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论毕淑敏文学创作的军旅情怀

【作者】 张芳芳

【机构】 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摘要】毕淑敏是一位从青藏高原走下来的作家,数十年如一日的军旅生涯,给予她独特的创作视角,她创作了以青藏高原为背景的军旅题材的小说,重点关注了女兵这一特殊群体,还描写了新时代军人的生活状态。她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冷静的笔调,关注军人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其创作具有强烈的军旅情结。
【关键词】军旅情结;高原军旅;女兵;新时代军人
【正文】
  1969年,年仅十七岁的毕淑敏告别的繁华的北京,来到了广袤的藏北高原。藏北高原的一切给了毕淑敏全新的生活方式。高原严寒、缺氧的生活使军人们格外珍惜自己的生命,多年的部队生活磨练了军人们坚毅的品格,也使毕淑敏体会到了身为女兵的艰难与不易。毕淑敏曾说:“我在那支高原部队度过了十一年,把我一生最好的年华葬在世界的屋脊”[1]藏北高原严酷的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磨炼着毕淑敏的品行和意志。在高原军旅生活中,她突然听到了灵魂深处的呼喊,感受到了女性的艰难与不屈、生命的伟大和坚强,感受到了军旅生活的平凡与伟大。这是她在雪山上获得的一份宝贵的资源,藏北高原的生活成为毕淑敏日后不竭的创作源泉,她的创作闪耀着军旅情怀。
  (一) 对高原军旅生活的描写
  正如毕淑敏说的:“最主要的是命运把我抛到了人迹罕至的高原,那里发生了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假如我不告诉别人,我觉得对不起冰雪下长卧不起的英魂” [2] 所以,毕淑敏将大量笔墨倾注了在藏北高原。
  高原生活环境恶劣,死亡的气息弥漫,在祖国最高边防线上,有一群可爱的战士,他们忍受着长年的缺氧严寒的恶劣环境保家卫国,所以毕淑敏在他们身上倾注了较多的笔墨和感情,描写出了战士的骄傲和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
  毕淑敏的军旅题材的作品,浓墨重彩的描写了战士们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精神和“军神”的形象。作者大力描写了藏北高原恶劣的气候环境,那里空气稀薄,多年冻土,道路崎岖,处处隐藏着死亡的威胁,这些都给军人们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那里的战士都有过人的本领,炊事员和驾驶员技术过硬,医生因陋就简,严重失调的男女比例使得军人们用军纪来扼杀爱情。这些军人们用热血和汗水在祖国边防线上筑起坚固的长城。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精神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成为藏北高原不朽的传奇。
  《补天石》中的尤天雷主动请缨,要求去危险的前卡保家卫国,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祖国边防线上,《昆仑殇》中的郑伟良,李铁,肖玉莲,在拉练中坚忍不拔不服输,为负担起戍边的重任,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军人,本身就铮铮铁骨颇具英雄气概,在昆仑山驻扎的将士们,更是视死如归,英勇献身。这种献身精神,雄浑悲壮。
  这些军人们,以流血牺牲为光荣,崇尚艰苦朴素。“这些军人以死亡同坚硬的现实、顽固的年代、预付的荒谬搏斗” [3]他们以高原为家,以苦为乐,在雪域高原谱写出了不朽的人生篇章。毕淑敏凝视崇高,以笔为剑,勇于和当前社会流行的颓废进行反驳,她对人生道德进行反思,救赎当下。 
  (二) 对女兵特殊群体的描写
  高原气候恶劣,男性尚且无法承受,但是为了政治的需要,毕淑敏成为了阿里的第一批女兵。在高原上一切从零,如何呼吸,如何走路都要从头学起,大声说笑恣意奔跑都可能导致死神的到来,女兵们不得不处处小心来呵护生命。不仅如此,他们为了坚守祖国边防而看透生死,淡薄生死,她们为了人民的幸福安康而奉献出了自己的美好青春。所以作为一名女性,毕淑敏为女兵们呐喊:“我的性别是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无罪”。 [4]本是如花似玉的年华,本是青春靓丽的生命,她们舍弃了青春本能,把青春奉献给悲壮的事业当中,为了祖国人民,她们舍弃了很多,却得到了精神的永恒。
