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三年级作文教学现状分析与策略探讨

【作者】 王东霞

【机构】 四川省宣汉县华景镇小学

【摘要】小学三年级由低年级说话、写话过渡到写一篇完整的作文,从段落布局、篇章结构等习作基本常识到积累素材、遣词造句,再到中心思想的确立及体现,成了入门的重点和难点。那么,如何衔接好低中年级段的作文教学呢?带着这个问题,本人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并结合多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入手探索,分析现状,浅谈策略,为提高小学生写作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三年级作文;现状分析;策略探讨
【正文】
  多年从事小学中、高年级的教育教学工作,初次接触中段的教学工作,各个领域都是一个新的起点,现选择多数老师都会为之头疼的作文教学加以研究,初浅的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语文课堂写作教学现状
  低年级的说话、写话教学,多以看图说写为主,局限于图上有什么?他们在干什么?只看图中有的,而很少想作者想表达的,很少用“为什么?”、“还有呢?”来推动孩子的思想,甚至是教师替学生写,让学生背记,单纯的应付考试,考试成绩很可观,但这仅仅是因为低年级知识单一,范围狭窄,教师可以将题目押中,到中高段,靠背记一两篇或者更多的范文,是无法应对了。而中高段的教师采取的方法一是写下水作文(范文),学生很难打开思路去写,还怕考试时作文雷同而丢分;二是给学生买《同步作文》,让学生仿写,大部分学生生搬硬套,脱离生活实际,甚至是断章取义、改头换面的抄写,这样,学生写作能力得到培养了吗?得到训练了吗?可想而知,答案是否定的。
  小学语文课堂上很少会把写作教学作为独立的内容放在课堂里教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到目前为止,还是比较注重把小学语文教材的考试内容作为课堂教授的基本内容。当然教师也会偶尔传授一下写作的内容和技巧。但是从整体来看,小学语文课堂写作教学的时间占课堂传授时间比重还是非常少的。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的课业负担仍然非常重,教学内容没有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而变少,学校对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业水平的评价也没有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而改变,仍然是以分数论英雄,因而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没有抽出单独的课堂时间来专门讲授小学语文写作的内容,更不可能在除考试以外的课堂时间里让学生练习写作,多数教师把学生习作当成周末家庭作业来布置。另外,由于期末检测时集中阅卷,其中批阅作文工作量太大,导致阅卷老师以字数多少、书写工整与否来作为评定标准,部分学生的作文内容很好,但因书写差了点,得分并不理想;而有些低劣作文仅仅因为主人写了一手好字而得到高分。这种情况下,教师教授作文进入了一种误区:开头结尾写好一点,把字数凑足,认真书写。试想,这样的应试教育,能培养出学生写作的真本领吗?所以写作教学,在很多小学里,是很薄弱的。
  二、小学语文写作教学难点
  “作文难,作文难,提起作文我心烦”,每当和学生谈起作文,大多数学生“谈虎色变”,不喜欢写作文。有的说没有东西写,有的说不知道怎样串成文章,还有的担心写不具体,“没什么可写”成了写作难点的聚焦。
  农村的孩子,由于受生活环境的影响,他们见的世面少,生活单一,生活阅历肤浅,眼界狭小,缺少发现的眼睛,“肚中无物”,没东西可写也就正常。再加上口头表达能力较弱,语言积累少,写起文章如同嚼蜡,久而久之,就造成了畏惧写作的心理。
  小学语文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要求并不高,在三年级才开始把作文作为语文考试的主要内容之一,在一、二年级里,仅仅是看图写一段话,要求低,分值低,得不到老师重视,所以使得小学生养成惯性:写作仅仅只是应付性的一、二句话的描述,缺乏条理性、逻辑性和完整性。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进入作文教学。其实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就应该开始重视作文教学,从学说完整通顺的一句话到书写句式的造句都是作文入门的开端。然而小学生的语文功底差,观察能力低,更没有组织和驾驭语言能力,作文时经常是下笔无话可写,或者是茶壶煮饺子——有话吐不出。即使是东凑西拼勉强完成一篇习作,也是内容空洞,条理分不清,或者是词不表意。让教师无法修改,苦不堪言。那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呢?
  三、三年级作文教学策略
  (一)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提起作文就头痛的学生,说明他们对作文没兴趣。兴趣是写好作文的起点。作文教学要取得一定成效,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学写为主动学写,逐步让他们乐写。首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用一颗热爱生活、乐观生活的心,留心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趣人趣事。其次,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从一些平常小事感悟人生哲理。
