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策略研究

【作者】 孟艳冰

【机构】 新疆新源县第二中学

【摘要】针对高中文言文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疑惑和难题,本文探讨了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教学价值,学习文言文的几点理由,进而明确目的,以做好文言文教学的分内事,然后直面现状,剖析了学生怕学厌学文言文的原因,最后,重点论述如何实践理想,探索让学生乐学会学学好文言文的方法。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学习热情;审美情趣;质疑精神;创新意识
【正文】
  中学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时代进步的角度看,文言文教学起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古代社会,更好地掌握现代汉语知识。但由于年代久远,以及现代语言与古代的差异性,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存在一些障碍。如何让学生地跨越历史长河,顺利地走进文言文的殿堂,这就需要教师恰如其分地将创新的教育理念与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有机地结合,精心地为他们搭起一座座“古”往“今来”的桥梁。
  一、以“趣”为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导入设趣,激发欲望
  可以采用激情导入、诗歌名言导入、问题导入、多媒体导入等方法。比如,可以请同学上台作激情朗诵,把学生引入到诗文的美妙意境中去,以此引入语文教学。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教师用一些诗歌或者名言,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或者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可以有意提出疑问,制造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解愿望,积极地思考问题。让学生对课文有兴趣,对解疑有信心,学习主动性自然会很大程度的提高。又如讲授《岳阳楼记》可事先准备好几幅有关岳阳楼风景的挂图,新课导入时将挂图一一挂出,并辅以介绍,这样学生很快就会被图片所吸引,对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趁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就不会感到课文的枯燥无味了
  2、竞赛寻趣,调动参与
  竞赛活动能激励人的斗志,能克服人的惰性心理,特别是人的大脑这部机器处于竞赛状态时要比无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即使是毫无直接兴趣的智力活动,因为希望竞赛取胜而产生的间接兴趣也会使人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学生逞强好胜、喜欢竞争,文言文教学中运用竞赛,引入竞争机制,会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3、体态演趣,师生互动
  随着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更好的组织课堂教学,使其达到最佳教学效果,除传统的教学方法外,更需要借助于一些类似于面部表情或身体动作的肢体语言。肢体语言是通过身体的各种动作、举止、神态代替语言,借以达意,是表情的沟通手段之一。它能够帮助教师把教学内容和意思表达的更生动、更清晰、更准确,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最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以“画”为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1、填画,突出教学主题
  如教《桃花源记》一文,让一有绘画特长的学生在课前几分钟将课本的插图画在黑板上以备上课之用。上课时学生根据自己自学后的理解,在文中的图上配上相应的原文,使之形成图文并茂的画面。教师鼓励学生上台在黑板的图上填写正确的理解,每人只能填一句,让更多的同学都能得到展示自己的机会。教师根据图文并茂的板书,作适当的补充后,指引学生导读、导解、导背,拿下了主体的理解,第二课时再补充其他的内容,就如破竹之势了。
  2、想画,培养审美感悟。
  欣赏插图,展开合理的想象,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语言情感,陶冶学生的性情。如利用插图中所描绘的景物,借助景物调动学生的联想,容易让学生体味文章的主旨、意境;利用图像帮助学生再现作者所见所感,仿佛身临其境,由此来体会作者情感,领悟文章内涵。如教《岳阳楼记》时,可以引导学生就文中的图画,想象洞庭湖波澜壮阔的气势,阴天晴天不同的境景,描绘迁人骚客在不同的环境中各种不同的心情等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使枯燥的文言知识化难为易,由复杂到简单,由抽象变形象,在不知不觉中感悟课文,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拓展学生的思维。
  3、诵画,促进学生的记忆。
  图文并茂的板书极易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图中的文字板书一定会记忆深刻。因而引导学生根据图来朗读背诵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画桥”的建立,使文言文深入浅出地把它“可爱的面孔”送到学生面前,使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学生据图读文,想图背文,使知识化复杂为简单,化深奥为形象,在“桥”上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充分地体验着成功的喜悦,其学起来何为不易,何为不乐呢?
