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作文指导关键——要让学生有自己的思想
【作者】 姜晓英
【机构】 山东威海市古寨中学
【正文】听过许多写作方面的优质课,我的心里总是有淡淡的失望:90%以上的教师都把写作技法奉为法宝,比如讲描写方法之一种,这样做自然有切入点小、易操作、易出彩的好处,但这绝非常态的作文指导课——你能次次作文指导都只练描写吗?我这样说并非完全否定技法训练,而是说,作文技法虽然也重要,但它只是术,是末,而不是真正的作文之道、之本。那么,常态下作文教学重点应设在哪里呢?我认为是让学生“有自己的思想”。
所谓的“有自己的思想”,就是拒绝空话套话假话,拒绝雷同的表达,拒绝僵化的格式,拒绝流行的宿构。而是倡导学生以我手写我心,起码要做到言之有物,要有真情实感,要现出生命的差异性,鲜活性,即个性。
有写作经验的人都知道,作文写到一定的程度,比拼的不是语言或结构,而是思想的深度和情感的醇度。中学生思想感情比较单纯肤浅甚至有误区,都是因为生命不在场的缘故,我们的作文指导在这方面正好可以矫正一下,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同样写落叶,很多人只满足于描写落叶的形貌,而贾平凹写出了生命的体验。前者真实但没有思想深度,后者却有着作者独特的发现。而在写《卖柑者言》一文的读后感中,有的学生认为现在当官的没一个不贪污腐败,杀死哪个也不冤枉等等,显然这种缺乏理性的判断仅仅来自于愤怒的情绪,因为他们没有真实而准确地观察,又没有学过唯物辩证法,不知道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不知道主流和支流的关系……这一切都表明,作文教学中亟需老师进行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引导,即让学生在习作的路上“有自己的思想”。
以下是笔者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经验总结的四点,不足之处,请方家斧正:
一、引导学生阅读书籍,见识生命
中学生的阅历和思想毕竟是有限的,而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博览群书可以弥补阅历思想不足这一缺陷。但是每年约20万种的图书出版量,好书坏书鱼龙混杂,相对于图书匮乏的年代这是一道太过丰盛的晚宴,学生们因此又面临着读什么的问题。拨开时尚与炒作的迷雾,教师要指导学生读经典,读杂家,唯独不要把有限的精力浪费在那些快餐文化乃至文字垃圾上。毕竟经典作品,经过了时间的淘漉与过滤,经由了几代人的阅读检验,大多数是可以信任乃至借鉴的。
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四个途径来达成对阅读的深度引领:
1、每晚必读范畴:从传统文化汲取营养,打好学问底子,让自己从静水流深的文学港湾起航,不能满足于享用五花八门的快餐食品,从便捷的现代媒体(比如影视作品)随手抓来,让知识迅速发虚发胖,致虚极却不再守静笃,骛高远却不再接地气,这样的路,注定不会走得太远。比如说,除了使用统一发放的《中国传统文化》一书,初一还可增加阅读《论语》《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幼学琼林》《世说新语》等;初二读《格言联璧》《道德经》《战国策》《唐诗三百首》等;初三读《宋词三百首》《史记》等;初四《增广贤文》等。
2、应试阅读范畴:冰心的《繁星》《春水》;泰戈尔的《吉檀迦利》;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鲁迅的《朝花夕拾》;老舍的《骆驼祥子》;高尔基的《童年》;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傅雷的《傅雷家书》;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培根《论人生》;吴承恩的《西游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等,根据课本后面的附录提示和新课标的要求而分级部而定。
