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高中数学兴趣教学
【作者】 张绍方
【机构】 贵州省兴义市第八中学
【正文】 兴趣是学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对学生的学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学生只有对所学科目产生了浓厚兴趣,才会变被动为主动,才会想学、爱学,才能乐学、会学。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里,笔者拟结合数学教学实践,就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谈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途径。
1、融的师生关系。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融洽师生感情。学生喜欢某一学科,在很大程度上与他喜欢的那位老师有关。当学生喜欢一位老师,就喜欢他所教的课,就会感到他讲授的内容生动有趣,从而自觉主动地接受老师的教导。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让学生明白:我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愿意和同学们同甘苦共患难,先是你们的一个朋友,而后才是一个老师。要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一份爱心,体验到亲切、温馨、幸福的情感,诱发学习数学的动机。
(2)、加强情感交流,增强学习兴趣。“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作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教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那么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喜爱你所教的数学学科,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2、联系生活实际。
联系生活实际,培植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选取典型的生活材料导入新课,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根据教材的特点(重视数学的科学价值)讲述数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价值和广泛应用,使学生明白数学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和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如第一章以生活、生产、科研中经常遇到数的表示与数的运算问题。另外在一些单元和部分课前,教师针对教学内容的需要也适当地讲述了数学的应用及其价值。如:负数概念引入后教师结合“阅读与思考”的内容,向学生生动地讲述了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这一历史事实,在他们陶醉于我们祖先的伟大成就自豪感的同时,激发了他们对数学占有的欲望。
数学的知识主要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教师更应加强数学课的课外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增大了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最后布置实习作业。“实习作业”就是应用所学的知识,通过实际操作解决实际的问题。教师布置的预习、课外作业以及课堂提问则尽可能的接近生活、不脱离实际的问题,这样能起到学以致用、立竿见影的效果。
3、创设问题情景。
对于新课引入,可以在教学中设计成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并予以迁移和转化,所设计的问题要能充分暴露新旧知识的联系,使问题既要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不感到陌生,有思考的余地,又要在此基础上向新课作自然延伸,使学生在思考中有新的发现,而这种发现又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到新课状态和新课情境中来。
4、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即倡导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是新教材的精髓。
新的课程数学教学要求中,明确增加通过“研究性课题”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培养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教材还通过布置一定量的“实习作业”“调查报告”等实践内容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目的,这也是高中新教材改革之宗旨和目标。在新教材的知识背景下,我们特别注重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试教中主要采用了“数学作文教学法”,即指导学生进行知识总结,实际调查,数据证明等程序后,以作文(或说报告)的形式写出自己对知识的回味、反刍、体味,对知识进行再加工再创造,或者是学生本人从实际生活中观察和搜集的与课本相关知识的事例。例如在此活动中有一个学生深感城市交通阻塞和混乱情况严重,为了调查这一问题,不惜用整个周末的时间在街上统计车流情况,最后作了“用数学方法解决城市道路布局问题”一文,文中用频率统计表和频率分布折线图论证了一天中不同时间交通阻塞情况,通过道路两侧障碍物和摊点与车辆的相关散点图分析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自行设计了许多改进意见。观点明确,立意鲜明,使得所学“统计”一章的知识得到了充分应用。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要注意的问题。
1、贴近学生生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给每个学生提供数学思维的时间和机会。比如在均值不等式一节的教学中,可设计如下问题,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关于均值不等式的定理及其推论。
2、设置思维环境,进行思维式教学。教师应创设情景,让学生犹如亲临其境,进行独立思考,他们就会保持4~5分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尽量利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如讲倒数与微分时可以直接引入物理学中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下前提下了解新内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可使学生进一步形象地观察所学的知识。总之,数学教学的目的是要学生在实际使用中掌握知识能力,在思考行为中发展思维,在做题实践中提高解题能力。
3、进行成功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能否持久,与他们能否取得成功有很大的关系。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创设适度紧张的气氛,设计难易适度的练习,尽量给每个学生创造良好的机会。成功教学其实也是一种情感教学。正如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他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事实上,每个人都希望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要爱护、关心学生,特别是成绩差的学生,要看到他们的点滴进步。那种动辄批评,或歧视差生的态度和做法,会极大地创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是每个教师必须注意克服的。
