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生本路上且行且思——《三峡》教后心得

【作者】 邢海燕

【机构】 新疆奇台县第二中学


【正文】教育面对的是人。纵观人类历史,每个人都是过去、现在、未来的丰美世界。我们面对的每一个学生,都将会居于今后所有事情的核心。所以,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无论我们面对怎样的学生,都应把“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导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确立“学生的发展潜能是无限的”、“学生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的思想。这就是“生本教育”的价值所在。一年来,我通过网络,书籍上对“生本教育”的学习和观摩外出学习老师的汇报课,在我的语文课堂中不断地尝试。以下是我在《三峡》教学实践中的点滴体会。   
  文言文应有其文言文的教学特色。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但是,这个“读”决不是小和尚念经式的盲目地读。课堂上,要善于找到突破口,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在我的设计中,本课我以“初读课文感知美、译读课文理解美、细读课文鉴赏美,试背课文回味美”为教学主线,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由于课件的辅助教学,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多种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件除了可以提供声音、图像等影像资料、丰富课堂信息外,更重要的是创设教学情景,增加学生的直观可感性,为他们理解文本、发挥想像奠定基础。《三峡》一课的课件设计主要突出这点效果。我课前已经了解到对于三峡的美景,学生身临其境的只有一人,所以我用优美的画面导入让学生畅谈感受,不但领略了三峡的美丽,也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尤其是在课文范读时加入了最能代表三峡美景并与文本内容相符合的影像资料,使学生能在听读的过程中再次欣赏三峡美景,留下感性认识,为细读环节和试背环节奠定了基础。但是,因为所收集资料的局限性,在最后一个环节进行新旧三峡景色对比时,所选图片并不是同一地点景色在不同时段的前后比较,这样的对比有失客观。因为考虑到此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三峡景色的变化,加之符合要求的图片一时难以寻找,只好退而求其次了。这也是本课设计的缺漏之处。同时也告诫我们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要尽可能详尽地收集相关资料,努力做到客观、科学、有效。
  二、巧妙的设计提问,引导学生逐步走入文本
  精心设计问题,并形成一个问题链,让这些问题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每个问题都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挖掘其意义,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的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最后运用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前后呼应把它连接在一起,融汇贯通,把全篇课文的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串珠成链”的整体把握效果。比如我在教学《三峡》时的“细读课文鉴赏美”环节当中我要求学生:读文,运用这样的句式赏析:我喜欢“      ”,其中“      ”字或词语写出了景物的“      ” 特点。于是学生速读课文通过合作交流即可找出描写山的特点和水的特点的句子和重点词语,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其中之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三峡的美丽的景色,以及好句子的表达效果。这一设计让学生既走进了文本了解三峡的山水四季美景又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课堂上学生回答积极,补充到位,这种方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不让人觉得死气沉沉,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从山到水,从夏季到春冬到秋季,从景-人-趣,一步步地随着学生自主地交流探讨深入进去,使学生在深入的过程中理解全文。
  三,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大胆发问的习惯和能力
  在“译读课文理解美”这个环节,我改变了以往以老师串讲为主的方法,而采用同学互相质疑、解答的方法,鼓励学生从书中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然后同学们互相解答。对于重、难点教师适当点拨、引导。文言文毕竟是一种与现今实际使用的活的语言相去甚远的古代书面语,学习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学生连字面意思都还没有搞懂,就很难理解此文的深层含义了,因此理解山水美景的写法和作者的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是学习重点。
  我先以课文写“山”的文段为例,指导学生通过改变语速、语调、音高来达到“以声绘形”的朗读效果,带着同学们读得摇头晃脑,有滋有味。然后再让他们用所学的方法自主学习课文中描写“水”的部分。从学生们的朗读效果来看是不错的,可见这种“读”文言文的方法是被学生认同和接受的。通过“读”,也实现了“译”的教学环节。“如何读”、“读得怎样”正是学生“细读文章理解美”的效果与程度的再现。当然语文教师的目的不在于仅仅引导学生“品”文本的字面意思,还要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对话,填补文学作品的艺术空框,生成“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在学生充分阅读《三峡》一文后,我提出了“郦道元开始极力描写的三峡美景为什么要用‘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哀婉语调结束?”的疑问,虽然学生一时难以理解,但经过引导、思考后便明白了作者表达古三峡滩多水急,行船危险的用意,同时也体察到郦道元关心渔者的人文情怀。这样的“品”就比仅停留在字词理解运用上要深入多了。因为课堂时间的限制,在“品”的环节上还不够深入。课堂上,学生基本是停留在整体感悟文本所描绘的山水之美及重点字词的运用方面,未进一步品味文本的语言文字之美及间架结构之美。
  《三峡》一文,寥寥一百五十余字,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而且读来琅琅上口。这固然和作者亲身涉险、仔细观察分不开,更重要的是郦道元文笔优美、用词精当,文中出现了大量的四字词语。它们不仅是描绘三峡山水之美的点睛之笔,而且使语句工整、音韵和谐,体现了汉语独有之美。如果能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落实这一细节,相信在后一环节的仿写中学生们的语言可能会更加精彩。当然,这还需要在时间分配和确立教学重点上进行考虑。
  这节课我在不同班级、不同学校的学生中上过,各自的教学效果大不一样。因此,如何针对学生特点及其学习水平进行教学预设,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需要踏踏实实做好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