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新时期学校德育教育浅谈

【作者】 曹晓春

【机构】 山西省大同一中


【正文】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透视目前教育中的一些现象,似乎与立德树人的目标南辕北辙。在现代教育转型的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挑战。
  一、目前学校德育教育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德育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在新形势下,受多种因素影响,还面临着诸多困难。
  1、新课程改革、高考改革的初衷与“重智轻德”的传统教育思想的冲突
  从2008年开始,山西省在普通高中正式实施新课程改革, 2011年以后的高考按照新课改后的教材进行,根据国家统一部署,我省将于2018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即从2018年进入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开始实施,到2020年高考时,各高校按照新的高考制度进行招生和录取。
  2、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心理发展脱节
  目前我们的教育对象多为独生子女,甚至我们的好多年轻老师自己也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普遍具有以自我为中心,不喜与人交往,并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的特点。这些特点与快节奏的学习生活、沉重的升学压力、青春期的困惑等给师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妨碍着师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已是当今教育中不可否认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与教育的功利性、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的脱离、课程设置与多元智能理论的脱离以及过分夸大学校的作用等原因是分不开的。
  3、学校德育工作与家庭教育之间不统一
  “要成才,先成人”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质和核心。但家庭教育面对独生子女重点却往往放在子女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上,“重智轻德”思想普遍存在。许多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或简单粗暴、或过分溺爱。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统一,从而使学生在家、校的不同教育面前常常陷入无所适从的窘境。
  4、以考试竞争为宗旨的顶线评价,偏离了现代教育的正常态,造成学校教育的均衡发展变得越来越艰难
  唯分数第一的评价定位,使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逐渐把高分学校看成是最好的学校,择校热便应运而生,其直接结果是使大量生源涌向高分学校,随之而来的是大量资金和优秀教师流向高分学校,如此往复,教育发展的极性也就日益严重。相反,低分学校生源和教师不断流失,使这部分教学资源白白浪费。
  二、对新形势下学校德育教育常识的几点认识
  1、对德育与美育关系的认识
  从美学的角度讲,德育的目的应该是通过说服、教育、管理、影响、感化等多种方式去把学生塑造成为美的人,使他们既具有相貌、行为、风度等方面的外在美,也具有精神品质、心灵和情操等方面的内在美,而且培养学生的内在美应是德育主要目标。由此看来,学生爱美的本性和德育的主目标应该说是一致的,与美育的目标也是一致的。
  当然,美育和德育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二者相加,也不是相互代替。要想运用美育的手段以达到德育的效果,首先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认识、鉴赏能力。其次,作为教育者,必须善于引导学生去认识美,使学生美的观念的需求得到满足,产生美和感动。
  2、对学校德育教育规律的认识
  (1)学生坚强意志品质的发展的规律。
  道德认识,它是德育的基础;道德情感,它对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具有调节作用;道德意志,它是形成道德行为的习惯的内在动力;道德行为它习惯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它们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品德结构中的四因素,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与作用,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从而推动品德的发展。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规则意识的规律。
  学生的规格意识是在积极的活动和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和表现出来。如大同一中的春季趣味运动会,全部项目由学生自己承办,自己制定比赛规则,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制定规则的过程中提高遵守规则的意识。因此,活动和交往是规则意识形成的基础。
  (3)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进行的,内容不断深化,要求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作为社会成员处于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交往中,需要正确处理个人与家庭,集体,社会,国家等各方便的关系,必须具备相应的各种道德品质,而这些道德品质都要在各个阶段螺旋式地反复培养。
  三、对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建议
  1、完善学校的课程体系,开设伦理学、美学等德育课程。
  完善学校的德育课程体系,以“明理、明志、冶情”作为德育课程总体目标,并通过德育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分级、分类实现学校德育的各项具体目标,逐步构建学校德育课程的目标体系,并开设伦理学、美学等德育课程。
  2、教师要会教书,更会育人
  教师的任务是教育、教学,不仅是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师要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就是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陶冶情操、性格培养、心灵塑造结合起来,既传道、又授业;既教书又育人,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3、立德树人,师德为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知识或可言传,德行需得身教
  正确处理育人与正已的关系,坚持把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作为工作的着力点。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力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思想素质、人格品质、知识水平和行为习惯,甚至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教师是学生的导师和楷模,这就要教师树立品行端正,学识渊博、爱岗敬业、诲人不倦的良师益友形象。教师道德品行要正,要自觉修身养性,淡泊名利,洁身自好,以德服人,以德立教。教师专业知识要精,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充电”,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
  4、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形成合力,服务教育
  学校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场所,承担着育人的主要任务,但是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而且是终身老师,家长的道德品质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将是长期的和深远的。学校和家庭又是社会的一部分,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的影响。学校必须充分发扬主观能动性,做好自身工作的基础上,借助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加强对学生的培养教育。
  在新课程改革、高考制度变化的背景下,学校的德育工作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师生健康成长规律,要脚踏实地,做真、做实,培养有社会责任的人,会生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