  女兵的爱情是毕淑敏时常描写的一个方面。部队男女比例失衡,军令如山不允许谈恋爱,但是面对青春萌动和青春本能激情,面对激烈的碰撞和冲突,女兵们的抉择往往夹杂着矛盾。实际上,面临极端的性别比例,女兵们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稍有差池走错一步,就有可能埋没政治前途名誉俱损。但是,青春生命的本能需求又隐隐萌动,女兵们只能小心翼翼,谨小慎微。
  《拯救乳房》中安疆等女兵们拥有保家卫国的宏伟志愿,她们满载理想,长途跋涉来到部队,却只能成为长官们心目中的夫人的候选对象。不管她们愿意也好,不愿也罢,都只是徒劳的挣扎,上级领导的软磨硬泡,软硬兼施,甚至是卑鄙的小手段,都不是她们能够克服的。安疆嫁给了政委,尽管政委一生待她很好,但是她却成为了政委的个人附庸。为了政委,她放弃了朋友,放弃了工作,迷失了自我,她的生活在政委的安排下,从未有自我的选择。直到她走入乳腺癌治疗心理小组之后,在年近花甲,病体垂危之时,才学会自己做选择。
  《阿里》中的游星,因为与男朋友外出透风未能按时回营而被协管员认定为“关系不正常” “企图跨越国境”而处以军纪。面对指责,男友坚决划清界限以保持中立,使游星出于孤独无援的状态。而当时她的父亲正在前线战斗当中,为了不影响祖国的安危,她也不想饱受屈辱,只能以死明志,美好的生命最终在雪域高原凋零。她的生命永远留在了阿里。作者以无限感慨、悲愤的语气表现出对游星的同情与痛惜,写出了雪域高原上女兵的生活的艰辛及感情的空虚。这都映现出毕淑敏可贵的立足于关注生命关怀人生的人道主义情怀的品质。
  (三)对新时代军人生活状态的描写
  近年来,毕淑敏的作品,紧跟改革开放的步伐,描写了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下,社会日新月异,人们思想急剧转变的心理路程。战争年代,军人渴望建功立业,拼杀疆场,保家卫国,祖国的兴旺繁盛便是他们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平年代,尤其是市场经济大潮下,军人集体主义,奉献主义的价值观受到极端利己主义和片面权力观的种种挑战,对自身价值观的坚守使他们面对巨大的困惑与失落,军人们如何能够实现自我价值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毕淑敏通过“毕刀”、曹畏三、沈三山、简方宁等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不同经历和年龄的军人们的选择。 
  毕淑敏的小说《预约财富》中的“毕刀”,德艺双馨,体贴病人,深受护士和病人的爱戴。生活本来平静如水,但是面对朋友突然的下海经商的邀请,让她处于矛盾中。“毕刀”在剧烈的思想纠结下,在给病人唐糯米手术时候,没有像往常以前仔细研究手术方案,没有仔细推敲手术中切口的走向,没有注意到平时该有的细节,没有了平时的镇定和冷静,最终误伤血管造成手术中最可怕的大出血,险些造成病人死亡,给病人带来了精神打击和精神负担,“毕刀”也不堪精神上的双重压力而晕厥手术台。作者没有交代“毕刀”的最后选择,但“毕刀”积极承担病人的医药费,也体现了一个军人的责任。“毕刀”拒绝了接听所有来电,她是要在冷静中做出最后抉择。
  《西红柿王》中的西红柿王沈三万,是位纵横沙场,叱咤风云的老将军。然而在新时代的琐碎生活中,雷厉风行的老人却被忽视,想要有所作为却被现实所困。面对干休所里面星火燎原长势大好的西红柿,老将军在保姆的提醒下决定去市场卖掉他的西红柿。老人瞒着家人偷偷来到市场,却遭遇了令他尴尬的各种场景,等待许久后,老人的所有西红柿被两个年轻人买走。等老人腰酸背痛步履蹒跚却轻松的回到家中,却猛然发觉是儿子让人买走了他的西红柿。随着将军小理想的破灭,毕淑敏为我们反映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诚信的缺失和军人在社会经济大潮下军人理想的破碎。
  现实中,美好的理想难免碰触困难,人们在社会变革中对自我价值积极追寻和努力探求,本来无可厚非,如何做到坚守品性却是难上加难。这也是新时代对军人提出的严峻的考验。社会转型,时代变迁,社会思想剧烈碰撞与冲突,新的信仰尚未完全建立,社会核心的价值观,道德观尚处于探索和实验阶段。毕淑敏笔下的军人,走出军营后,不得不面对与新价值观的斗争,其结果,往往美梦破灭,让人失望和遗憾。
  毕淑敏的作品或者是反映高原恶劣的生活环境下战士们的点点滴滴,或者是描写女兵们的特殊生活,也描写时代大潮下军人们的人生选择,她作品中的故事情节渗透了其独特的人生印记。她的语言平实,却在高原映照下显得大气磅礴,她的故事平凡普通却在高原的映照下光辉闪耀,读毕淑敏的作品,能被作者那份感情征服。
  参考文献:
  [1]毕淑敏 《毕淑敏作品精选》. 北京: 中国三峡出版社, 1995. 346..
  [2]毕淑敏 《毕淑敏自选精品集(小说卷)》,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15
  [3]孙奕 《毕淑敏小说之死》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6年第9期
  [4]毕淑敏 《话说女人们》 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