认真做好文化典籍的选择、挖掘、传递、整理、创新工作,才能切实保护好我们的民族文化瑰宝。
  生活化策略:民族文化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古往今来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道德情感;见利思义、顾全大局的行为准则;相互尊重、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等等,都是在互谅互让、友好协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关爱他人、团结互助、维护公平、伸张正义的社会生活氛围中逐渐形成的。
  社会化策略:任何民族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化,改造和发展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风俗礼仪,开展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保持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记忆和文化传承,是传承民族文化灵魂的根本。
  教育化策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认同民族文化离不开教育,在青少年学生中渗透民族文化教育是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重中之重。梁启超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网络化策略:网络无处不在,要把中华文化的丰厚资源与现代数字、网络技术结合起来,使网络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
  认同民族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要保持民族性,又要体现时代性、发展性。
  三、认同民族文化彰显核心价值观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
  中国是礼仪之国,文明之邦。根深蒂固的“民惟邦本”、“和而不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言必信,行必果”、“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扶贫济困”等精神理念,孕育了一代代优秀的中华儿女。我们情真思屈原,正直司马迁,高洁严子陵,气节有苏武,傲骨是嵇康,正气文天祥等等,无一不是正义的象征,灵魂的体现,精神的脊梁。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新道德理念。
  富强是在站起来的基础上富起来、强起来,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走在世界前列的基础;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要求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人民创造美好幸福生活;文明是衡量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鲜明特征,是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和谐是社会与自然、社会各系统之间的和谐,建设和睦相处、和谐共治的和谐社会,反映了人民的期待和向往。
  自由是同国家意志、人民愿望、法律规范相一致的自由,它的最高境界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平等是人人享有依法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理想状态,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要求;法治是维护社会系统正常运转、保障公民根本利益、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
  爱国是核心理念和永恒主题,敬业是立身之基,诚信是处世之本,友善是行事之道。
  孔子说,一个人的修养应该从学“诗”开始,以激发情感和意志;进而学“礼”,以约束其言行;再学“乐”,以形成其性格,完善其品德。深刻认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哲理,熟练掌握:“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在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上,引导青少年学生铸就自信,充分理解:“没有小流的汇聚,就没有江河的浩淼;没有跬步的累积,就没有千里的长远;没有滴水的不懈,就没有穿石的震撼;没有铁杵的磨砺,就没有银针的光亮。”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少年是主力军。国泰民安,实现中国梦,奏响时代最强音,需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总之,青少年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是对青少年成长的未来负责。青少年只有站在祖先伟岸的肩上,民族根基才能更稳固,视野更开阔,才能成为有所创新、敢于担当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赵英臣、刘光辉.软实力时代的民族文化发展思考[J].泰山学院学报,2009(02);
  [2]江海燕.弘扬民族文化 增强国家软实力[M].光明日报,2006,12;
  [3]张道升,吴福雷.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青少年德育策略[J].赤峰学院学报2015;
  [4]胡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及实现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