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探讨研究

【作者】 卓玛本

【机构】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第二民族寄宿制小学

【摘要】要知道,考得高分并不是人生的奋斗目标,那只不过是一个学业目标。我们要把眼光放远一点,要充分地认识到学生身上的良好习惯往往比纸上的分数更为宝贵和重要。因为分数只是一时的,而一些好习惯却是持久的,甚至是终身的。。因为“知识是死的,只有人恰当地用了才成其为知识。”不要再把考试成绩看得那么重要了,因为人生包含着许多内容,如学习、工作、家庭、朋友等。
【关键词】塑型;良好习惯;培养;教育
【正文】
  三尺讲台,一生的耕耘与付出尽在其中。有人说小学教师的工作很辛苦,是的,因为他知道教育孩子是多么的不容易;有人说小学教师的工作很轻松,是的,因为他看到老师所使用的工具只有纸笔而已,且风不吹,日不晒,雨不淋;也有人说教师的工作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的,因为他知道教师所有的职业生涯都是在是教人明理识文,导人向善、成才的,单凭传播人类文明这一条,就足以证明教师工作的重要了。然而,不论外界怎样评说,那都只是教师这一职业的冰山一角。对于身在此山中的我们每一位教师,我们该对自己的工作始终有一个定位——培养孩子。不论你是才高八斗抑或有诸多不济,只要你是奔着这一目标去工作的,就不失为一个称职的教师,甚至好老师。如何培养孩子?这就是我要在这篇文章里和各位同行交流、探讨的话题——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人的成长,总是从最初的学习开始的,并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形成认知、构建自我。小学生,从他走进校园的那一天起,就在接受教师的培养。带着自己对未知世界和知识的好奇与向往,带着父母的殷切期望,来到了我们每一位小学教师的面前。面对这样一群孩子,我们该如何去教好他们呢?难道就只是让他们在学期末的时候考到一个满意的成绩?我认为,我们要把眼光放远一点,要充分地认识到学生身上的良好习惯往往比纸上的分数更为宝贵和重要。因为分数只是一时的,而一些好习惯却是持久的,甚至是终身的。比如认真学习的习惯、做事有条理的习惯、守时的习惯、遵守纪律的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爱劳动的习惯、讲卫生的习惯、乐于助人的习惯、诚实的习惯、善于沟通的习惯……每一种好习惯都能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更好地融入社会,被社会所接纳。多少忽略好习惯,被分数的光环所蒙蔽,而误了前途甚至一生的例子比比皆是,可谓教训深刻,值得每一位教师深思。
  前不久电视上就曝光了这样一则新闻:有这样一位“大学生”,高考时以640多分的优异成绩考入某重点高校。当时,他成了全家乃至整个村庄的骄傲,然而,入学不到一年,他就因沉迷于网吧而在学期末多门功课挂科。并一发而不可收拾,在接下来的四年时间里,他一面整天吃住在网吧,沉迷于虚拟世界,尽情放松自己,一面对家里人撒各种各样的谎,仍称自己是在大学学习。想一想,正值人生二十岁左右,四年大好的青春和年华,就这样被他虚耗在网吧里,多么宝贵的四年时光啊!令人扼腕叹息。由于长年累月包用同一家网吧的同一个座位,而被玩家戏称为网吧神人。并且因为他长年包用的那台电脑的座位号是77号,而亲切地称他为“77哥”。家人一如既往地省吃俭用寄钱供他“上学”,望其学成归来,兴旺门庭。谁承想他们心中的美好希望已渐渐远去,到头来所有的期盼全都化为泡影。在家人眼里,他自小就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因为他从小就学习成绩优秀,无需大人为他太多操心,正是这种一好遮百丑的错误思想,让本应对他严格督导的家长甚至可能也包含教师,忽略了对其人格习惯的教导和培养。要知道,考得高分并不是人生的奋斗目标,那只不过是一个学业目标。不但家长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作为教育一线的教师更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不要让过去人们常提的“高分低能”再次呈现在我们的话题之中。我们所教育的下一代,我们是希望他们能付出、有担当的呀。所以说,从小在孩子们身上培养出一些这样那样的好习惯,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位小学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必须不断探索。为了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在适当的时机我们有时可以缓一缓甚至暂时地牺牲知识的传授。因为“知识是死的,只有人恰当地用了才成其为知识。”不要再把考试成绩看得那么重要了,因为人生包含着许多内容,如学习、工作、家庭、朋友等。
  教育学家常拿中国式的家长与外国式的家长的事例警示我们,当然案例也许有些过于片面性。说在中国,家长带孩子,孩子一旦摔了、磕了、碰了,家长会急忙抱起孩子进行抚慰,甚至为了安慰孩子而打骂“摔了孩子的地、磕了孩子的物、碰了孩子的壁。”让孩子养成被照顾的习惯和迁怒别人的习惯,而不是去发现并改正自身的问题。一旦形成这中不好的习惯,将来他只要做错了事情,他就会找出这样那样的借口,推卸责任。这难道不是教育的失败吗?而在外国,家长们只会鼓励孩子“在哪跌倒,就自己从哪爬起来。”让孩子吸取教训并养成独立自主的习惯。显然,后者的教育方法是很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应该坚决摒弃“替鸡破壳”式的“好心”之举,让孩子在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经受风雨的洗礼和人世间艰苦的锻炼,自己破壳而出。作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培育者、引路人,我们不但要有一颗爱抚之心,更要有一颗善于发现和甄别的心。去发现孩子身上的问题,甄别教育孩子的方法是否可取,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教给他们什么是责任。
  学生的智力水平、家庭背景千差万别,我们不可能把每一个学生都教成科学家,或者这样家、那样家,但是,我们一定可以让每一个孩子都养成一定的良好习惯,并让这些良好习惯使他们一生受益,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并且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努力的方向。有人会问:说着容易做着难,好习惯是那么容易培养的吗?的确不容易。但是正因为它难,而且重要,所以我们更要去做,并且要不辞辛劳地去做,坚持不懈地去做,还要想方设法把它做好。要从态度抓起,要相信“态度改变,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人们都说小树容易塑型,而我们每一位小学教师,不是都处在这一重要的位置上吗?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责无旁贷。
  我曾有过这样的感受:为了管理班级上的孩子,老师们都会有目的地选出一定数量的班干部,来协助教师开展日常的教学工作。为了保证每天作业的质量,我要求每天的作业都要先交给组长检查书写质量,学习委员又负责督查各组的小组长然后再交给我批阅。而且对其他同学指出:如果你认为哪一位班委在哪一方面做得没有你好,你可以提出来,我们就让你接替他的职位。慢慢地我发现被选为班干部的同学做事、写字都越来越认真了,自我约束的能力也增强了,这就是一种良好的习惯。而且据我的了解,那些在小学被我“重用”的孩子,到了初中、高中,学习都一直很稳定。而一些习惯了被别人管理的学生,虽然小学时成绩也比较优秀,甚至有的比班干部成绩还好,但到了初中、高中却慢慢沉沦了。难道是他们智商有问题吗?我看应该是他们的习惯出了问题。他们习惯被人督促,被人约束,随着环境的变迁,一旦这种督促和约束淡化了,他们也就迷失了。所以,为了培养更多孩子的良好习惯,现在我把“组”设得越来越小,基本上三人就可以组成一个小组,而且被“重用”的学生也越来越多了。我给了他们那么多的“官位”,不是为了满足他们的虚荣心,而是为了更好地在他们的身上培养出更多的好习惯。
  家长、社会,对我们教师寄予了无限的期望与信任,我们就有责任、有义务去实现希望,莫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