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探索
【作者】 陈 维
【机构】 贵州省凤冈县第二中学
【正文】 高中历史实施新课程改革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基础知识技能的学习,形成自主构建知识结构网络和提高自我教育能力;有利于通过教学活动实践,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学习、理解和贯彻新课标的精神,了解新课程改革的特点,挖掘和利用新课程的有利因素,大胆开展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实践的研究。
一、营造和谐融洽课堂教学氛围
营造民主公平、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教学活动必须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为载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要着力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更要着力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激活学生善于自主学习的内驱动力,从而形成情感丰富高尚、人格健康和谐,具有坚强意志和锐意创新的素质。因此,教学活动中,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生生互动关系,创设一个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氛围,才能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历程。
二、发展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元智力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的研究表明:人的智力活动包含了言语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肌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及自然观察者智能等八种。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有利于发展学生多种智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资源──基础知识、课文中的图表、多媒体教学平台及与基础知识点相联的课外知识等,针对个体学生不同的特点,有目的分层次地发展多种智力。既要发展学生的显性智力,还要发展学生的隐性智力。
三、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通过历史必修课,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学科历史文化璀璨夺目、人文特点突出。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熏陶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文素养得到提高。如在讲授“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基础”时,教师可适时地补充秦始皇四处寻找长生不老药,但最终无法使秦始皇长生不老的故事后,及时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生命的长度,而在于生命的宽度”的真谛。再如,在讲授司马迁、范缜、李时珍、曹雪芹、林则徐等历史人物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或充满激情地把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就史学巨篇《史记》,范缜为坚持真理,不畏权贵著《神灭论》,李时珍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二十七个春秋完成《本草纲目》,曹雪芹在贫病饥寒交加中创作文学巨著《红楼梦》等坚强的意志,邓世昌以身殉国,林觉民流血牺牲等为国家和民族而英勇献身的崇高情怀,以及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人格魅力等等,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形成坚强的意志,养成高贵的品质,树立以民族、国家的繁荣富强为己任的远大理想。
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参与式、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生命的主动性交还给学生。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内驱动力及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要引导学生善于把知识转化为智力和能力。如在达成某一教学目标时,教师可围绕教材的核心内容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思考、讨论相关问题,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构建知识网络等。涉及到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时,教师要明确要求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注意宏观、微观相结合以及把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是否适应社会发展潮流作为衡量的标准。对社会热点或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通过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思辩能力。此外,教师还要保证为学生搭建展示探究成果平台,使学生通过展示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悦和体会自身成长发展带来的悄悄转变。
五、建立多维评价体系
新课程的评价体系主要目标是实现评价的多元性、多样性与可选择性,全面评价学生的发展与进步。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实施多维的评价体系,要注意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恰当组合,互相补充。通过多维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如在具体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最终评价可由“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评价”、“完成课外教学活动优劣评价”、“参与社区、学校历史活动竞赛评价”以及“考试评价”等方面分别按一定的比例构成。学生的评价等级最终由教师及学生代表组成评价小组共同决定。学生代表由各学习小组公开推荐3名,与教师一起完成每位学生的各项评价。在整个评价过程中,教师只是建议者、组织者。实践证明,建立多维的学生评价体系,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完成课外教学活动任务质量明显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也大有进步,还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比较客观、公正地评价人和事的能力。
六、教学活动几点反思
1、教师的教育理念还有待进一步转变。虽然,教师在上岗前都参加过新课程培训,但在具体教学中,新课程理念不到位的问题普遍存在,教师对课标的把握难以真正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欠缺,尤其是教材中容量大、学术性、思辩性强的章节,往往不尽人意,或过于注重细小知识的分析,造成课时紧迫和教学难度增大,或把握不住主线作蜻蜓点水式处理。
2、探究性学习有待全面推进。由于许多教师还停留在看高考指挥棒教学上,依然是广式教育,造成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时间、兴趣和质量。
3、教学管理部门的教学管理优待完善。新课程虽已实施已有一年多,但有利于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还没有适时建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实施新课程的动力和质量。
