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转变思想认识 走出教育教学管理的误区
【作者】 王飞龙
【机构】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利辛中学
【正文】提到教育教学管理,大家立刻会想到校长,不错,有一位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校长乃一校之魂,这“魂”便是思想。一所学校可以没有高楼大厦,可以没有先进的设备设施,但是不可以没有思想。唯有科学的个性化的思想才能支撑起一所学校真正意义上的“高楼大厦”。校长的思想从哪里来?思想来自对学校系统发展的思考,校长的思想决定着对学校发展的谋划,谋划决定着学校的发展,同时在谋划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又会迸发出思想的火花;思想来自和谐从容的团队精神。校长的思想,不仅仅是他个人智慧的成果,还是团队精神在碰撞、交流中达到的融合、积累与提升。当然,作为一名校长,有思想是前提,更重要的是实践。校长期待着“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可喜局面。校长期待着每一位教职员工能像“法家”一样依法行事,行政人员能像“儒家”一样调和关系,而校长则如“道家”一般进入到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境界。教育是一项培育人的活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凡与人有关的工作都比较复杂,因为涉及到的因素很多。稍加注意,不难发现,在教育中存在着多种看似相似,其实差异很大的对等关系。那么如何恰当有效地处理好其中的各种关系无疑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升。基于此,笔者认为至少有这样六对关系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与混淆,必须引起关注与重视。具体如下:
一、明确尊重与厚重的含义
何为厚重?厚重是指某人或事物经过长久发展积淀而成的与众不同的内在特质彰显。办学离不开厚重,教育更需要厚重。厚重无声,但有分量。厚重需要谋划,需要付出,需要积累,但更离不开最基本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尊重。尊重历史,尊重个体,敬畏教育,整合课程,这些是办好一所有品位学校不可或缺的因素与灵魂。孟子说: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只有懂得而且积极营造自觉尊重氛围的学校,才有可能逐渐办出恒成大气的办学风格。从这个意义上说,厚重不等于尊重,但离不开尊重。
二、辨明表征与特征的异同
教育需要形式,需要一定的表征作为载体,诸如各类活动的开展,各种形式的衬托等,毕竟形式最终为内容服务。倘若仅仅局限于一些零散与琐碎的活动或竞赛,甚至为了活动而活动,则远不是教育本意,更不是真的教育,充其量只是教育的浅层与表面。我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基于并尊重学生不同而天然的个性,结合本校实际,尊重学校的历史,全体师生共同打磨锻造出来具有浓厚独特文化的校园特质,并矢志不渝地践行,即一所学校的特征所在。
三、区别备考与思考的实质
虽然教育很复杂,受诸多因素制约与影响,但也并非存在于真空。换言之,现实中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必须关注“苟且”,适应并做好眼前一切,同样离不开必要的评价检测与考试,并为此做好尽可能充足的准备。但倘若除了备考还是备考,离开考试别无其他,这同样不是教育的本质所在。真正有品质的教育还要有“诗与远方”。哪怕虚无缥缈,带有幻想,也不失为高尚。因为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对生活,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希望与憧憬。这是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对教育本质最为简洁而又精辟的概括。
四、分析教化与文化的差异
记得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就是对习惯的强化与养成。无数事实证明,良好的习惯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基于此,学校组织开展一系列对学生习惯养成方面的强化或教化活动不仅必须而且必要。同样,如果仅仅局限于这些,学生最终就有可能成为规定或纪律的奴隶与束缚物,没有自由,失去个性。这也绝不是教育的真意。真的教育应该引导学生在教化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具有一定素养与“文化”的人。那么,何为“文化”?也许作家梁晓声的诠释堪称代表,那就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我想如果一所学校能培养出具有这样一些特质的学生,那么学生不仅有文化,学校也是一所很有文化品味的学校。
五、悟透决策与对策的关系
人们常说,方向永远比努力重要。方向越正确明了,目标越容易达成。办好教育需要长远谋划,需要科学决策,需要基于教育内涵,结合学校实际的顶层设计,需要指引师生共同为之努力奋斗的愿景。另一方面,在方向确定之后,还要有与之相适应,助其实现的行之有效的具体对策,从而不断解决实际问题,努力推动教育向前发展。殊不知,有决策,无对策,便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有对策,无决策,充其量只顾眼前,必将无法走远。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六、衡量制度与力度的轻重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说明制度与规定的重要。反之,有了规矩也未必就能成方圆。观看四周,不难发现如今的学校教育并不缺少制度,各种制度名目繁多,不胜枚举。然而其产生的实际效果并不如人意。究其原因多方面,我想主要的还是没有充分用好制度,甚至为了制度而制度,导致很多制度最终停留于纸上、嘴上与手上,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殊不知,任何制度倘若没有付诸实施,都不会产生任何实际效果。因为行动最有说服力。适时跟进的力度才能使制度发挥实际作用。如何走完“最后一公里”,离不开坚持不懈的毅力与强力推进。
诚然,教育蕴含着多种因素,但并非不分彼此。那么,究竟哪些方面轻,哪些内容重,何时举重若轻,何事举轻若重,也无法三言两语就能说个明白,需要积淀磨炼与深度思索,关键取决于当事人的价值判断,取决于对教育的深刻理解与感悟,更需要决策者与执行者齐心协力的追寻与实践。而不是简单走过场,流于形式,唱高调,乱弹琴。由此,我想到一个字,那就是“实”——上面是一个宝盖头,有“家”之意,下面是一个“头”字。言外之意,这个“家”好与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头”,强调“头”的重要性,谁带头,能不能带头,怎么带头,带得怎么样?这里不仅指校长,而是每一个层级的行政领导或负责人。你对眼前的工作思考了多少,思考到什么程度,现状如何,问题在哪,出路何在,如何应对等等。只有把这些问题想清楚,弄明白,将上述提及的六个不等式解决了,我想我们的学校教育才会真正有助于目标的达成与实现,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长远发展。