3、由课内到课外的辐射:比如,讲八年级上册时,读沈从文的《云南歌会》可以延伸阅读《边城》;讲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可以延伸阅读他的《受戒》或《大淖记事》;讲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可以读他的《神鞭》;读《心田上的百合花开》可以延伸阅读他的《林清玄散文集》;读高尔基的《海燕》可以延伸阅读他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读鲁迅的《雪》可以延伸阅读他的《呐喊》《彷徨》等等。
4、博览杂书:比如读科学类,军事类,史地类,对于舞蹈、美术、音乐之类的名作甚至经典影片,我也要求学生涉猎一些,一则是为了拓宽阅读面,增长知识,免得在写作中出现常识性错误,二是因为艺术是相通的,艺术的魅力在于打破界限,正如一个舞者的眼睛里,世间一切都是性灵的舞蹈。书法是线条在起舞,绘画是水墨和色彩在舞动,诗歌是词语在舞蹈……它们在表达生命的方式上可以相互借鉴。
为了使这种阅读富有成效,我总是开展各种语文综合活动来促进或推动阅读。比如说,针对某个专题进行的演讲;就“我所认识的陶渊明”办一期手抄报;读完《边城》组织学生续写结尾……总之,教师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和现代的意识来引领学生的多维阅读,使他们虽没有机会超越时间或空间来直接接触不同的生命,但是可以用这种省时省力的方式见识生命,抵达“生命的在场”。
二、引导学生投身自然,触摸生命
作家张炜曾这样阐述他的自然观:“大自然作为世界的主要部分,可以说是独立的、绝对强大的。它当然有自己的秘密。探索它,有时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之一。科学家的缜密思维替代不了诗人的感悟。每个生命都是渺小的,每个生命都会叽叽喳喳议论大自然……人类的自然观,总是通过单个的人来完成和发展的。”然而,我们常常发现,面对鲜活的、生机勃勃的、千姿百态的自然,许多人表现得麻木不仁,也有的人往往吐露一些虚伪空泛的情感,这都是令人遗憾的。
我记得有一次去听一位老师讲《法桐》这篇课文,讲课老师特意寻了一片法桐叶子,问学生这是什么叶子,竟然无一人知道,而一排法桐树就站在教学楼前一年四季地陪伴着我们。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不少学生认为花生是长在树上的,把麦苗误认为是韭菜……我想,为什么我们的学生没有常识?为什么他们在作文中只会说“高大的树木,美丽的花草”更有甚者说“田野里开满了不知名的花儿……”这里面的原因很多,有的人可能抱怨说孩子是没有机会下农村并到自然中去,因而见识少;那么我们对身边常见的花草树木为什么不认识呢?它们使我们真正的激动并引起我们灵魂的颤栗了吗?我认为是因为缺少一双读自然的眼睛,缺少对自然的敏感意识,没有让“生命在场”。而这当然是需要引领的,毕竟大自然的暗示和启迪不是每个人都能读懂的。
后来,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利用周末的时间,每人寻找五片叶子(有花也可),写上花草的名字,贴在白纸上,然后张挂在教室的墙壁上。于是,雪白的墙上因为有了这些叶子和文字而变得斑斓起来:有狗尾巴草、三叶草、马尼拉草、法桐叶子、杨树叶子、松树叶子、柏树叶子、芸豆叶子、扁豆叶子、一截蟹爪兰、一朵康乃馨……有个学生说,“我发现每一种花草都有名字,而我平时忽略了它们。对于丰富多彩的自然,其实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之谓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自然界中小到花草虫鱼鸟,大到山川河流日月星体,一年四季时序变换,一日之内昼夜更替,晴朗时天上富流云彩霞,阴天时有雨雪雷电……自然给我们的启示是随时随地的,关键是我们老师要学会“相机诱导”——我们要引导学生观察什么,体会什么,写作什么,以及怎样写。能利用课堂或假日投身自然,那是再好不过的事了。比如春天郊外踏青,夏日海滨漫步,秋日寻访落叶,冬日雪中嬉戏……让学生们拥有一颗赤子童心,去热诚地拥抱自然,去好奇地触摸自然,这样才能接到地气,名副其实地达到“生命在场”的境界。
三、引导学生接触社会,历练生命
社会生活才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库,在这里,融汇了人情的冷暖,人性的善恶,人生的浩荡和命运的起伏,所以,要教学生接触社会。鲁迅先生曾经与北大的学生们说,“我听说左拉写娜娜,曾经到妓院和跑马场等处去过多次,看看妓女怎样接待客人,跑马场怎样进行赌博;他还特地到娜娜住过的医院去住了些日子,目的是要了解那医院的环境,体会一下娜娜当日住院的心情……我们不妨随身带个小册子,把遇到的、见到的、听到的事物都随手写在上面,比如路上遇见有人打架,或者走过刑场刚巧在行刑,都不妨暂时驻足,一观究竟,否则阿Q怎么知道‘嚓’的一下头就会跌下来呢?”可见,作者如果阅历不深,观察不透,又拘囿于个人小小的生活圈子里,那是绝不能写出好作品来的。
