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
【作者】 李文朝
【机构】 青海省牧草良种种植场民族寄宿学校
【摘要】小学语文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以往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却不尽如人意,教师墨守成规,学生敷衍了事,课堂效率非常低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也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改变传统沉闷的教学方法,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还要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营造出精彩的小学语文课堂。【关键词】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
【正文】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语文课的重要任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因此,德育教育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有下面几个方面的看法。
一、德育教育必须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
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如果仅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来看,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将发生新的变化。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课堂常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师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年级的具体情况有重点地把课堂常规的内容和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等结合起来,加强组织纪律性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遵守规章制度和热爱集体的思想品质。
教师的天职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教书育人。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德育教育应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选择好语文教学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有意地在教学的某一环节上找准某一知识点作为德育渗透的突破口,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思想教育。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说: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着。文中的“焦急”与“耐心”是不是矛盾的,通过对这一对词的讨论,认识到焦急是急切希望早一点见到总理的灵车,向总理致哀;耐心是下了决心,不管天多冷,不管身体多差,不管等多久。这对词统一在对总理的深切爱戴上,通过这些关键词找突破口,学生理解起来容易,感悟起来也快,从而转化为教育。
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一定要把握儿童心理特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中育好人关键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掌握自己教育对象的心理性格等特征;根据其心理状况,年龄特征去进行教学,寓德育教育与教学中,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儿童,他们知识面窄、贪玩、好动,心灵纯洁好奇,好表现,喜问、喜听,争强好胜,他们是一块未经琢磨的玉石,只能由教师进行加工,才能现出瑰丽的玉石,教育在此就是琢磨的过程,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的教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这样就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色有味、有趣有情、有赋实效。结合教师以身作则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教学中,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三、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要把握好阶段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同样是教育的主体,在思想品德教育上,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自我教育、自我养成。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就是规范学生的行为,而规范小学生的行为就是要认真落实小学生守则,就小学生来说,德育教育也有阶段性。?在教中年级时,我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国家和民族知识的传授,使其懂得今天的幸福学习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从而使他们珍惜时间、刻苦学习。这样就使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环环紧扣,从不脱节,连贯地得到了落实。学生都深刻地了解到了人物的品质和精神,也深深地受到了影响。这样班级里的同学生有了学习的榜样,都争先学习,使学生学有方向,赶有目标,班级的工作都走在了前面。学生个人的集体荣誉感、自尊、自强感也就增强了。
四、德育教育要体现在语文教学活动之中
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和感染学生,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具备一种奋发向上积极进去的敬业精神,教师良好的言谈举止,会给学生树立起一个好的形象,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新颖独特的教法,科学合理的分组,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和谐,友爱互助的人际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更有利于他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使青少年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在语文教学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学习活动结合起来,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增强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共财产的思想;课堂小结表扬好人好事,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
教师经常采用激励竞争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师运用激励竞争法时,首先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暂时的胜负,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既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更能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其次要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因为任何竞争都是有条件的,都必须在规则的范围内进行,否则将受到惩罚,从而增强学生的法纪观念,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之一,强化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首要任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正确处理德育和教学的关系,才能使二者融为一起,也是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最佳时期。把握教材的思想性,遵循德育教育的阶段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意组织活动的实际性,长期坚持,必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是可以多渠道进行的,只要教者有心,在教学中时时处处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愿每一个语文教学者在给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不要忘了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使他们真正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一、德育教育必须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
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如果仅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来看,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将发生新的变化。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课堂常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师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年级的具体情况有重点地把课堂常规的内容和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等结合起来,加强组织纪律性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遵守规章制度和热爱集体的思想品质。
教师的天职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教书育人。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德育教育应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选择好语文教学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有意地在教学的某一环节上找准某一知识点作为德育渗透的突破口,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思想教育。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说: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着。文中的“焦急”与“耐心”是不是矛盾的,通过对这一对词的讨论,认识到焦急是急切希望早一点见到总理的灵车,向总理致哀;耐心是下了决心,不管天多冷,不管身体多差,不管等多久。这对词统一在对总理的深切爱戴上,通过这些关键词找突破口,学生理解起来容易,感悟起来也快,从而转化为教育。
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一定要把握儿童心理特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中育好人关键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掌握自己教育对象的心理性格等特征;根据其心理状况,年龄特征去进行教学,寓德育教育与教学中,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儿童,他们知识面窄、贪玩、好动,心灵纯洁好奇,好表现,喜问、喜听,争强好胜,他们是一块未经琢磨的玉石,只能由教师进行加工,才能现出瑰丽的玉石,教育在此就是琢磨的过程,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的教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这样就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色有味、有趣有情、有赋实效。结合教师以身作则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教学中,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三、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要把握好阶段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同样是教育的主体,在思想品德教育上,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自我教育、自我养成。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就是规范学生的行为,而规范小学生的行为就是要认真落实小学生守则,就小学生来说,德育教育也有阶段性。?在教中年级时,我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国家和民族知识的传授,使其懂得今天的幸福学习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从而使他们珍惜时间、刻苦学习。这样就使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环环紧扣,从不脱节,连贯地得到了落实。学生都深刻地了解到了人物的品质和精神,也深深地受到了影响。这样班级里的同学生有了学习的榜样,都争先学习,使学生学有方向,赶有目标,班级的工作都走在了前面。学生个人的集体荣誉感、自尊、自强感也就增强了。
四、德育教育要体现在语文教学活动之中
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和感染学生,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具备一种奋发向上积极进去的敬业精神,教师良好的言谈举止,会给学生树立起一个好的形象,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新颖独特的教法,科学合理的分组,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和谐,友爱互助的人际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更有利于他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使青少年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在语文教学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学习活动结合起来,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增强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共财产的思想;课堂小结表扬好人好事,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
教师经常采用激励竞争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师运用激励竞争法时,首先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暂时的胜负,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既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更能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其次要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因为任何竞争都是有条件的,都必须在规则的范围内进行,否则将受到惩罚,从而增强学生的法纪观念,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之一,强化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首要任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正确处理德育和教学的关系,才能使二者融为一起,也是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最佳时期。把握教材的思想性,遵循德育教育的阶段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意组织活动的实际性,长期坚持,必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是可以多渠道进行的,只要教者有心,在教学中时时处处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愿每一个语文教学者在给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不要忘了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使他们真正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