  (二)走进生活,积极丰富写作素材。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鲜明的人物、可爱的动物、动人的场景、感人的瞬间,美丽的星空、皎洁的月光,春的生机、夏的浪漫、秋的收获、冬的凝重等等都存在于我们的现实中,只是我们没有留心将这些记录下来,也没有将这些印在我们的脑海里。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种校园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置身于各种环境与场景,真切的体会各种心情、各种情感,这样写作时才能写出真实,写出感动。
  (三)阅读训练与作文教学相结合。
  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阅读能力是指学生积极涉猎书海,不断接受文化熏陶,主动培养审美情趣,为作文大量储备知识的能力。一个学生缺乏阅读能力或者说这种能力低下,知识心理就发育不全,很难激发作文兴趣。大文学家杜甫曾深有体会地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个人如果生活经验欠缺,书本知识贫乏,写作时必然腹空笔涩。茅盾先生曾说:“一个作家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而能深刻领会其构思、剪裁、塑造形象的好处,并且每读一遍会有新的心得,这就意味着他的欣赏力在一步步提高;而欣赏力的步步提高反过来会提高表现能力。”(《漫谈文艺创作》)。实践告诉我们,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继续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扩宽知识面,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项时间长、见效相对缓慢的工作,需要师生双方的长期共同合作,积极参与。教师要有耐心和毅力来培养我们的学生。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还应认真领会好每篇课文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学会仿写,从而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当然,在对学生进行范文指导的过程中,我们应教育学生避免机械地照搬照抄。仿写是指仿其言(仿范文部分精言、警句),仿其格(仿范文布局、格式、结构、写作思路),仿其法(仿范文观察方法、表达方法)。学生经过反复多次的仿写练习,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方法后,就要鼓励他们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反映同一中心的题材,发展求异思维。
  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
  (四)加强写作训练。
  1、通过写日记来积累。
  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比如:搞完一次大扫除,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
  2、及时修改作文,加快思想交流。
  学生辛辛苦苦写好作文后,总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赞许,在很短的时间内,印象很深,应给予及时的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很容易接受,让学生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或别人的,或轮流交换互阅等。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修改作文的目标,要求学生能写出他们的真情实感,用通顺的语句、清楚的层次、鲜明的观点,恰如其分地记叙见闻、写景状物、说明事物、发表意见,此时,若再重新习作一次,收效就会更好,这无疑提高了作文水平。
  3、培养学生的自我修改的能力。
  丁有宽老师主编的小学语文教材是“以培养和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中心,以培养自学自得、自作自改的能力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大面积提高小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为目的”。这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体现,指出了作文的能力培养的一条途径。“自改”作文,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又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在多年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笔者一直尝试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学生把自己的作文通读几遍后,看看标点是否正确、用词是否恰当、语句是否通顺等,以发现错漏之处,并自己进行修改,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之,三年级作文处在一个启蒙阶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不可以操之过急,应当一步一个台阶慢慢培养学生,使学生更好把握作文的每个阶段,掌握好标点符号,把握好段落层次,掌握好词句段篇,运用积累的课外阅读知识于作文中,顺利地登上写作高峰!
  参考文献:
  [1]周志英《我们的课堂离学生究竟有多远——从教学中的提问谈起》[J].人民教育,2010.02。
  [2]茅盾.《漫谈文艺创作》。
  [3]朱江华《教师教学交往的偏失及其对策——基于课堂提问话语的视角》[J].当代教育科学,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