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谈谈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绽放生命活力

【作者】 夸泽加

【机构】 青海省同德县民族寄宿制小学

【摘要】本人认为语文教育,一方面要把学生引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另一方面语文教育要深入学生的心灵指向他们的人格。因此,只有把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民主平等这些现代意识深植于心中,我们才不会把教育的目光仅仅盯住“考试”,而是以我们生命的真诚去面对每一天都充满阳光的生命。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生命活力
【正文】新课改理念下“如何教活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绽放生命活力”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值得思考的话题。下面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绽放生命活力。
  一、充分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人文思想
  课堂活动的主体是师与生,都是活生生的人,是有血有肉的“情感动物”,他们的交流对话以及相视、相携的都不乏“情感”的流露。新教材作为课堂活动的凭借物,更是“情感”与“人文”的丰富载体:一篇篇课文无不依附着情、浓缩着情、洋溢着情。一堂语文课的最佳状态,应是在教学双向互动中教师的情感、文本的情感以及学生的情感达到“情感共鸣”。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进入角色,充分挖掘课文中所蕴含的真挚感情,将作者之情化为自己之情,用自己的情感染学生之情,并将三者有机融合在一起。教学语文(S版)一册《轻轻的》,教师就不仅仅满足让学生知道爸爸上夜班,工作很晚才回家,我们要轻轻地穿衣、开门、走路、说话,不影响爸爸的休息,而更是要把着力点放在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课堂家庭”中:借景生情,披文入情,朗读燃情,体态富情,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在模拟体验中去表情达意,去学会体贴和关爱他人。由于教师在处理教材时竭力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品格、精神等人文性内容。使学生在对课文的感悟与品味中产生了思想的飞跃,得到了精神和道德的洗礼并潜移默化为自己的行为。
  二、平等亲和的态度,焕发了小学语文课堂的生命
  教育即生长。这生长是有目标的,是向完美人性的生长。教师是这一过程的心体力行的推动者和塑造者。在新课改的课堂里,由于师生民主平等关系的倡导,使得我们教师能够蹲下身子,真诚地把学生看成是心灵对话的朋友。因而在教法上少了一些墨守成规,多了一些不拘一格;在学法上,少了一些生搬硬套,多了一些融会贯通;在语言上,少了一些权威霸道,多了一些百家争鸣;在态度上,少了一些声严色厉,多了一些春风化雨……一堂课教师眉开眼笑,学生眉飞色舞。在《树叶》课上,我顺势引导:“谁能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一学生愉快而响亮地读完,我笑容可掬的给了他一朵红花。在这种激励氛围下,一位平时从不敢发言的孩子也举手了,我笑眯眯地叫了他,糟糕的是这位学生慢吞吞地,好半天读不出一个字来。我走到他身边,轻轻的抚摸着小男孩的头,蹲下身微笑着,关切地期待着……终于小男孩读出来了,不过声音很小,班上的同学大都没有听清楚。我一手环拥着小男孩,一手还伸出大拇指夸他说:“书读的真好,我听清了。能让全班同学都听听你的声音吗?”小男孩这回真的读响了,教室里响起了掌声。这时,全班同学的朗读积极性空前高涨,教室里小手林立。一堂好课洗净铅华难道不是教师的人格在支撑吗?
  三、问题转话题的预设,放飞了小学语文课堂的生命
  我们的学生不缺少发现的眼睛、灵动的语言、丰富的想像、深刻的感悟。更不缺少创新的思维,而是我们教师缺少了把问题转化为话题的预设,教学中缺少了放飞学生眼睛、语言、想象、感悟、思维的心空。我在上语文《绿色的金鱼》时,针对课文我创设了几处对话:首先,激趣导入,感受课题,引出话题一:“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接着,自读课文,讨论交流,引出话题二:“读了课文,你发现了什么?”朗读感悟,引出话题三:“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文本拓展,引出话题四:“学完课文,你最想画什么?”结果学生的心得以放飞,奇想连篇:给大树画上嘴巴,叫人们不要砍树;给太阳画上黄色,要大地不再炎热,给妈妈画上翅膀,让妈妈上班不再走路、赶车,而是直接飞翔……思维一旦有了翅膀,便没有不可能的事。
  四、互动开放的气氛,活化了小学语文课堂的生命
  为什么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强调在活动中进行?首先从学习的建构上说,知识不能“给予”,不能通过独白与传话而“装入”,只能通过学生自主参与而建构。但什么方式能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惟有他们喜闻乐见,妙趣横生的活动,舍此无他。我在教学一年级学生认识数量词说:“一、二、三……都是数字,我们把它取了一个名字叫数词,我们响亮地把新朋友读三遍。”学生依次举出三个手指头读:“数词-数词-数词。”接着教学“只、件、个”这些量词,学生依次举出三个手指头响亮的读:“量词-量词-量词。”然后小朋友认识了一对双胞胎,骄傲的读着:“数量词-数量词-数量词。”最后生生互动,相互击掌作成拍手歌,通过游戏和动作化的学习,孩子们学得兴趣盎然,把刚刚接触到的新名词熟读成诵,铭记在心。“让语文走近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新课堂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的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就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的学习。
  本人认为语文教育,一方面要把学生引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另一方面语文教育要深入学生的心灵指向他们的人格。因此,只有把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民主平等这些现代意识深植于心中,我们才不会把教育的目光仅仅盯住“考试”,而是以我们生命的真诚去面对每一天都充满阳光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