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激活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策略

【作者】 洁米莱·阿卜杜拉

【机构】 新疆轮台县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语文课堂教师如何调动他们的兴趣,让其思想回到课堂。为此,我在语文课堂上做了一些尝试和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课堂死气沉沉的现象有了很大的改观。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正文】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由于心脏的发育赶不上骨骼和血管的发育,更赶不上体重和身高的增长。因此,他们往往会出现疲劳困倦,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教师如何调动他们的兴趣,让其思想回到课堂。为此,我在语文课堂上做了一些尝试和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课堂死气沉沉的现象有了很大的改观。在这里,我总结了几点粗浅的运用策略、激活课堂的做法,供大家参考。
  一、播视频激活课堂。
  在进行自读课文《热爱生命》时,我选取了电视《雪狼》中的片断来导入课文,这样是为了让学生从中领悟到人在各种恶劣的环境下生命力是最顽强的。当学生看到茫茫雪海中一间孤零零的毡房,听到带着哨音的呼啸的冷风。特别是听到男主人公报出“零下45度”的低温预报时。毡房里取暖的柴火即将用完,毡房外野狼虎视眈眈,不时的仰天长啸。这时我听到教室里学生的“唏嘘”声。在这样的情景下,我引入了对课文主题的探讨,整节课,学生们情绪激动,课堂气氛浓烈,在进行九年级下小说单元的教学时,为了加强学生对名著的了解,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运用了大量视频教学。一方面是学生走入了名著,了解了更多、更鲜活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尤其是看了《香菱学诗》,视频中香菱的一言一行后,学生很快就体会到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二、放录音点亮课堂。
  诗歌以其和谐的语调、凝练的语言、优美的意境而倍受学生们喜爱,但学生的鉴赏水平有限,他们很难品味涵咏。如果一味讲析,教师口干舌燥,学生听着索然无味,兴趣荡然无存。倘若教师能采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步入诗的境界,学生就会主动捕捉诗人的情感,可见“入境”是诗歌鉴赏的关键。清华大学附中特级老师韩军老师在讲授杜甫的《登高》时,他首先播放了华彦均的《二泉映月》,并在凄婉动人的音乐声中,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本诗的意境,接着朗读全诗,听完后,不少学生脸上挂着泪花,恳求老师再读一遍。这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效果呢?贝多芬说过“音乐能使人的精神世界迸发出火花。”音乐是流动的艺术。优美动听的音乐就像涓涓溪流,无声地滋润着人的精神世界,把人带入到一种境界,并使其产生相应的情感表现。在讲授《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我播放了《歌颂祖国》这首歌,在雄壮的歌声中,学生的爱国热情高涨,情绪激动,很快就完成了培养爱国情操这个教学任务。在讲授《诗经》二首时,我播放了二胡独奏《梁祝》,在悠扬、和谐的音乐声中,学生读诗、品诗,并对其中的形象进行了艺术加工,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总之,音乐的教育功能就在于通过情绪的活动,促进学生思想和道德观念的健康发展,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三、设问题点燃课堂。
  这是教师上课时最常用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式的一种形式,问题设计的巧妙,不但能分散难点,突出重点,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在讲授九年级上《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时,我设计了一套速读测试题。让学生先计时阅读课文,然后合书答题,最后用投影公布答案,学生计算出自己的阅读速度、阅读效率和理解率。在质疑讨论中,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完成了知识的转化和迁移。设置问题便会抓住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的竞争心理,课堂效果较好。
  四、做游戏活跃课堂。
  游戏形式活泼生动,参与者身心愉悦轻松,这是调节神经的最佳方式。有时,我把它用到课堂,让学生在娱乐中掌握知识,真正做到“寓学于乐”。在进行《综合性实践学习与口语交际》教学中。由于综合性教学内容多,信息量大,在上这种课时,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搞“击鼓传花”的游戏,学生在游戏中回答问题,各组累计得分。学生为了自己组的荣誉,认真准备,积极参与。在热烈自由的氛围中,学生积累了知识,展示了自己,我也轻松的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后,学生还余兴未尽。我之所以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是因为中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较强,自我表现意识较强。这种课堂形式也改变了教师板着面孔,学生机械学的单调教学模式。
  五、大辩论放飞课堂。
  随着生理和心理的日趋成熟,对于一些事物,中学生已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在讲授《杨修之死》时,在学生预习的基本上,我组织了一场辩论会,正方的观点,杨修之死缘于自己。反方的观点是:杨修之死缘于曹操。正方同学陈述自己的观点:杨修之死缘于自己,文中提到的鸡肋事件,“园门阔事件”、“一盒酥事件”,充分体现了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数犯曹操之忌。故引来了杀身之祸。而反方同学则认为,这些事件中,充分体现了曹操的心胸狭窄,虚伪狡诈,若这些事发生在爱才、惜才的刘备身上,杨修的命运将会重写,双方唇枪舌战,辩论激烈。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锻炼,思维能力得以培养,认识水平得以提高。同时,他们也学到了一些辩论的技巧。课余时间,他们还排演了课本剧《杨修之死》,主要人物的性格表现的很到位。
  情境是客观的物质世界,但他能触动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它是有形的“境”与无形的“情”的水乳交融,利用情境教学,更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启心灵的窗户,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思考的火花,从而使他们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