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注定不能写出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的文章,因而学校、家庭和社会可携起手来,创造条件让学生长见识,增智慧。比如说,学校不仅应增设广播站、电视台、阅报栏,同时要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在家里有时间看看电视上上网,间接获得社会经验;而且要大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参观工厂农村、参加各种夏令营或冬令营活动、参加多种公益劳动,适时参加一些社交活动,让学生在一个大的环境中历练生命,审视自我,并引发对社会人生乃至生命的思考。
我记得在议论文写作中,学生们在结构上三段成文的现象很普遍,而且在论据运用上极其偏爱爱迪生、爱因斯坦、贝多芬、海伦凯勒、霍金、牛顿等,这反映出学生思维水平偏低,大脑中又没有多少事实和道理的储存,所以我适时地组织学生收看新闻节目及电视中的议论性节目。如大学生辩论赛,山东电视台“齐鲁开讲”节目等,在专家学者或学生纵横捭阖、深入浅出的论辩中,一方面鲜活的实例和犀利的言论让学生耳目一新,开阔了眼界,另一方面从思维方法或认识角度打开了学生死板沉闷的论述思路,把学生从不会说理的尴尬中解脱出来。当然,这属于间接获取社会经验的途径。
最让我感动的是读到学生的打工日记。经由一个假期的参与社会实践,他们耳濡目染了社会的种种现状,体会到在学校永远也体会不到的东西,而这些社会经验的获得使他们比原来懂事了,成熟了,反映在写作上,就是他们的选材再也不是原来那些老旧的或虚假的俗套,比如雨中送伞,车上让座等等,而是有了真实的感悟,有了鲜明的个性,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的“生命在场”。
四、引导学生随笔常练,表达生命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随时随地的观察和思考,就没有经常性的思想砥砺和情感熏陶,就不会有文质兼美的文章问世。因此,对于生活中的灵光一闪,要引导学生捕捉下来,记录下来,这便是随笔或者日记了。随笔或日记,可以是思想的跑马场,可以是情感的宣泄地,也可以是专项练习的练兵场……可以说它随心所欲又不逾矩,它摇曳多姿而自我,正好满足了中学生的心灵成长需要。
翻阅学生的日记作业,我常常感到生命的激情几欲喷薄而出:我从“老师,我想对您说”听到了他们的心声,从“我设计的校服”中看到了他们的创意,从“令人怦然心动的一件事”中感受到他们的感动,从“中学生应不应该带手机入校”的辩论稿中看到他们思维碰撞的火花,从种种人物描写的片段中看到他们的语言天分和技能水平,从“时事评论”系列中看到他们关注国家大事的政治热情……日记因表述了思想和感情而拉近了我们师生之间的距离,可谓是一举而多得。
当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引导学生喜欢写作,孜孜不倦地琢磨写作,这就是语文教师莫大的收获。我要对他们进行鼓励与赞赏,让他们源源不断地获得写作的动力。比如说,激赏性的评语,高分化的量化,小礼物的表扬,帮助在媒体上发表作品,让优秀习作上墙张贴,采用竞争的方式给小组加分,送给优秀作者一个荣誉称号,比如说“小作家”“语文大王”“小才子”“小才女”等等。这样,学生因写作而成名,因铅字而得意,因表扬而自信,因团体气氛而鼓舞,因教法灵活而喜悦……也都可能成为写作兴趣的爆破点。教师只有抓住每一个学生内心的强烈渴求,让兴趣导航,学生们会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写作冲动,他们会惊喜地抬起眼来,向这个广阔的世界深情地眺望。
总而言之,作文教学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是一个绝非一朝一日就能见效的慢活。要让学生“生命在场”,教师首先要“生命在场”,要始终有激情引导,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一颗摒除了急功近利的平常心,并有目标有计划地去实践,我相信,有了根本的方向,坚持观察—积累—体验—思考—训练,引导学生见识生命、接触生命、历练生命、表达生命,作文的效果一定会有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写作的路上,我会一如既往地坚持,身先士卒,勇于示范,带领学生闯出一片高效写作的新天地来。
