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 夏 慧

【机构】 安徽亳州新能源学校

【摘要】当今中职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沿用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让本来就重技能轻文化的中职生对语文学习更加不重视。中职语文教学应在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的前提下,体现中职生的特点并增强其有效性。
【关键词】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兴趣培养;自主合作;有效性;能力;效率
【正文】
  教学不应该是教师的独角戏,课堂也不应该是教师一个人舞台。真正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教学相长是教学前进的方向,引导中职学生学会自主、自觉地学习更是笔者一直努力的目标,体验教育就是笔者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而实行的一种教学方法。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的兴趣之火。”由此可见,中职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应是关注中职学生及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仅仅是知识本身。那么在课堂上究竟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把课本上的文字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让学生在做中有所学,在学中有所感,进而在感受中获得正确认知呢?下面简要谈几点体会和认识:
  一、体验互动实现躬行自知
  俗语说的好:“实践出真知”;“绝知此事要躬行”。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个体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头脑中并不是空的,而是由于先前的生活经验在头脑中保存着自己特有的认知图式,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建构新的认知图式,这种新的认知图式是创造性的,在性质上不是原有图示的延续。建构主义者更加关注学习者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更加强调学习的主观性、社会性和情景性。瑞士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极为强调受教育者的积极主动性。传统教学方式是教师主动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在这样被动教学当中,学生则缺少了主动探索、进行建构的历程,并不是个获得知识的好方式。如果教师教学只是向学生灌输的知识。皮亚杰曾讽刺地说:“如果教学的理想只是要学生鹦鹉学舌地重复已经正确地编制好的东西,那么很显然,机器也能完好地满足这些条件。”显而易见教与学不应该是两个孤立的活动而应该是一种彼此联系的完整的统一的活动。
  1、以情感促体验,激发学习兴趣。根据中职学生自身的特点笔者认为,中职业语文教学更应凸显教师的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个性的重视,使课堂充满以人为本的教育。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尊重和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倡导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树立人本观念,注重个性生长,强调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每位学生。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教师共通起来,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现实生活,亲身去感受、体验、思考和实践。有效激发出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解读文本。进而将学生从外在的体验上升到内心的认同从而积极地投入其中。
  2、创设教学环境,让学生深化体验。印度哲学家奥修说过:“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我在想脚之所以被忘记了,那是因为鞋合适;设想如果鞋不合脚那么它也就被时刻记得了。尤同此理如果让学生在一种适合自己的教学环境中学习,那么他们也就忘记了自己是在学习,他们的热情和激情自然会被激发出来。
  在阅读教学中,笔者借助相关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艺术情境和情感氛围,让学生置身其中,使学生获得同感,受到感染。中职语文教学需要创设情境,特别是那些与学生心理年龄、时代特征有距离的文本或者是带有哲理意味的文章。例如《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我创设了以下情境:先播放一个有关坟墓主人列夫·托尔斯泰的录像片及投影其坟墓的画面。然后让学生谈感受,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托尔斯泰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与那样的一个坟墓是一个强烈的对比。”有的情不自禁的感叹的说:“托尔斯泰就好比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鲁迅先生。”还有同学疑惑的问:“后人为什么会给伟人建造这样墓呢?”更有同学疑问:“本文作者为何将这样的坟墓称为‘世间最美’?”等等。我因势利导:“同学们很有钻研的精神,那么请大家从书中找找答案吧!”利用影像资料,创设教学情境,开拓智力背景,既解题又审题,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诱因,调动了学生自读自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情境教学法,学生的体会和感受会变得更加的形象和深刻。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进步,授课中的情境方式可以采用描述法、视频影像资料等。总之,目的就是让学生如临其境,如与其人面对面的对话。
  基本的写作能力无疑是中职生走向社会一个必备的能力。然而中职生不喜欢、不想写作文也似乎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就几年的教学经验,笔者发现使用情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身的行为体验的去感知进而让其将这种体验的感受写出来,激发中职生写作的兴趣,让其在无形中接受写作的锻炼,以此提高他们的写作水(下转第35页)(上接第16页)平。如笔者想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之前我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了黄河浪先生的《故乡的榕树》。这篇文章浅显易懂,我们的学生很容易把握,在此基础上,问学生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作者是怎么做到的?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是否有可借鉴之处?这样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自己去想,自己去做!于是在上作文课的时候,我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借鉴《故乡的榕树》写一篇关于我们自己家乡的文章。课堂上学生踊跃回答自己家乡这些年的变化……然后引导学生写出这些变化带给我们的感受。我引用了叶圣陶先生的话告诉学生:“写作就是说话,为了生活上的种种需要,把自己要说的话说出来,不过不是口头说话,而是笔头说话……”个别学生还是说他写不出来,不知该如何下笔?我告诉他不用心急,不会写就少写一些,老师希望你可以动手,咱们没有限制也不比赛;还有一位学生说他以前从来不写作文,说他的字不好,现在写的已经是他写的最好的了。我首先对他表示了感谢,感谢他对语文老师的认可,同时告诉他相信他可以做到更好!因为有句话“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位学生想说却又不知说什么,低下了头……中专学生或许存在着诸多的差异或不足,但是他们毕竟是充满热情的孩子,对于他们我不强硬,我让他们知道我尊重他们每一位,并且我愿意理解他们、相信他们、欣赏他们!这样我的学生即使想拒绝却不知如何拒绝我对他们的“善意的布置”。
  3、从课堂走出去,升华学生的体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将体验教学注入中职语文课堂,还应该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走向社会,与生活相结合。对于我们的学生而言,他们随时随地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学习做人的机会。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更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做真人。我们的学生将来都要接受社会这个大课堂的洗礼,我想让我的学生可以更全面的了解社会、接触社会。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观察和感受都会对其产生强烈的影响,所以我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看到的一些现象好的或不好的拿到课堂上来交流,然后加以正确的指导。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人性出发,这样才不致语文使教育沦为一句空话,才不致使语文课堂沦为缥渺的镜花水月。
  二、持之以恒实现教学相长
  语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间的双边活动,只有教师热爱学生,学生尊敬教师,才可能真正的实现“教学相长”。真正好的教学不是老师简单的说教,而是学生发自内心的独立自主的想学要学。实现中职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就是要让学生真正走进课本、走进活动,并且在活动有所学,在学中有所感。
  著名教育家陶行之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建构和谐的中职语文课堂要求老师心中切实装着学生,装着学生真切的感受,装着学生平等交流的期望。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让每一个中职学生都充分张扬个性,敢想敢说敢为,充分发展,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中职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知识积累、生活经历与生活经验的制约,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生活的理解、对社会的理解也许是片面的,带有个人主观色彩的,甚至是不正确的,但这些理解也同样闪耀着智慧的火花。作为师者的我们不可以“一棒子打死”、一概否定,我们要站在他们的角度想想,进而对他们加以正确的引导!能够让学生在语文的海洋中畅游的不亦乐乎就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在中职语文课堂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会真切地关注自己、关注世界、关注未来。我相信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真正的实现教学相长!
  总之,教学中,能够让学生进行体验活动的内容有很多,我们在教学时要设计好方案,把握好时机,尽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这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