总之,学校要发展,和谐是根本,成就一所学校的关键在教师,而成就教师的关键在管理。同时学校的发展,不能只限于使教师好好工作,不能使管理者成为教师的监工,不能使学校成为教师的简单化的工作车间。好的管理者应该像彼得?圣吉所说的那样:有能力使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思考的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以及不断一起学习、如何共同学习,从而取得共同的进步与发展。
一、明确尊重与厚重的含义
何为厚重?厚重是指某人或事物经过长久发展积淀而成的与众不同的内在特质彰显。办学离不开厚重,教育更需要厚重。厚重无声,但有分量。厚重需要谋划,需要付出,需要积累,但更离不开最基本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尊重。尊重历史,尊重个体,敬畏教育,整合课程,这些是办好一所有品位学校不可或缺的因素与灵魂。孟子说: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只有懂得而且积极营造自觉尊重氛围的学校,才有可能逐渐办出恒成大气的办学风格。从这个意义上说,厚重不等于尊重,但离不开尊重。
二、辨明表征与特征的异同
教育需要形式,需要一定的表征作为载体,诸如各类活动的开展,各种形式的衬托等,毕竟形式最终为内容服务。倘若仅仅局限于一些零散与琐碎的活动或竞赛,甚至为了活动而活动,则远不是教育本意,更不是真的教育,充其量只是教育的浅层与表面。我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基于并尊重学生不同而天然的个性,结合本校实际,尊重学校的历史,全体师生共同打磨锻造出来具有浓厚独特文化的校园特质,并矢志不渝地践行,即一所学校的特征所在。
三、区别备考与思考的实质
虽然教育很复杂,受诸多因素制约与影响,但也并非存在于真空。换言之,现实中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必须关注“苟且”,适应并做好眼前一切,同样离不开必要的评价检测与考试,并为此做好尽可能充足的准备。但倘若除了备考还是备考,离开考试别无其他,这同样不是教育的本质所在。真正有品质的教育还要有“诗与远方”。哪怕虚无缥缈,带有幻想,也不失为高尚。因为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对生活,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希望与憧憬。这是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对教育本质最为简洁而又精辟的概括。
四、分析教化与文化的差异
记得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就是对习惯的强化与养成。无数事实证明,良好的习惯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基于此,学校组织开展一系列对学生习惯养成方面的强化或教化活动不仅必须而且必要。同样,如果仅仅局限于这些,学生最终就有可能成为规定或纪律的奴隶与束缚物,没有自由,失去个性。这也绝不是教育的真意。真的教育应该引导学生在教化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具有一定素养与“文化”的人。那么,何为“文化”?也许作家梁晓声的诠释堪称代表,那就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我想如果一所学校能培养出具有这样一些特质的学生,那么学生不仅有文化,学校也是一所很有文化品味的学校。
五、悟透决策与对策的关系
人们常说,方向永远比努力重要。方向越正确明了,目标越容易达成。办好教育需要长远谋划,需要科学决策,需要基于教育内涵,结合学校实际的顶层设计,需要指引师生共同为之努力奋斗的愿景。另一方面,在方向确定之后,还要有与之相适应,助其实现的行之有效的具体对策,从而不断解决实际问题,努力推动教育向前发展。殊不知,有决策,无对策,便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有对策,无决策,充其量只顾眼前,必将无法走远。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六、衡量制度与力度的轻重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说明制度与规定的重要。反之,有了规矩也未必就能成方圆。观看四周,不难发现如今的学校教育并不缺少制度,各种制度名目繁多,不胜枚举。然而其产生的实际效果并不如人意。究其原因多方面,我想主要的还是没有充分用好制度,甚至为了制度而制度,导致很多制度最终停留于纸上、嘴上与手上,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殊不知,任何制度倘若没有付诸实施,都不会产生任何实际效果。因为行动最有说服力。适时跟进的力度才能使制度发挥实际作用。如何走完“最后一公里”,离不开坚持不懈的毅力与强力推进。
诚然,教育蕴含着多种因素,但并非不分彼此。那么,究竟哪些方面轻,哪些内容重,何时举重若轻,何事举轻若重,也无法三言两语就能说个明白,需要积淀磨炼与深度思索,关键取决于当事人的价值判断,取决于对教育的深刻理解与感悟,更需要决策者与执行者齐心协力的追寻与实践。而不是简单走过场,流于形式,唱高调,乱弹琴。由此,我想到一个字,那就是“实”——上面是一个宝盖头,有“家”之意,下面是一个“头”字。言外之意,这个“家”好与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头”,强调“头”的重要性,谁带头,能不能带头,怎么带头,带得怎么样?这里不仅指校长,而是每一个层级的行政领导或负责人。你对眼前的工作思考了多少,思考到什么程度,现状如何,问题在哪,出路何在,如何应对等等。只有把这些问题想清楚,弄明白,将上述提及的六个不等式解决了,我想我们的学校教育才会真正有助于目标的达成与实现,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长远发展。
总之,学校要发展,和谐是根本,成就一所学校的关键在教师,而成就教师的关键在管理。同时学校的发展,不能只限于使教师好好工作,不能使管理者成为教师的监工,不能使学校成为教师的简单化的工作车间。好的管理者应该像彼得?圣吉所说的那样:有能力使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思考的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以及不断一起学习、如何共同学习,从而取得共同的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