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高中化学教学刍议
【作者】 乔 磊
【机构】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
【摘要】结合新课标要求,笔者从多个方面总结了在新课标下高中化学的教学,只有结合实际,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才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觉自己的潜力,从而激发出学习信心,使他们产生远大抱负,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关键词】高中化学;理论教学;方法
【正文】一、转变教学理念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前提
新课程教学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课程资源,因为教材的缺憾与空白靠教师去圆满,教材的运用与开发靠教师去创造。教师要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通过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根据学情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进行重组、活用,使预设尽可能得到精彩的生成。过分强调预设缺乏必要的开放和不断的生成,就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使师生生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单纯依靠开放和生成,缺乏精心的准备和充分的预设,课堂教学则会变得无序、缺乏目标和计划,也不会有良好的生成效果。因此,教师只有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控,追求动态生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达成。
二、利用教学媒体,给学生丰富的隐喻联想空间
隐喻联想思维,是指个人可以将截然不同的的事物有机地结合起来。美国创造学专家戈尔顿对隐喻联想思维提出一个形象的口号“将生疏的事物看得熟悉,将熟悉的事物看得生疏。”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的判定对于初学有机化学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难点在于对平面结构式建立起立体空间观念,学习伊始即应打好基础。如一氯甲烷不存在异构体,但结构式可有四种形式,若展示一氯甲烷的球棍模型,与四种结构式写法比较,学生会立即否定一氯甲烷有四种异构体的想法,并为今后认识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奠定了以三维立体空间为思考出发点的思路。
三、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比喻,化解难点
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实际,运用事物间的相似性,通过以甲喻乙,由此及彼,以降低理论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尽快地从具体事物过渡到抽象思维,理解事物本质,建立理论概念是理论教学常用的方法。这里,关键在于突破难点。譬如,有关可逆过程的动态平衡的性质和特征(如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溶解平衡、水解平衡等)常用蓄水池进出水流的速度与池内蓄水量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比喻化学平衡系统中正、逆反应速度与组分百分含量变化的关系;用蚊虫逐灯、蜜蜂采蜜、氢原子核外电子照片叠印等比喻模拟电子运动,想象电子云的形象;以“头碰头”、“肩并肩”比喻电子云重叠方式等。应当明确,比喻具有“启发入门”、“搭桥过渡”的作用,利于学生接受理论,而不是理论本身。要注意不可滥用比喻。
四、运用归纳、演绎方法形成理论,发展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从破除学生对事物认识上各种固有功能固有的惰性思维人手。这种惰性突出表现为沿袭固有的处事惯例、权威意识和无批判等现象。化学基本理论与元素化合物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本质的、统一的联系。.基本理论的教学,一方面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实际材料,通过归纳演绎的方法建立理论概念和规律;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基本理论分析研究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的结构、性质、用途,系统地掌握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两者相互依存,相得益彰。
五、做好观察、实验,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发现、探索和验证事物最重要的手段。探索性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让他们亲身探索新知识,使自己成为发现者,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授过程中笔者常把一些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设计成探究性试验,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并用实验来论证其假设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例如,在学习钠的化学性质时,我让学生讨论若自己是科学家,打算如何探讨钠的化学性质,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自主提出假设,在充分讨论后利用实验进行验证,最后得到结论。这样,把传统的“看一步做一步”的实验方法转变为“一边想一边做”,较大程度地排除了一般学生实验在操作和结果上的局限性,而且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正是学生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这一动机蕴藏着强大的内驱力和求知欲,促使学生把课本知识升华和拓展,把已有的知识变“活”,在这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下不仅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而且能发掘学生发现问题和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潜能,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六、21世纪的课堂将是多媒体的课堂
因此,中学化学教学必须与现代教育手段有机地整合,实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对于原理复杂、抽象性强的知识点,我们可制成课件,再现或模拟其形成过程、增强动感、提高教学效果。如: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盐的水解原理,各种晶体的结构等都可以做成多媒体课件,突出反应过程和空间结构特点,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化学教学的内容。同时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增加课堂的信息容量,加快信息传递速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尤其在在教学的复习阶段,针对各章节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可利用多媒体再现其内容,并在重点、难点的地方加以突破,使学生能能很好地理解掌握化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很多,以上这些只是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点尝试和体会,还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总之,着眼于21世纪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应本着严谨治学的立场,注重化学课教学中各环节的教学设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优化高中化学课教学,提高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行为能够体现正确的学科价值取向和明确的教学目标,力求在教学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品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新课程教学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课程资源,因为教材的缺憾与空白靠教师去圆满,教材的运用与开发靠教师去创造。