所谓的“有自己的思想”,就是拒绝空话套话假话,拒绝雷同的表达,拒绝僵化的格式,拒绝流行的宿构。而是倡导学生以我手写我心,起码要做到言之有物,要有真情实感,要现出生命的差异性,鲜活性,即个性。
有写作经验的人都知道,作文写到一定的程度,比拼的不是语言或结构,而是思想的深度和情感的醇度。中学生思想感情比较单纯肤浅甚至有误区,都是因为生命不在场的缘故,我们的作文指导在这方面正好可以矫正一下,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同样写落叶,很多人只满足于描写落叶的形貌,而贾平凹写出了生命的体验。前者真实但没有思想深度,后者却有着作者独特的发现。而在写《卖柑者言》一文的读后感中,有的学生认为现在当官的没一个不贪污腐败,杀死哪个也不冤枉等等,显然这种缺乏理性的判断仅仅来自于愤怒的情绪,因为他们没有真实而准确地观察,又没有学过唯物辩证法,不知道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不知道主流和支流的关系……这一切都表明,作文教学中亟需老师进行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引导,即让学生在习作的路上“有自己的思想”。
以下是笔者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经验总结的四点,不足之处,请方家斧正:
一、引导学生阅读书籍,见识生命
中学生的阅历和思想毕竟是有限的,而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博览群书可以弥补阅历思想不足这一缺陷。但是每年约20万种的图书出版量,好书坏书鱼龙混杂,相对于图书匮乏的年代这是一道太过丰盛的晚宴,学生们因此又面临着读什么的问题。拨开时尚与炒作的迷雾,教师要指导学生读经典,读杂家,唯独不要把有限的精力浪费在那些快餐文化乃至文字垃圾上。毕竟经典作品,经过了时间的淘漉与过滤,经由了几代人的阅读检验,大多数是可以信任乃至借鉴的。
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四个途径来达成对阅读的深度引领:
1、每晚必读范畴:从传统文化汲取营养,打好学问底子,让自己从静水流深的文学港湾起航,不能满足于享用五花八门的快餐食品,从便捷的现代媒体(比如影视作品)随手抓来,让知识迅速发虚发胖,致虚极却不再守静笃,骛高远却不再接地气,这样的路,注定不会走得太远。比如说,除了使用统一发放的《中国传统文化》一书,初一还可增加阅读《论语》《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幼学琼林》《世说新语》等;初二读《格言联璧》《道德经》《战国策》《唐诗三百首》等;初三读《宋词三百首》《史记》等;初四《增广贤文》等。
2、应试阅读范畴:冰心的《繁星》《春水》;泰戈尔的《吉檀迦利》;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鲁迅的《朝花夕拾》;老舍的《骆驼祥子》;高尔基的《童年》;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傅雷的《傅雷家书》;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培根《论人生》;吴承恩的《西游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等,根据课本后面的附录提示和新课标的要求而分级部而定。
3、由课内到课外的辐射:比如,讲八年级上册时,读沈从文的《云南歌会》可以延伸阅读《边城》;讲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可以延伸阅读他的《受戒》或《大淖记事》;讲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可以读他的《神鞭》;读《心田上的百合花开》可以延伸阅读他的《林清玄散文集》;读高尔基的《海燕》可以延伸阅读他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读鲁迅的《雪》可以延伸阅读他的《呐喊》《彷徨》等等。
