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古诗教学方法
【作者】 冶 梅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前营街小学
【摘要】结合古诗教学的意义,围绕小学古诗教学目标,探讨古诗教学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愉快、轻松的学习古诗词的内容,体会诗词大意,积累诗词的语言。希望能为老师们,特别是为小学老师们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关键词】古诗词;阅读目标;教学方法
【正文】一首古诗,寥寥数十字,诗人就能描绘出一种意境,或借事或借物抒发自己的情怀,学生理解起来往往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支离破碎的分析和指令性的包办,让学生一味地对诗句、诗意死记硬背,恐怕很难体会诗的韵味,领会诗人的写作意图。笔者以为,提高小学古诗教学的质量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了解背景,理解诗意
学习古诗,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知道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态,然后再去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就容易多了。如《江雪》一诗,诗人柳宗元通过自己的所见,展示了一位老翁在寂静、凄凉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诗人为什么写一个老翁在这样的季节、这样的地方垂钓呢?其中的感情,学生很难一下子领悟出来。这时,就应该让学生去搜集、查询作者的有关资料,让学生搞清楚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当时,柳宗元是朝廷中主张改革的重要官员,由于革新失败,他被贬为邵州刺史,未到任又被贬为永州司马,这首诗正是他被贬为永州司马时的作品。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和压抑,于是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巧妙地表达自己被贬后的那种失意寂寞的情怀和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江雪》这首诗,正是诗人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这样,学生了解了诗的写作背景,再去理解古诗,就会水到渠成。另外,在这方面值得注意的是,介绍背景只是古诗教学的前奏,因此,教师教学时一定要抓住重点,言简意赅,不能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讲得太多或面面俱到。
二、学会想象,体会感情
每首古诗都着力表现一种意境。因此,在理解了诗的大意后,还必须深入挖掘,细细品味,发挥想象力,把学生引入诗的情境,使诗中描写的景象在头脑中浮现出来,这样,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会对诗意理解得更深刻,对感情体会得更深入,同时又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发展空间思维力,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所以,教学时教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去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可以让学生配乐朗读,可以让学生画一画、演一演,也可以让学生根据古诗去想象、丰富相关情节,等等。如《枫桥夜泊》一诗,诗人张继描绘了一幅“秋江夜泊图”。诗人触景生情,通过对江边景物的描写,表现他孤寂忧愁的情怀。教学这首古诗时,不仅要让学生答得出“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把诗人所描绘的意境想象出来。因此,教学时,首先给学生配上一段蕴含淡淡忧思的轻音乐,让学生从“月落霜天”“江枫渔火”中想象出事物的形象和色彩:一轮明月慢慢西沉,月色渐渐暗淡,一眨眼,月亮不见了,天地间顿时暗了下来,这时候,诗人感觉到天地间布满了寒霜,到处透着一股清冷刺骨的寒意,看到的只是渔船上的点点灯火,或明或暗,照着江边早已失去了光彩的枫树。通过想象,学生的头脑中便会展现出一幅清冷凄凉的画面。接下来,再从“乌啼”“钟声”去想象当时的声响:这清冷凄凉的境地里,只有乌鸦哇哇的叫声和半夜里寒山寺敲钟的声音。在学生进入意境、意犹未尽的时候,相机让学生把想象到的画面画下来,进一步感受诗人的感情。这样,学生通过想象这幅“月落霜天”“江枫渔火”“乌啼”“钟声”的“秋江夜泊图”,就会如见其景,如闻其声,很容易地体会到诗人那种孤寂忧愁的情怀。
三、加强诵读,提高能力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诵读的重要性。古诗尤其要重视诵读,因为古诗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因此,古诗教学中要采取范读、独自朗读、加手势吟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从而也就能够更好地体会古诗的意义和感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自读自悟,合作交流。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诗歌教学过程中,首先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并联系上下文查解词句,把教师的不厌其烦的讲解变成学生相互间的讨论、启迪和学习。其次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见解,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然后,我再适时就重点、难点问题集中讲解或单独指导、点拨。如在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我在学生通过自学和集体讨论基本掌握诗歌的作者、写作背景和诗中内容后,重点讲解“彩云间”、“一日还”、“轻舟”等难以理解的词句,使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诗歌所带来的愉悦。
