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对小学科学课堂交流有效性的探讨

【作者】 徐忠飞

【机构】 浙江省临海市白水洋镇中心校

【摘要】课堂交流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都是彼此思想集合的过程,有助于营造课堂中浓厚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端正的学习态度。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更是如此,唯有彼此交流互动、共同探索,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深化科学知识,了解事物表象中隐藏的真理。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交流互动;有效性
【正文】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是教师工作的重点。在小学科学课堂上,观察探究是探索真理的重要环节,若不能进行有效地交流互动分享,则不能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很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而且科学课程的学习就是培养学生彼此交流互动的有效形式,因此寻求合适的方式方法促进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通过课堂的有效交流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呢?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促进学生科学有效性的学习
  这是针对教师的角色而言的,教师作为掌舵启航的角色,对于学生的学习发展的方向性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对科学内容的有效性学习。
  1、教师角色的定位。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教育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教育理念也越来越向人性化转变。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很多教师任教多年,对这一突然的转变难以适应,总是不自觉沿用之前的教学方法,严重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尤其是作为小学生而言,保有自己天性的同时快乐学习,才是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这些都需要教师自己角色的定位精准,将课堂主动权交于学生手中。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多数学生并没有自主学习的经验,若直接允许学生在课堂进行自主学习模式的话,不能达到理想效果,同时还影响整体学生的学习氛围。自主学习讲述的是学习模式的改变,是由学生化被动为主动的过程,因此还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方式方法的引导,让学生尽快进入自主学习的角色中。
  3、面向全体学生。这是教师树立教学观念中的重要内容。任何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色和施展舞台,每位学生因理解程度的不同而导致受教育水平的不同,再加上自身智力发育的因素才最终导致学生呈现的差异性。教师在教学时通常带有自己的个人特色,喜欢成绩好的表现好的学生,讨厌成绩较差还影响课堂其他学生学习的学生。其实课堂捣乱的学生有时候只是为了吸引教师的关注,寻求存在感。教师在实际教学时是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执教的,因此不能刻意偏帮某些学生而出现忽略其他学生的现象,在真正出现问题时,要倾听事情发展的根本,根据事件的正确性进行判断,而不是教师本身的主观臆断。这样才能保证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从而引导学生以更好的状态进入到学习中。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深入思考的学习模式
  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设置中,就是希望通过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探索周围事物的真相,从而开发学生的大脑思维,达到科学学习的目的。比如教学《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时,就是利用学生身边最容易被忽视的现象作为启迪学生头脑思考的条件。因此课堂交流的有效性的前提就是在学生的学习兴趣驱使下进行,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对科学学科有效性的探索。其中重要的方法就是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即练就寻找发现“奥秘”的眼睛,对身边的事物要经常开动脑筋思考,多提问为什么,恰如“花瓣为什么有颜色有香味”“蜜蜂又是如何知道花瓣在哪里的呢”等等。只有促使学生养成对周围事物善于观察、思考的习惯,这样在科学课堂的学习中才会积极开动大脑进入思考模式,分析事物彼此之间的内部联系,探究事物深层次的内涵。
  三、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手段,促进学生扩展思维的重要表现
  由于课堂教学的局限性,致使很多实验或者教学内容不适合在课堂演示,这就造成了学生理解和认知的偏差,不利于学生树立对该事物的正确认识,反而违背了科学课程的设置初衷。鉴于此种形式,教师为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为了增加学生课堂互动交流的有效性,就可以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手段向学生展示,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尤其多媒体中声音、动画等形式的加入,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认知理解程度,反而促进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互动。学习《岩石的组成》这一内容时,就可以很好地利用多媒体设备来表现,什么样的物质可以称之为岩石?岩石在生活中是否常见?具体表现形式是什么样的?它具有什么颜色?又有哪些成分等等,都是需要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探究的内容,是学生将课本知识与实践生活相结合的重要表现。由此学生在通过图片、录像等形式的观看则会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程度,这样在进行课堂交流时也就能够言之有物、积极思考。
  四、进行科学实验的探究,促进学生课堂交流有效性的生成
  科学课程的学习除了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与思考能力外,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即运用科学的态度探究事物真理的过程,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学生课堂交流的有效性。
  1、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在进行科学实验探究时,为了提高每位学生的动手参与,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实验研究。这样更有利于每位学生近距离观察实验过程与结果,消化科学知识,完成对事物真理的研究。同时也是促使小组交流互动的有效形式。通过小组内部的交流与协作,探究事物发展变化中蕴藏的真理。比如在学习《不一样的电路连接》的内容时,就可以让学生小组互动讨论:电和我们生活之间有哪些密切的联系?如何具体体现出来?怎样能够高效地利用电能、节约电能?在电路出现故障时,第一时间应该怎么做来缓解可能因为漏电引发的危害等,在小组讨论有明确结果时,再派小组中的代表与其他小组代表进行探讨,活跃课堂氛围,同时有效得将矛盾纠结点集中起来,刺激学生大脑快速思考,方便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重点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2、注重文明用语的应用。在小组共同探讨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学生为了维护自己理论的正确性而言语偏激其他同学,这样伤害学生和气的同时违背了课堂有效交流的初衷。因此在真正课堂交流过程中,无论出于何种目的何种原因,都不能对对方进行言语伤害或人身攻击等行为,课堂争议的主题也必须是围绕课堂教学重点内容展开,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文明用语,这不仅是良好课堂的表现,更是学生自身修养的内涵显露,如此才能保证课堂交流的和谐进行、友好进行,在研究科学问题时才会更加具有针对性,也才更能实现课堂交流的有效性。
  3、注重课外拓展活动。课堂教学的时间和内容毕竟是有限的,教师除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引导学生探究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观察探索。比如在学习《水和食用油的比较》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回家观察水和食用油的外在表现形式有何不同?如通过观察颜色、气味、进行摇晃等,看二者有何区别?并且试着在同一物体上滴入水滴和油滴,观察二者的渗透情况等。此任务的布置是帮助学生学会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具体结合起来,增加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观察的能力,这样在课堂上因为学生的主动参与而更加具有发言权,更加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提高了科学课程学习的有效性。
  小学科学课堂交流不仅是学生与教师之间友好互动的行为,更是学生敢于大胆假设、自我探究实践的过程。提高课堂交流的有效性,就是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发散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进而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完整意义的科学素养的人。
  参考文献:
  [1]周文超.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发展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7(14)
  [2]张兴太.构建趣味课堂,开展小学科学高效教学[J].学周刊.2017(19)
  [3]刘亮.加强小学科学探究教学?训练学生思维能力[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