4、博览杂书:比如读科学类,军事类,史地类,对于舞蹈、美术、音乐之类的名作甚至经典影片,我也要求学生涉猎一些,一则是为了拓宽阅读面,增长知识,免得在写作中出现常识性错误,二是因为艺术是相通的,艺术的魅力在于打破界限,正如一个舞者的眼睛里,世间一切都是性灵的舞蹈。书法是线条在起舞,绘画是水墨和色彩在舞动,诗歌是词语在舞蹈……它们在表达生命的方式上可以相互借鉴。
为了使这种阅读富有成效,我总是开展各种语文综合活动来促进或推动阅读。比如说,针对某个专题进行的演讲;就“我所认识的陶渊明”办一期手抄报;读完《边城》组织学生续写结尾……总之,教师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和现代的意识来引领学生的多维阅读,使他们虽没有机会超越时间或空间来直接接触不同的生命,但是可以用这种省时省力的方式见识生命,抵达“生命的在场”。
二、引导学生投身自然,触摸生命
作家张炜曾这样阐述他的自然观:“大自然作为世界的主要部分,可以说是独立的、绝对强大的。它当然有自己的秘密。探索它,有时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之一。科学家的缜密思维替代不了诗人的感悟。每个生命都是渺小的,每个生命都会叽叽喳喳议论大自然……人类的自然观,总是通过单个的人来完成和发展的。”然而,我们常常发现,面对鲜活的、生机勃勃的、千姿百态的自然,许多人表现得麻木不仁,也有的人往往吐露一些虚伪空泛的情感,这都是令人遗憾的。
我记得有一次去听一位老师讲《法桐》这篇课文,讲课老师特意寻了一片法桐叶子,问学生这是什么叶子,竟然无一人知道,而一排法桐树就站在教学楼前一年四季地陪伴着我们。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不少学生认为花生是长在树上的,把麦苗误认为是韭菜……我想,为什么我们的学生没有常识?为什么他们在作文中只会说“高大的树木,美丽的花草”更有甚者说“田野里开满了不知名的花儿……”这里面的原因很多,有的人可能抱怨说孩子是没有机会下农村并到自然中去,因而见识少;那么我们对身边常见的花草树木为什么不认识呢?它们使我们真正的激动并引起我们灵魂的颤栗了吗?我认为是因为缺少一双读自然的眼睛,缺少对自然的敏感意识,没有让“生命在场”。而这当然是需要引领的,毕竟大自然的暗示和启迪不是每个人都能读懂的。
后来,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利用周末的时间,每人寻找五片叶子(有花也可),写上花草的名字,贴在白纸上,然后张挂在教室的墙壁上。于是,雪白的墙上因为有了这些叶子和文字而变得斑斓起来:有狗尾巴草、三叶草、马尼拉草、法桐叶子、杨树叶子、松树叶子、柏树叶子、芸豆叶子、扁豆叶子、一截蟹爪兰、一朵康乃馨……有个学生说,“我发现每一种花草都有名字,而我平时忽略了它们。对于丰富多彩的自然,其实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之谓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自然界中小到花草虫鱼鸟,大到山川河流日月星体,一年四季时序变换,一日之内昼夜更替,晴朗时天上富流云彩霞,阴天时有雨雪雷电……自然给我们的启示是随时随地的,关键是我们老师要学会“相机诱导”——我们要引导学生观察什么,体会什么,写作什么,以及怎样写。能利用课堂或假日投身自然,那是再好不过的事了。比如春天郊外踏青,夏日海滨漫步,秋日寻访落叶,冬日雪中嬉戏……让学生们拥有一颗赤子童心,去热诚地拥抱自然,去好奇地触摸自然,这样才能接到地气,名副其实地达到“生命在场”的境界。
三、引导学生接触社会,历练生命
社会生活才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库,在这里,融汇了人情的冷暖,人性的善恶,人生的浩荡和命运的起伏,所以,要教学生接触社会。鲁迅先生曾经与北大的学生们说,“我听说左拉写娜娜,曾经到妓院和跑马场等处去过多次,看看妓女怎样接待客人,跑马场怎样进行赌博;他还特地到娜娜住过的医院去住了些日子,目的是要了解那医院的环境,体会一下娜娜当日住院的心情……我们不妨随身带个小册子,把遇到的、见到的、听到的事物都随手写在上面,比如路上遇见有人打架,或者走过刑场刚巧在行刑,都不妨暂时驻足,一观究竟,否则阿Q怎么知道‘嚓’的一下头就会跌下来呢?”可见,作者如果阅历不深,观察不透,又拘囿于个人小小的生活圈子里,那是绝不能写出好作品来的。
