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茶叶种植与武当道茶文化探究——郧阳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作者】 董方勇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中学


【正文】我国素有“西湖龙井,武当道茶,武夷岩茶,寺院禅茶”四大特色名茶之称。中国茶叶博物馆大厅前明确标注:茶,自神农最初发现和利用以来,迄今已有数千年历史。鄂西北秦巴山区是中国茶树的主要原产地之一。
  十堰茶文化厚重,生产历史悠久,气候环境适宜,是全国优势产茶区,茶产业开发具有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鉴于此,我校结合本地特色,把绿茶的种植技术与武当道茶文化的探究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选题。
  一、绿茶种植技术 
  1、确定合理种植规格(1)单条栽:一般的种植行距1.3-1.5米,丛距25-33厘米,每丛种植2-3株,每亩用苗2500-4000株。在气温较低或海拔较高的茶区,行距可适当缩小到1.2-1.3米,丛距缩小到20厘米左右。(2)双条栽:在单条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种植方式,每2条以30厘米的小行距相邻种植,大行距为1.5m,丛距为25-33厘米,每丛种植2-3株,每亩用苗4000-6000株。与单条栽相比,双条栽具有成园和投产较快但同时保持了日后生产管理的便利性,目前已逐渐成为北方中小种地区主要的处植方式。 
  2、种前整地与施基肥 
  茶树能不能快速成园及成园后持续高产,首先是以种前深垦、种前基肥来决定的;种前深垦既加深了土层,直接为茶树根系扩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又能促进土壤进行一系列的理化变化,提高蓄水保肥能力,为茶树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水、肥、气、热条件;深垦结合施入一定量的有机肥料作为基肥,更能发挥深垦的作用。 
  3、茶籽直播 (1) 播种时间 :十堰地处秦巴山区。宜在3月中下旬播种,一般不要延迟到4月中旬以后播种。春播时应注意保管好茶籽,要保持适当的含水率,防止微生物污染和鼠、虫害。适宜的保存温度为5-7度和60%-65%的相对湿度。 (2) 层积催芽 :催芽可达到提早出土和提高出苗率的效果。将浸水饱和的茶籽和湿润的沙子(以手攥不出水为宜)按一层沙子一层茶籽堆藏,沙堆不要高于60cm,否则透气性差,容易沤烂茶籽。堆藏20天左右,随时检查茶籽发芽情况,待一半的茶籽露出胚根时就可播种 。(3) 播种密度和深度 :整好地以后,开好种植沟,浇足水。采用条式等距离穴播,株距25-35cm,每穴3-5粒左右,播种深度3-5厘米,覆好土。(4) 加强苗期管理 :主要有及时除草、抗旱、防冻、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工作。
  4、苗木移栽 (1) 移栽时期 :田间圃地育成的茶苗,要选择茶苗地上部处于休眠时期进行移栽,有利于茶苗成活。同时,还应该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避免在干旱和严寒时期移栽。根据我国茶区的气候与生产情况,移栽可在秋末冬初或早春时进行。秋末冬初移栽有利于茶苗的成活,这是由于此时地上部虽然已经停止生长,而根系生长还在继续,茶苗越冬后,根系在翌年春天可较早进入正常生长。但是在冬季干旱或冰冻严重的地区,以选在春初进行较好,这时温度低、雨水足,栽后浇水数量和次数都可减少。 (2) 移栽技术 :茶苗移栽前,先要在待种植的茶园内开好沟,沟深35cm左右,施下底肥,然后选择无风的阴天起苗定植。实生苗的主根太长,可以剪短些;扦插苗在取苗前一天要浇湿圃地,以减少取根苗时伤根。从外地调运的茶苗,要注意包装与通气,并浇水提高其成活率。也可用黄泥浆沾茶根来提高茶苗的成活率。茶根在土中力求舒展,然后覆土踩紧,防止上紧下松,使泥土与茶根密切结合。移栽后若连续晴天,一般隔3-5天浇水一次,每次浇水要浇透,使根部土壤全部湿润。(3) 做好保苗、补苗工作 :茶苗移栽后,一般生长幼弱,根系浅,抗旱力差,因此要做好护苗工作。一般可采用铺草或浅耕来提高抗旱能力,以采用铺草防旱效果较好,比未铺草覆盖的茶园茶苗成活率提高20%以上。如果有缺苗的地方,应该及时补苗,必须是同龄茶苗,一般就地间苗补缺,或用“备用苗”补缺。补缺的方法和补后的管理,与移栽茶苗一样。 (4) 及时防治病虫害 :幼龄茶园由于苗木移栽前后生态环境改变,加上初期苗木生长势较弱,对病、虫的抵抗力不强,因此应加强病虫害防治。
  二、武当道茶文化的探究
  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自然条件和浓郁的道教文化,孕育了别具特色的武当道茶。武当山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多雨,土壤肥沃,植被丰富,不仅很早就有了种茶饮茶的历史,而且从一开始就与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道教尚服食,又奉茶为草木之仙骨,因此爱茶者甚众,有茶道合一的说法。武当道士在长期的修道实践中,对茶也情有独钟。明代皇帝还曾敕令武当山佃户每丁每岁办茶二斤,专供道士服用。武当道茶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特色鲜明,深受道教玄天上帝信仰的浸润和影响。
  明代是武当道教最为鼎盛的时期,慕名而来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武当道士就在神道两旁搭建了很多茅庵茶舍,为朝山香客提供饮茶之便。民国时期武当道总徐本善所立《混元宗坛执事条教牌榜》中还设有茶头一职,专司烹茶,以供圣待客。武当山地区至今仍有不少民歌反映了当年煮茶迎宾的习俗,如其中一首《茶馆》就唱道:“盘对盘,碗对碗,掌柜开的是茶馆。开茶馆,无招牌,茶壶茶碗摆出来。毛尖茶,龙井茶,武当山上太和茶。”很多文人墨客在登临武当山后,也对武当道茶念念不忘。嘉靖初年抚治郧阳都御史章拯在《再登大岳以诗纪异》中就不无感慨地说:“仙家足幽致,上界何轩昂。更酌天池水,一试骞林香。”章拯曾两度登临武当山,玄妙神奇的骞林茶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传说武当道茶的灵气甚至还吸引了各路神仙的光临,相传八仙过海时,途经武当山,因流连骞林茶之故,盘桓不忍离去,后世遂在其饮茶之地建八仙观。
  随着国家对包括道教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支持,古老的武当道茶又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融道教传统秘方与现代先进工艺为一体的武当道茶正日益受到海内外众多游人的喜爱。人们在畅游武当仙山的同时,总不忘寻一处静室,沏一壶道茶,在幽幽茶香和袅袅道乐中品味生活的乐趣,体悟大道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