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新形势下高中物理个性化教学改革初探

【作者】 王 战

【机构】 山西省大同市实验中学


【正文】  随着新课程全面实施,新课程理念指导着课堂教学发生巨大的变化。中学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科学探究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教材从理念、目标、形式到内容都较之旧教材有显著的不同,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需用心的琢磨,合理的选择教法,正确的引导学法,并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始能达到改革的预期目标。本文从转变观念,营造和谐课堂氛围;挖掘物理学科资源营造生活化物理课堂;重视“科学探究”的教学;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教学体会,供专家同行参考。
  一、转变教学观念,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提出:使学生通过高中物理课程学习,达到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这些知识与技能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关注科学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了解科学与技术、经济和社会的互动作用,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全球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学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学观念中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于旧教学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学观念斗争的结果。教师应有先进的教学改革观念,尊重学生的生活实践。素质教育背景的课堂教学改革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位,以学生学为本位,以开放生成为本位。传统的教学过于沉闷、机械程序化。沉闷、机械程序化导至僵化,从而只有开放才能让课堂充满活力和创造。开放,从内容角度讲,意味着书本世界、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传统教育把学生固定在“书本世界”或“科学世界”里,教育与人“生活世界”分离,难以体现教育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先进的教育观念要求我们拓宽教学的视野,优化更为生活化的物理教学课堂。正如夸美纽斯所言:“知识的开端永远必须来自感官”;“教学不应始于对事物的语言说明,而是始于对事物的观察”。这种对事物,规律的认识和感受,就是需要学生有丰富的生活实践的感性认识。
  二、应深挖教材资源,营造生活化物理课堂。
  高中物理新教材通过锐意创新,设置精美、漂亮的图片,运用生动的语言,以生活中的事例创设物理学习情景,针对真实情景提出一系列问题。教材展现给学生的不再是“固定的知识模块”而是“跳板”,引领学生从“物理走向生活”。?但教师如果在教学中,没有深挖教材资源,让课堂教学和实际生活相联系,可能新课程教材的设置意图就无法体现和实施。
  例如:有一道物理选择题:某同学把掉在地上的普通高中物理课本(物理必修1)捡起,在此过程中,课本重力势能的增加约为:A、0.3J B、3J C、30J D、300J 关于这题的出题处在物理教材的必修1第57页就有描述:“图a表示人托书的力大小是3N,方向竖直向上。”这题用书本的描述和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就能迎刃而解。试卷检测的结果是这一题的得分率不高,究其原因就是很多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各类常见物理的质量没有感受。假设,我们教师在上课时对这一知识点进一步挖掘,联系日常生活,让学生感受书本的受到的重力。甚至加以延伸,让学生讲述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质量。使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的重力形成基本的感性认识,学生做这一题的难度就大大的降低,同时对培养了学生估测物重的能力有非常大的帮助,估重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三、建构物理概念规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物理规律是物理现象、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必然趋势及其本质联系的反映。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就是对观察和实验得到的感性材料进行理性加工,并把有关物理问题的本质抽象出来。
  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白,任何概念和规律都是严谨的科学探究的结果,使学生在建构新的概念规律时,要学会质疑,学会尽可能经过严谨的探究再建构自己可以接受的知识体系。例如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时,可把牛顿和古希腊自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进行比较,并结合伽利略的实验研究成果。牛顿认为任何物体都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而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的运动需要靠外力来维持。牛顿和亚里士多德都是千古流芳的人物,但在此问题上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孰是孰非,争论也许并不能够令人信服,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出肯定的回答。在此基础上,再来讲述伽利略的实验研究成果,就可以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的错误性。
  为了丰富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内容,可以将某些科学概念规律的典型探究方法作为重点使之凸现,针对于学生的薄弱环节突出某些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对于科学探究能力的渗透式培养。
  总之,新课程改革是个系统工程,具有连续性、实践性、渐进性和创新性。高中物理教学理应在基本理念基础上进一步实践、探索和创新。我们相信:只有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规律的教学,才能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只有适应社会发展水平和长远需求的教学,才能被社会所认可;只有突显教师特色的“个性化教学”和“创造性教学”,才能真正地、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和教师双方都成为教学活动的受益者。这是笔者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期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