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注定不能写出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的文章,因而学校、家庭和社会可携起手来,创造条件让学生长见识,增智慧。比如说,学校不仅应增设广播站、电视台、阅报栏,同时要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在家里有时间看看电视上上网,间接获得社会经验;而且要大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参观工厂农村、参加各种夏令营或冬令营活动、参加多种公益劳动,适时参加一些社交活动,让学生在一个大的环境中历练生命,审视自我,并引发对社会人生乃至生命的思考。
我记得在议论文写作中,学生们在结构上三段成文的现象很普遍,而且在论据运用上极其偏爱爱迪生、爱因斯坦、贝多芬、海伦凯勒、霍金、牛顿等,这反映出学生思维水平偏低,大脑中又没有多少事实和道理的储存,所以我适时地组织学生收看新闻节目及电视中的议论性节目。如大学生辩论赛,山东电视台“齐鲁开讲”节目等,在专家学者或学生纵横捭阖、深入浅出的论辩中,一方面鲜活的实例和犀利的言论让学生耳目一新,开阔了眼界,另一方面从思维方法或认识角度打开了学生死板沉闷的论述思路,把学生从不会说理的尴尬中解脱出来。当然,这属于间接获取社会经验的途径。
最让我感动的是读到学生的打工日记。经由一个假期的参与社会实践,他们耳濡目染了社会的种种现状,体会到在学校永远也体会不到的东西,而这些社会经验的获得使他们比原来懂事了,成熟了,反映在写作上,就是他们的选材再也不是原来那些老旧的或虚假的俗套,比如雨中送伞,车上让座等等,而是有了真实的感悟,有了鲜明的个性,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的“生命在场”。
四、引导学生随笔常练,表达生命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随时随地的观察和思考,就没有经常性的思想砥砺和情感熏陶,就不会有文质兼美的文章问世。因此,对于生活中的灵光一闪,要引导学生捕捉下来,记录下来,这便是随笔或者日记了。随笔或日记,可以是思想的跑马场,可以是情感的宣泄地,也可以是专项练习的练兵场……可以说它随心所欲又不逾矩,它摇曳多姿而自我,正好满足了中学生的心灵成长需要。
翻阅学生的日记作业,我常常感到生命的激情几欲喷薄而出:我从“老师,我想对您说”听到了他们的心声,从“我设计的校服”中看到了他们的创意,从“令人怦然心动的一件事”中感受到他们的感动,从“中学生应不应该带手机入校”的辩论稿中看到他们思维碰撞的火花,从种种人物描写的片段中看到他们的语言天分和技能水平,从“时事评论”系列中看到他们关注国家大事的政治热情……日记因表述了思想和感情而拉近了我们师生之间的距离,可谓是一举而多得。
当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引导学生喜欢写作,孜孜不倦地琢磨写作,这就是语文教师莫大的收获。我要对他们进行鼓励与赞赏,让他们源源不断地获得写作的动力。比如说,激赏性的评语,高分化的量化,小礼物的表扬,帮助在媒体上发表作品,让优秀习作上墙张贴,采用竞争的方式给小组加分,送给优秀作者一个荣誉称号,比如说“小作家”“语文大王”“小才子”“小才女”等等。这样,学生因写作而成名,因铅字而得意,因表扬而自信,因团体气氛而鼓舞,因教法灵活而喜悦……也都可能成为写作兴趣的爆破点。教师只有抓住每一个学生内心的强烈渴求,让兴趣导航,学生们会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写作冲动,他们会惊喜地抬起眼来,向这个广阔的世界深情地眺望。
总而言之,作文教学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是一个绝非一朝一日就能见效的慢活。要让学生“生命在场”,教师首先要“生命在场”,要始终有激情引导,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一颗摒除了急功近利的平常心,并有目标有计划地去实践,我相信,有了根本的方向,坚持观察—积累—体验—思考—训练,引导学生见识生命、接触生命、历练生命、表达生命,作文的效果一定会有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写作的路上,我会一如既往地坚持,身先士卒,勇于示范,带领学生闯出一片高效写作的新天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