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与实践

【作者】 张 英

【机构】 广西北流市西埌镇石埌塘小学


【正文】小学生的塑造性很强,小学阶段也是各种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段,尤其是对于学习习惯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的学习,有利于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有利于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相反,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很大程度上会阻碍学习效果的提升,甚至会造成事倍功半的后果。语文作为小学教育的基础学科,对小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可见,养成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多么重要。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和建议,望得到广大同仁的指点。
  一、语文学习应着力培养的学习习惯
  1.提前预习的习惯。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学生学习课程知识,课前的预习,既是心理准备,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对即将学习的课程进行预习: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思考内容重点,发现学习难点,做好听讲的准备。教师讲课时自己能有的放矢地突破重点、难点,有利于新知识地接受。
  预习可以有学期预习、周预习、日预习。学期预习,是在发下新书后,学生们对新书感到特别新鲜,特别好奇的情况下进行,可对课本目录做一个大体的浏览。周预习,学生独立进行,需要特别细致。让学生往后看书,哪些地方看不懂,就用彩笔特别标记出来。如果周预习特别细致,那么一般不需要进行日预习。如果周预习比较粗。或者没有进行周预习,则需要进行日预习,一般20分钟即可。
  2.细心观察的习惯。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缺少发现。”只有善于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到大自然中去陶冶美的性情,到社会生活中去发现美的事物,他的思想才会活跃,感情才会丰富,才可能写出感人的文章。
  观察习惯的培养,首先生活中处处留心,“处处留心皆学问”。遇到新奇的事物,比如去动物园看动物、出去旅游看风景等,大人在学生欢呼兴奋、情绪盎然的时候,恰到好处提醒、引导他,仔细地观察细部,审视细节,不要只笼统地看大概。引导学生与相邻的或者相似的事物进行对比,比如看到鸭,就让他同鹅进行对比。吃杏时,让学生说说杏与桃子有何异同。其次,课堂中的学习中同样需要细心观察。观察可以从形状、声音、颜色、味道、数量等方面入手。
  3.是广泛阅读习惯。书是知识的源泉,是开发儿童智力的钥匙。读书能够启迪学生的心智,能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能提高其写作能力,使之才思敏捷,能陶冶学生性情。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明确提出:“学习语文的目标就是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的习惯”。语文课标中也明确规定了各年级段学生需要完成的阅读量。因此,经常性的开展形式各样的读书活动,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能力,对学生成长与发展大有裨益。
  4.质疑发问的习惯。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问难的重要性。向老师质疑、发问。没有弄懂问题时,不要得过且过、羞于开口,要善于发问、大胆地问。如果学生平时有不敢问、不善问的缺点,就鼓励他去问,一旦有些问题是通过问询教师、同学得来的答案,我们要给予鼓励。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就是文章的文眼,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
  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这时学生会提出:谁和时间赛跑?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偏偏要和它赛跑?“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结果怎样等问题,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概括为以下三个问题: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要和它赛跑?
  “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偏偏要和它赛跑?问题确定后我让学生选择最想探究的问题,自由结合组成探究小组并迅速确定每个人的角色。这样就为下边的理解和探究做好了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5.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是不说话的老师,能帮助学生扫除学习中的障碍,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如果遇到生疏疑难的字词,教师不要马上说出答案,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查工具书,以逐步形成习惯。这是素质教育要求”授之以渔一的体现,为学生在读课外书时,遇到不懂的字词,能自觉地查一查工具书,让工具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经常带好《新华字典》、《成语词典》等一类常用的工具书。给学生做榜样,遇到生字、生词,请教不会说话的老师,还可以跟学生进行查字典、词典比赛。设法调动学生对工具书的兴趣,比如,讨论一些让学生特别感兴趣的问题,得不出答案时,不必去请教老师,到相关的工具书里查找出来,学生就会对工具书的巨大威力感兴趣。许多工具书查阅方法都有所不同,应该教给学生基本的查阅方法。
  二、语文学习应着力培养的心理习惯
  语文教材中那一篇篇课文,均传递着兴趣、爱好、情感的信息,而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也总是以自己特有的兴趣、情感、性格来选择把握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来自老师、教材的各种信息,因此学习心理习惯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
  1、培养自觉习惯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往往比较弱,老师、家长不布置学习任务,他们就会没事可做,老师、家长都认为小孩不懂事,其实这很正常,只要有意识地培养,很快会扭转这一局面。如布置抄写生字词作业,老师不作具体要求写几遍,而是提出要求,必须掌握新学的生字词,给学生留下了充分发挥自我潜能的空间,再经过听写这一强化手段,使其掌握理解,学生有时不经意去做些没布置的任务时,给予大力表扬,这样,学生自觉的学习习惯会不知不觉中形成。
  2、培养自信习惯
  自信是个体心理长期发展的产物,它反映了一个人的个性特征,生活态度。俗话说:“信心多一分,成功多十分。”小学生的自信无时无刻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活动。缺乏自信心,往往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制约学生的行为,束缚学生的思维,使学习有始无终。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帮助他们从小树立信心,相信自己能行,自己的能力能被别人欣赏,这样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一、对学生以鼓励为主,增强自信。老师的评价语言尽量以鼓励为主,通过简洁中肯的评价,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增强学生的自信习惯。二、教会学生辩证地分析,比较问题,发展自信。学生的自信往往是在通过与他人比较的基础上产生的。以同学、伙伴的优点与自己的缺点相比,这样就越比越泄气,但也不能拿自己的长处与他人的短处相比,这样不仅无益于培养自己的自信,反而会造成自傲或自负缺点。应当让学生知道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我们应该学会辩证地分析比较,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长处应发扬光大,短处应设法弥补,这才是认识自己,评价自己的正确态度,才有利于自信发展,有利于自信习惯的养成。三、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巩固自信。“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成功的动力。”老师应利用这一点,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开展各种活动,设法让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在活动中展示才能,创造各自成功的机会,学生在获得成功体验,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又会转化为进一步学习的强大动力。这种切身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觉得“我能行。”长期以往,学生做任何事都会充满自信,自信的习惯就水到渠成了。
  3、培养自立习惯
  学生刚从奶奶爷爷的怀抱里来到学校,长期的依赖性,使他们遇到困难就产生想别人帮着解决的思想,这种思想对学习是极为不利的。首先老师要创设学生自立的环境,让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任务完成的好坏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是否是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在老师的引导和训练下,学生自己完成作业的习惯就会慢慢地形成。其次,要让学生明白,获取知识主要是靠自己,老师和家长只能帮助你,让学生自己获得知识,自己收集信息,成为学习主人。通过这样培养,学生自立习惯就会形成。
  (三)语文学习应着力培养的心理习惯
  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健康的学习心理习惯,最终都要以优质的学习品质习惯来达到学习目的,因为学习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要走过沟沟坎坎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1、培养战胜困难的习惯
  学生从零起步,什么知识对他们来说都处于最低阶段,在学习过程中,他们遇到的困难会比任何人都要多,因此学生形成战胜困难的习惯尤为重要。一、树立榜样。学生特别爱听故事,对故事中的人物非常佩服,也容易模仿,因此,多给学生讲一些伟人、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对学生战胜困难的习惯养成有一定好处。二、多一些帮助、鼓励让学生尝到战胜困难的甜头和好处。这给战胜困难的习惯养成产生动力。
  2、培养创新的习惯
  教师要在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其他良好习惯的同时,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并贯穿教学始终,使之形成创新习惯。良好的创新习惯将会成为其他习惯的有益补充,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各种素养的全面发展。
  好习惯决定好人生,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终生受益。因此我们应致力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激活学生学习内驱力,提高其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