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问题的探究

【作者】 梁远军

【机构】 广西北流市永丰初级中学

【摘要】初中思品课主要是以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公共生活和爱国及责任教育为主要内容。实施这些内容的教育,如果仅仅依靠课本,不回归生活实践,是难以实现预定的教学目的,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认真而广泛地收集各种教学资源,还要组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体验与受到感悟。
【关键词】思想品德;各种资源;实践活动   
【正文】一、遵循活动经济性原则 
  遵循经济原则,保证活动质量。原则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是正确行动的根据、尺度和准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是随意而行的,同样需要一定的原则来规范。基于初中思品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和多样的类型,在教育回归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中应遵循经济性原则,即教育回归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开发与利用要尽可能用最少的开支和精力,达到最理想的效果,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活动的经济性原则主要包括活动空间的经济性、活动方式的经济性。 
  活动空间的经济性,是指教育回归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开发与利用要尽可能就地取材,不应舍近求远,好高骛远。校内有的不求诸于校外,本地有的不求诸于外地。在瞬息万变的的信息技术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可供人们开发与利用的思品实践活动资源丰富多样。但在利用这些资源时应采用就近原则,这样既节省时间,又符合空间经济性原则。 
  活动方式的经济性,是指采取合理有效的活动方式,最大限度化地扩大活动辐射面,提高活动的效率,从而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受益,开拓眼界,增长知识。 
  二、建立活动与教学内容的整合机制与筛选机制 
  从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来看,凡是有助于创造出学生主动学习与和谐发展的资源都应该加以开发和利用。但只有那些既能与教学内容相联系,为教学提供服务,又能开拓学生眼界,转变教师教育观念的活动资源才是最有价值开发和利用的。因此,教师在开发和利用活动资源时应对资源内容进行一定的筛选,最重要的是要把活动内容与教学任务整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从课程理论的角度来讲,对教育回归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内容的筛选至少要经过两个筛子的筛选才能确定其利用价值。第一个筛子是教育哲学,即社会实践活动要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和对完成教学任务起辅助作用,反映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进步方向;第二个筛子是学习理论,即社会实践活动资源要与学生学习内部条件相一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要求。所以,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发和利用,必须反映教学的目标和对教学任务有辅助作用,必须反映社会需要和学生发展要求,只有通过利用每一种经验可能会产生的多重结果,才有可能使教学更加富有成效。 
  筛选机制的建立是为了更好的把教育回归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内容同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起,让活动内容符合教学实际,让教学设计围绕着实践活动的内容展开,使之成为一个整体。这需要教师在实践活动前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问题,让学生加深对学习目的与教学任务的理解,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带着所发现的问题回到课堂,课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所发现的问题,从而形成“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过程。 
  三、达到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以往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固定在课堂的某一位置上,不容许乱说乱动,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缺乏足够宽松的生活空间和交往空间,不能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维和想象空间。通过创设生活化的学习空间,模拟真实的生活环境,把学生置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来开展教学活动,没有了高高的讲台,没有了插秧式的座位安排,以往课堂教学给学生施加的各种束缚得到了释放,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加宽松的氛围。 
  如在教学“可持续发展”一课时,有老师做出较好的范例。老师搬走了课桌,把椅子围成了半圆形,仿造中央电视台来了个“实话实说”,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他们熟悉得生活氛围,把课堂教学组织成了一次访谈节目,老师充当主持人,每小组选一名学生当嘉宾,其余学生当现场观众,课堂中,嘉宾和观众畅谈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我们中学生该如何面对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以及中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意义、方式和注意问题。达到了学生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我们知道,思想品德课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活动情境,以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为题材,通过各种项目和活动形式,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开展以教师指导学生实践为主的各种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社会实践活动包括行为规范的训练、社会服务活动、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等等,可结合教学内容的重点和学生思想状况的实际,与学校中的班、团、队的德育活动,与有关学科的教学活动,与学校中其他相关的德育活动在内容上相互渗透和融合,在形式上相互沟通和配合,以期形成合力作用,发挥学校德育功能的整体效应。
  四、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完善社会实践活动评价体系 
  要把教育回归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落到实处,不仅取决于前期的准备和中期的推进,还要把后期的总结抓好,这要求教学评价要及时跟进。科学的评价体系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还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随着课程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改革中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对学生进行评价,如何更好地把这一理论应用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评价中,完善实践活动评价体系是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
  多元智能理论主要代表人物加德纳认为过去对智力的定义过于狭窄,未能正确反映一个人的真实能力。他认为,人的智力应该是一个量度他解题能力的指标。根据这个定义,他在《心智的架构》这本书里提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八个范畴,即语言、逻辑、空间、肢体运作、音乐、人际、内省、自然探索。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评价也不能只是简单的对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成果进行评价,应建立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这个评价既要涵盖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评价,又要把实践活动的评价同课堂教学评价结合在一起。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不仅要包括对学生取得活动成果的评价也应对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进行评价,如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人际关系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等多种智能进行科学评价。 
  完善的教育回归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评价体系不仅要做好活动的评价,还应把实践活动评价同课堂教学评价结合在一起。简单的说,就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建立一种激励机制,采用积分制原则,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实践活动的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价,然后再把这种评价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让那些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认真完成作业,进步幅度较大的学生作为下一次实践活动的主要对象,这样可以形成一种良好的激励机制,从而实现良性循环,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总之,教师只有多发挥些主观能动性,关注学生生活实际、社会生活实际,把教材、教学与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的实际结合起来,才能使思想品德课堂更具活力、更具生命力,才能发挥中学思想品德课的真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