  三、以“问”为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1、目的明确,让学生有的放矢
  设计提问必须要目的明确。一般来说,课堂提问有检查性提问、巩固性提问、总结性提问、提示性提问和暗示性提问等几个方面,教师应根据不同目标设计相应问题,安排好提问顺序。所提问题应该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每一次提问都应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对旧知识的回顾,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那种漫无目的的盲目提问会让学生感到不着边际和无所适从,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2、讲究方式,激发学生思维
  提问方式有多样,有教师自问自答式、师问生答式、集体回答式、讨论式提问等方法,在实际教学中,采取什么方式应根据提问内容、提问时机、检查目的而灵活掌握,如需学生进行思考或讨论才能回答的问题,可采用讨论方法,让学生进行思考后再作回答。实践证明,在文言文教学中采取正确的提问方法,不仅能使学生按教师意图去做,达到预期目的,而且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使教与学在良好的气氛中顺利完成。
  3、拓展延伸,让学生实践创新
  成功的教学不仅要满足学生学习掌握课内的知识,更主要是通过课内的学习能引发学生更多的课外思考,延伸到社会,延伸到现实生活,让学生去实践和创造。既立足于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努力促进多种教学资源的利用。如教了《岳阳楼记》一课后,老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由文中可以看出,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当学生回答: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胸襟博大之人时,老师可以审时度势再提出,古代象范仲淹这样即使遭受贬谪,却胸怀远大的政治抱负,心忧天下的人你还知道哪些?说说他们的事迹。这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思路从课内延伸和拓展到课外去了,使学生的思维空间更广阔了。
  4、鼓励质疑,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我国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学贵善疑”。对于学生提出的很有个性的意见,只要言之有理,就不妄加否定,而是从精神上予以肯定。如在教《愚公移山》时,有些学生对愚公的做法会提出疑问。他们认为愚公的做法是行不通的,愚公确实是“愚”。对于学生的见解,先应给予鼓励和肯定,然后可以从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来谈教师的看法。在字词的理解上同样需要质疑。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其中有一句“散入珠帘湿罗幕”,文中的“散”究竟读哪种音,可以给学生提出疑问,鼓励他们自己去查《古汉语词典》,找到正确的读音。学生的质疑问难精神一旦被肯定,便会勇于表现自我,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四、以“练”为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练习按完成的方式可分为课内练习和课外练习。教师通过学生课内练习情况的反馈,能很直接地了解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课文重点难点的把握,针对这些状况对教学计划作出及时的修改,突出强化学生练习中反映出来的比较薄弱的知识环节,有效的补缺补差;课外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探究落实课堂内的知识点,很好的弥补了课堂这一单一的交流模式,丰富了师生的交流手段。
  按学习的内容练习可分为:字词练习、翻译练习、理解练习等。字词练习可将生僻字的读音解释,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进行归纳总结;翻译练习让学生夯实基础,继而在此基础上进入文章的理解及写作特色的理解练习。理解性练习包括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领会把握,对重点语段的分析概括,对精彩语言的揣摩领悟等。
  练习题的功能在于助学,学习的过程一般分为课前的自学、课堂的研讨、课后的巩固、课后的拓展,所以练习根据它的作用又可以相对应地分为:自学性练习、研讨性练习、巩固性练习、拓展性练习。
  自学练习是文言文教学中很重要的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学生顺利展开自主探究的基本保障,也是学生主动学习最突出的展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一个重要环节。研讨性练习的设计,成了教师指导学生成功地实现这一环节的重要手段;拓展性练习是新教材练习设计的亮点之一,它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总之,在教学中,这些使“古”往“今来”的“桥梁”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有着重大影响,它使学生喜欢上了文言文,热爱文言文,乐学文言文。为了激发学生去发掘文言文的魅力,让学生更好地在文言殿堂里自由徜徉,领略古人的智慧和思想,体味鲜活灵动的语言,我们广大的教师应继续在新课改思想的指引下,在传统的文言教学中注入更多的创新思维,努力为他们架起更多的“古”往“今来”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