新课程改革是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出发。在实施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的训练,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一、营造和谐融洽课堂教学氛围
营造民主公平、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教学活动必须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为载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要着力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更要着力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激活学生善于自主学习的内驱动力,从而形成情感丰富高尚、人格健康和谐,具有坚强意志和锐意创新的素质。因此,教学活动中,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生生互动关系,创设一个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氛围,才能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历程。
二、发展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元智力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的研究表明:人的智力活动包含了言语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肌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及自然观察者智能等八种。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有利于发展学生多种智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资源──基础知识、课文中的图表、多媒体教学平台及与基础知识点相联的课外知识等,针对个体学生不同的特点,有目的分层次地发展多种智力。既要发展学生的显性智力,还要发展学生的隐性智力。
三、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通过历史必修课,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学科历史文化璀璨夺目、人文特点突出。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熏陶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文素养得到提高。如在讲授“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基础”时,教师可适时地补充秦始皇四处寻找长生不老药,但最终无法使秦始皇长生不老的故事后,及时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生命的长度,而在于生命的宽度”的真谛。再如,在讲授司马迁、范缜、李时珍、曹雪芹、林则徐等历史人物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或充满激情地把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就史学巨篇《史记》,范缜为坚持真理,不畏权贵著《神灭论》,李时珍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二十七个春秋完成《本草纲目》,曹雪芹在贫病饥寒交加中创作文学巨著《红楼梦》等坚强的意志,邓世昌以身殉国,林觉民流血牺牲等为国家和民族而英勇献身的崇高情怀,以及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人格魅力等等,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形成坚强的意志,养成高贵的品质,树立以民族、国家的繁荣富强为己任的远大理想。
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参与式、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生命的主动性交还给学生。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内驱动力及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要引导学生善于把知识转化为智力和能力。如在达成某一教学目标时,教师可围绕教材的核心内容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思考、讨论相关问题,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构建知识网络等。涉及到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时,教师要明确要求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注意宏观、微观相结合以及把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是否适应社会发展潮流作为衡量的标准。对社会热点或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通过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思辩能力。此外,教师还要保证为学生搭建展示探究成果平台,使学生通过展示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悦和体会自身成长发展带来的悄悄转变。
五、建立多维评价体系
新课程的评价体系主要目标是实现评价的多元性、多样性与可选择性,全面评价学生的发展与进步。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实施多维的评价体系,要注意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恰当组合,互相补充。通过多维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如在具体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最终评价可由“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评价”、“完成课外教学活动优劣评价”、“参与社区、学校历史活动竞赛评价”以及“考试评价”等方面分别按一定的比例构成。学生的评价等级最终由教师及学生代表组成评价小组共同决定。学生代表由各学习小组公开推荐3名,与教师一起完成每位学生的各项评价。在整个评价过程中,教师只是建议者、组织者。实践证明,建立多维的学生评价体系,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完成课外教学活动任务质量明显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也大有进步,还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比较客观、公正地评价人和事的能力。
六、教学活动几点反思
1、教师的教育理念还有待进一步转变。虽然,教师在上岗前都参加过新课程培训,但在具体教学中,新课程理念不到位的问题普遍存在,教师对课标的把握难以真正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欠缺,尤其是教材中容量大、学术性、思辩性强的章节,往往不尽人意,或过于注重细小知识的分析,造成课时紧迫和教学难度增大,或把握不住主线作蜻蜓点水式处理。
2、探究性学习有待全面推进。由于许多教师还停留在看高考指挥棒教学上,依然是广式教育,造成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时间、兴趣和质量。
3、教学管理部门的教学管理优待完善。新课程虽已实施已有一年多,但有利于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还没有适时建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实施新课程的动力和质量。
新课程改革是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出发。在实施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的训练,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