教师要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通过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根据学情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进行重组、活用,使预设尽可能得到精彩的生成。过分强调预设缺乏必要的开放和不断的生成,就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使师生生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单纯依靠开放和生成,缺乏精心的准备和充分的预设,课堂教学则会变得无序、缺乏目标和计划,也不会有良好的生成效果。因此,教师只有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控,追求动态生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达成。
二、利用教学媒体,给学生丰富的隐喻联想空间
隐喻联想思维,是指个人可以将截然不同的的事物有机地结合起来。美国创造学专家戈尔顿对隐喻联想思维提出一个形象的口号“将生疏的事物看得熟悉,将熟悉的事物看得生疏。”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的判定对于初学有机化学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难点在于对平面结构式建立起立体空间观念,学习伊始即应打好基础。如一氯甲烷不存在异构体,但结构式可有四种形式,若展示一氯甲烷的球棍模型,与四种结构式写法比较,学生会立即否定一氯甲烷有四种异构体的想法,并为今后认识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奠定了以三维立体空间为思考出发点的思路。
三、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比喻,化解难点
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实际,运用事物间的相似性,通过以甲喻乙,由此及彼,以降低理论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尽快地从具体事物过渡到抽象思维,理解事物本质,建立理论概念是理论教学常用的方法。这里,关键在于突破难点。譬如,有关可逆过程的动态平衡的性质和特征(如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溶解平衡、水解平衡等)常用蓄水池进出水流的速度与池内蓄水量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比喻化学平衡系统中正、逆反应速度与组分百分含量变化的关系;用蚊虫逐灯、蜜蜂采蜜、氢原子核外电子照片叠印等比喻模拟电子运动,想象电子云的形象;以“头碰头”、“肩并肩”比喻电子云重叠方式等。应当明确,比喻具有“启发入门”、“搭桥过渡”的作用,利于学生接受理论,而不是理论本身。要注意不可滥用比喻。
四、运用归纳、演绎方法形成理论,发展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从破除学生对事物认识上各种固有功能固有的惰性思维人手。这种惰性突出表现为沿袭固有的处事惯例、权威意识和无批判等现象。化学基本理论与元素化合物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本质的、统一的联系。.基本理论的教学,一方面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实际材料,通过归纳演绎的方法建立理论概念和规律;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基本理论分析研究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的结构、性质、用途,系统地掌握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两者相互依存,相得益彰。
五、做好观察、实验,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发现、探索和验证事物最重要的手段。探索性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让他们亲身探索新知识,使自己成为发现者,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授过程中笔者常把一些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设计成探究性试验,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并用实验来论证其假设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例如,在学习钠的化学性质时,我让学生讨论若自己是科学家,打算如何探讨钠的化学性质,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自主提出假设,在充分讨论后利用实验进行验证,最后得到结论。这样,把传统的“看一步做一步”的实验方法转变为“一边想一边做”,较大程度地排除了一般学生实验在操作和结果上的局限性,而且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正是学生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这一动机蕴藏着强大的内驱力和求知欲,促使学生把课本知识升华和拓展,把已有的知识变“活”,在这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下不仅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而且能发掘学生发现问题和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潜能,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六、21世纪的课堂将是多媒体的课堂
因此,中学化学教学必须与现代教育手段有机地整合,实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对于原理复杂、抽象性强的知识点,我们可制成课件,再现或模拟其形成过程、增强动感、提高教学效果。如: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盐的水解原理,各种晶体的结构等都可以做成多媒体课件,突出反应过程和空间结构特点,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化学教学的内容。同时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增加课堂的信息容量,加快信息传递速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尤其在在教学的复习阶段,针对各章节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可利用多媒体再现其内容,并在重点、难点的地方加以突破,使学生能能很好地理解掌握化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很多,以上这些只是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点尝试和体会,还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总之,着眼于21世纪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应本着严谨治学的立场,注重化学课教学中各环节的教学设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优化高中化学课教学,提高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行为能够体现正确的学科价值取向和明确的教学目标,力求在教学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品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