总之,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牢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宗旨,既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又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保证学生学好数学,且使数学学习形成良性循环。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途径。
1、融的师生关系。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融洽师生感情。学生喜欢某一学科,在很大程度上与他喜欢的那位老师有关。当学生喜欢一位老师,就喜欢他所教的课,就会感到他讲授的内容生动有趣,从而自觉主动地接受老师的教导。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让学生明白:我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愿意和同学们同甘苦共患难,先是你们的一个朋友,而后才是一个老师。要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一份爱心,体验到亲切、温馨、幸福的情感,诱发学习数学的动机。
(2)、加强情感交流,增强学习兴趣。“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作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教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那么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喜爱你所教的数学学科,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2、联系生活实际。
联系生活实际,培植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选取典型的生活材料导入新课,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根据教材的特点(重视数学的科学价值)讲述数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价值和广泛应用,使学生明白数学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和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如第一章以生活、生产、科研中经常遇到数的表示与数的运算问题。另外在一些单元和部分课前,教师针对教学内容的需要也适当地讲述了数学的应用及其价值。如:负数概念引入后教师结合“阅读与思考”的内容,向学生生动地讲述了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这一历史事实,在他们陶醉于我们祖先的伟大成就自豪感的同时,激发了他们对数学占有的欲望。
数学的知识主要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教师更应加强数学课的课外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增大了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最后布置实习作业。“实习作业”就是应用所学的知识,通过实际操作解决实际的问题。教师布置的预习、课外作业以及课堂提问则尽可能的接近生活、不脱离实际的问题,这样能起到学以致用、立竿见影的效果。
3、创设问题情景。
对于新课引入,可以在教学中设计成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并予以迁移和转化,所设计的问题要能充分暴露新旧知识的联系,使问题既要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不感到陌生,有思考的余地,又要在此基础上向新课作自然延伸,使学生在思考中有新的发现,而这种发现又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到新课状态和新课情境中来。
4、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即倡导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是新教材的精髓。
新的课程数学教学要求中,明确增加通过“研究性课题”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培养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教材还通过布置一定量的“实习作业”“调查报告”等实践内容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目的,这也是高中新教材改革之宗旨和目标。在新教材的知识背景下,我们特别注重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试教中主要采用了“数学作文教学法”,即指导学生进行知识总结,实际调查,数据证明等程序后,以作文(或说报告)的形式写出自己对知识的回味、反刍、体味,对知识进行再加工再创造,或者是学生本人从实际生活中观察和搜集的与课本相关知识的事例。例如在此活动中有一个学生深感城市交通阻塞和混乱情况严重,为了调查这一问题,不惜用整个周末的时间在街上统计车流情况,最后作了“用数学方法解决城市道路布局问题”一文,文中用频率统计表和频率分布折线图论证了一天中不同时间交通阻塞情况,通过道路两侧障碍物和摊点与车辆的相关散点图分析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自行设计了许多改进意见。观点明确,立意鲜明,使得所学“统计”一章的知识得到了充分应用。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要注意的问题。
1、贴近学生生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给每个学生提供数学思维的时间和机会。比如在均值不等式一节的教学中,可设计如下问题,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关于均值不等式的定理及其推论。
2、设置思维环境,进行思维式教学。教师应创设情景,让学生犹如亲临其境,进行独立思考,他们就会保持4~5分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尽量利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如讲倒数与微分时可以直接引入物理学中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下前提下了解新内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可使学生进一步形象地观察所学的知识。总之,数学教学的目的是要学生在实际使用中掌握知识能力,在思考行为中发展思维,在做题实践中提高解题能力。
3、进行成功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能否持久,与他们能否取得成功有很大的关系。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创设适度紧张的气氛,设计难易适度的练习,尽量给每个学生创造良好的机会。成功教学其实也是一种情感教学。正如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他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事实上,每个人都希望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要爱护、关心学生,特别是成绩差的学生,要看到他们的点滴进步。那种动辄批评,或歧视差生的态度和做法,会极大地创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是每个教师必须注意克服的。
总之,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牢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宗旨,既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又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保证学生学好数学,且使数学学习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