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语文课导入语设计的技巧之我见

【作者】 周热吉

【机构】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民族中学


【正文】语文课堂导入是语文教师在实施语文课堂教学时的一种技能,也是一门艺术。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从而取得教学的最佳效果。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是整个课堂的前奏,而课堂导入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每一节课开场白的好坏关系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精巧的导入语,不但能感染学生,活跃气氛,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状态,也为课堂教学整体艺术化创造一个良好开端。
  一、温故导入。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由于课本上许多课文在题材、思想内容、写作体裁、表现方法等方面都有紧密的联系。因此,运用新旧知识的联系,从而不断加宽加深学习的内容。在教季羡林先生的《清塘荷韵》时,学生对荷已有了一定的积累。我让学生回忆了积累的古诗文中咏荷的名句。比如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再有周敦颐《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则是作者个人对莲花的评价和自况,便引出《清塘荷韵》一文:在前人如此多的脍炙人口的咏荷作品之后,季先生又能如何写出了自己的特色,表达他个人怎样与众不同的独特感受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对文章进行解读,他们的确读到了季先生咏荷的与众不同之处:
  二、故事导入。
  教师在课堂中如能掌握学生喜欢提课本外内容的心理,用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皇帝的新装》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丹麦有位著名儿童文学家安徒生,今天,老师讲个有关他的故事。有一次,他被邀请去参加舞会,一位小姐对他仰慕已久,于是大献殷勤,问他:“你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你喜欢吗?”安徒生冷冷地说:“谈不上喜欢。”小姐又问:“那你觉得我穿什么样的衣服好呢?”你们猜猜安徒生怎样回答的?(语惊四座)他说:“皇帝的新装。”今天,我们就一齐来欣赏《皇帝的新装》。在一片欢笑声中,学生们被引入进新的教学情境。
  再如教学《邓稼先》一文,学生对距离其年代较远的人物缺乏了解,我们便可在上课之前便给学生讲一讲邓稼先的一些生平轶事,再者本文作者是杨振宁,他们两个不同的人生轨迹亦是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同样都是科学家,但是人物的性格命运却截然相反,这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兴趣,使其更想了解邓稼先其人。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轻松愉快,思维活跃地投入课堂学习之中。
  三、情境导入。
  在进入新课之前,可以放一段音乐创设一种情境,激发、感染学生的情绪,增强讲课的感染力,提高听课效果,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教学的氛围之中。讲《背影》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有这样几句歌词:‘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这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在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放录音——成方圆唱的歌曲《童年》:“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还有蝴蝶停在上面……等待着放学,等待回家的童年。”用美妙的音乐、优美的歌声把学生带入了一片清纯而幻美的世界。
  四、激趣导入。
  课文的标题,往往与内容有着紧密联系,它有时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有时是文章内容的浓缩。在导入环节中,也可从标题中寻找新颖生动的地方。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直接在黑板上写下“走两步”,学生立即嚷道:“老师,错了是‘走一步,再走一步’。”我则反问一句“走一步,再走一步,难道不是走两步吗?我们的作者好像连‘1+1=2’都不知道,还把题目写得这么复杂。是不是啊?”“不是!”学生肯定地回答道。“既然这样,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走一步,再走一步’做标题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此问的提出,旨在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以此来告诉作者也告诉读者“遇到困难,要学会自己去解决,要学会把困难分解成一小步一小步地去克服,这样即使有巨大困难,也会容易战胜”这样一个人生哲理。导入之后,自然过渡到文章的学习中来,使原本较为深奥的哲理变得通俗易懂了。
  五、悬念导入。
  初中学生的心理往往会受更多好奇心的驱使。因此,在教学中也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导语中有意提出疑问,制造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解愿望,积极地思考问题。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1937年11月17日,在日本一个偏僻的乡村诊所里,来了两个不速之客——两位中国记者。他们递给一位苍老的医生一份报纸,报纸头版头条刊登了“鲁迅先生逝世”的内容。老人抬眼看时,两眼发直,拼命摇头、不敢相信而后潸然泪下。你们知道这个老人是谁吗?他为何有这种反应?这样一来,学生的热情一下子高涨了,急不可待要进入课文的学习。
  六、补充背景。
  初中语文教材选编了许多古代、当代作品,甚至还有外国作品。这些作品会给学生的理解制造了障碍。为了消除这些障碍,就应该在导语中述说历史知识、时代背景,让学生理解文意,与作品产生共鸣。这样,就能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摄住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下面课文的教学水到渠成。
  在教学《范进中举》的时候,如果不先介绍时代背景,学生肯定不能理解为何中举之后会疯癫的表现,这时我们便需向学生大概介绍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始用于唐朝,在明清时代科举制早已根深蒂固,古代寒门学子想要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必须通过科举这一条唯一的路,可联系当今社会的高考制度令学生加深理解,如若说高考是座独木桥,那么古代的科举制可说是万人齐过飞天索了!再对比范进中举前后的表现,便可很好地理解清代科举制对于人的毒害了,更好地理解课文主题思想。
  当然,课堂导入有法,但无定法。导入艺术的方式也层出不穷,绝不是简单的罗列和归纳就能包容的,还需要教师依据教材、学生的特点自由创新,灵活运用。教师应立足文本,以学生为主,导入因时而变,因势而改,因文而生,让语文课堂的导入争奇斗艳,异彩纷呈,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取得最佳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