(二)反复诵读,读中悟情。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诵读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诵读,如:范读、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配乐读、背诵等,从形式各异的阅读中领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的意境,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为了使学生充分体会诗中的意境,我常常让学生手拿扇子或书本,扮演诗人诵读古诗,使学生仿佛亲临其境,感悟诗意。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让学生手拿折扇,漫步吟诗,并配上悠扬的古筝伴奏,使学生融入诗境,殷殷离别之意跃然其中。
一、了解背景,理解诗意
学习古诗,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知道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态,然后再去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就容易多了。如《江雪》一诗,诗人柳宗元通过自己的所见,展示了一位老翁在寂静、凄凉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诗人为什么写一个老翁在这样的季节、这样的地方垂钓呢?其中的感情,学生很难一下子领悟出来。这时,就应该让学生去搜集、查询作者的有关资料,让学生搞清楚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当时,柳宗元是朝廷中主张改革的重要官员,由于革新失败,他被贬为邵州刺史,未到任又被贬为永州司马,这首诗正是他被贬为永州司马时的作品。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和压抑,于是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巧妙地表达自己被贬后的那种失意寂寞的情怀和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江雪》这首诗,正是诗人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这样,学生了解了诗的写作背景,再去理解古诗,就会水到渠成。另外,在这方面值得注意的是,介绍背景只是古诗教学的前奏,因此,教师教学时一定要抓住重点,言简意赅,不能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讲得太多或面面俱到。
二、学会想象,体会感情
每首古诗都着力表现一种意境。因此,在理解了诗的大意后,还必须深入挖掘,细细品味,发挥想象力,把学生引入诗的情境,使诗中描写的景象在头脑中浮现出来,这样,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会对诗意理解得更深刻,对感情体会得更深入,同时又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发展空间思维力,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所以,教学时教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去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可以让学生配乐朗读,可以让学生画一画、演一演,也可以让学生根据古诗去想象、丰富相关情节,等等。如《枫桥夜泊》一诗,诗人张继描绘了一幅“秋江夜泊图”。诗人触景生情,通过对江边景物的描写,表现他孤寂忧愁的情怀。教学这首古诗时,不仅要让学生答得出“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把诗人所描绘的意境想象出来。因此,教学时,首先给学生配上一段蕴含淡淡忧思的轻音乐,让学生从“月落霜天”“江枫渔火”中想象出事物的形象和色彩:一轮明月慢慢西沉,月色渐渐暗淡,一眨眼,月亮不见了,天地间顿时暗了下来,这时候,诗人感觉到天地间布满了寒霜,到处透着一股清冷刺骨的寒意,看到的只是渔船上的点点灯火,或明或暗,照着江边早已失去了光彩的枫树。通过想象,学生的头脑中便会展现出一幅清冷凄凉的画面。接下来,再从“乌啼”“钟声”去想象当时的声响:这清冷凄凉的境地里,只有乌鸦哇哇的叫声和半夜里寒山寺敲钟的声音。在学生进入意境、意犹未尽的时候,相机让学生把想象到的画面画下来,进一步感受诗人的感情。这样,学生通过想象这幅“月落霜天”“江枫渔火”“乌啼”“钟声”的“秋江夜泊图”,就会如见其景,如闻其声,很容易地体会到诗人那种孤寂忧愁的情怀。
三、加强诵读,提高能力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诵读的重要性。古诗尤其要重视诵读,因为古诗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因此,古诗教学中要采取范读、独自朗读、加手势吟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从而也就能够更好地体会古诗的意义和感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自读自悟,合作交流。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诗歌教学过程中,首先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并联系上下文查解词句,把教师的不厌其烦的讲解变成学生相互间的讨论、启迪和学习。其次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见解,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然后,我再适时就重点、难点问题集中讲解或单独指导、点拨。如在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我在学生通过自学和集体讨论基本掌握诗歌的作者、写作背景和诗中内容后,重点讲解“彩云间”、“一日还”、“轻舟”等难以理解的词句,使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诗歌所带来的愉悦。
(二)反复诵读,读中悟情。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诵读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诵读,如:范读、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配乐读、背诵等,从形式各异的阅读中领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的意境,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为了使学生充分体会诗中的意境,我常常让学生手拿扇子或书本,扮演诗人诵读古诗,使学生仿佛亲临其境,感悟诗意。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让学生手拿折扇,漫步吟诗,并配上悠扬的古筝伴奏,使学生融入诗境,殷殷离别之意跃然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