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议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
【作者】 黄付龙
【机构】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汝集学区中心小学
【摘要】情感教育是教师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产生新的品质的过程,也是教师在尊重学生情感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特点挖掘情感因素,采用适当方法拨动,震撼学生的情感之弦,学生就会情动辞发,捕捉到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能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教研;情感作用;意义;方法
【正文】
小学语文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情感教育是教师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产生新的品质的过程,也是教师在尊重学生情感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特点挖掘情感因素,采用适当方法拨动,震撼学生的情感之弦,学生就会情动辞发,捕捉到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能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越来越重的分量,没有情感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意义
1、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由于情感教育具有渗透性,能够通过语文教学将文中所承载的情感溶进学生的血液,成为学生的情感。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康纯洁的感情、坚贞高尚的节操、爱憎分明的态度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它能不露痕迹地启发学生,挖掘学生的灵性,唤起学生爱憎亲仇的健康意识,从而使其向善的情感不断得到巩固。不过这要求我们教师本身就要是健康情感的拥有者,因为低年级学生的情智还不够成熟,还不能有意识地分辨教师的情感取向,假如教师的情感出现偏颇,是非、荣辱、好坏态度不明确,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
2、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语文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对象,它们都浸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学生们要从审美对象中感受到美,获得美感,就必须要有情感。而情感教育有助于学生内化情感,并在情感的渗透和驱使下去发现美,感受美,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因此,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不但能优化学生的情感,打开他们内在思维的情感闸门,而且还能让他们在真情的交融中领略各种审美情韵。
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可以调控学生的情感。小学生的情感丰富,对一切客观事物都怀着极大的热情,而且又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由于他们年龄小,且受知识和经验的限制,对客观事物又不具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因此感情不够深刻,不但情感外露,而且易冲动,稳定性和可控性都比较差。他们需要被理解,需要交流和沟通,更需要教师的尊重和肯定,而情感教育就是教师在尊重学生情感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因此它能有效地调控学生的情感,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内驱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从而建立一个生爱学、师乐教的良好的教学氛围,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人的各种活动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同样,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情感科学,其教学活动也少不了情感的伴随,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之源,没有情感的教学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怎样才能充分调动低年级学生的情感因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呢?
1、创设教学情境,诱发情感共鸣。小学语文教材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则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可以那么说,情感因素是语文教学中的锐利武器。语文教师应当掌握这个武器,做一个好导演,调动学生的喜怒哀乐多种情感。教师引领学生感知描述优美语言时,依据已有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像过电影一样。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透过语言文字达到领悟作者表达之情的目的。如《第一场雪》第六自然段,从静态的角度描述了雪后美景,流露了作者喜悦之情。教学这部分时,我们要充分启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扣准字、词、句,感受雪大、白、美、松、厚的特点。还要让学生想象雪末儿映着阳光飘扬的动态美景。这样,学生感知了雪景之美,自然就领略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又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作者紧紧围绕“大年夜”这一特定的典型环境,讲述了“小女孩在大年夜赤脚卖火柴——小女孩擦然火柴构想与大年夜相关的事物,圣诞树等物——小女孩在大年夜热闹氛围中冻死了”故事情节,并突出这条主线。教学时,我们教师可引导启发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过大年夜的,一家人如何喜气洋洋,张灯结彩,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的。这样,通过形成的鲜明对比,可较好地激发学生对罪恶的旧制度的痛恨以及对社会主义新社会的热爱之情。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利用渊博的知识、用博爱之心、仁爱之情去陶冶学生,理解、尊重、亲近和关心学生;以热烈的情绪、真挚的感情、和蔼的态度、生动的语言来吸引学生,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的感染、美的陶冶、理的启迪。因此说,情感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我们教师只有把握和运用好情感教育,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2、营造情境,传达情感。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抽象思维不发达,只能凭借直觉去感受,而低年级有些课文的内容年代久远,与他们现在的生活环境迥异,他们不可能去感知那些年代,也难以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因此创设一个直观的情境有利于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鲁迅先生曾说过:“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即是说,给学生创造悦目、悦耳、悦心的特定情境氛围,让学生用眼睛去凝望,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体验。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氛围中产生审美情感,在独特的情感体验中与课文情感相通。
不可否认,一直以来,许多语文教师主要是运用传统的方法——一只粉笔,一张嘴来营造教学情境,如巧妙运用简笔画、录音等,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随着科技进步和教育的发展,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逐渐进入校园,多媒体的运用更为语文教学开辟了音画结合、图文并茂、人机互动的新天地。如果语文教师能够巧妙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等电教化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则不但能为语文课堂增辉添采,还能拉近教师、学生以及教材三者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教《王二小》这篇课文时,由于年幼的学生没有直接或间接经历过当年战火纷飞的场面,没有相关的历史的感性经验,他们就必定不可能体会到敌人的可怖和王二小的勇敢,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要解决这一难题,教学时,如果我们教师能充分利用录像和配音,简介历史背景,并放映王二小机智斗敌的电影录象,同时配以音乐,这就把学生带到了当时的场景中。这样,运用电教手段,再现历史情景,用生动真实的画面,悲壮、哀婉的音乐,通过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展开想象,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就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的各种精神情感。
3、朗读课文,体会情感。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才能体味到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情感。新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一夜的工作》最后两个自然段,作者满怀深情地抒发了周总理无比崇敬的感情,字里行间充满着一种抑制不住的自豪感和幸福感。对这一类课文的教学,要做到少一点分析,多一点有感情地朗读的指导。通过反复诵读,对总理的敬爱之情油然而生。又如《桂林出水》是一篇写景状物的佳作,语言优美,文中“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这个排比句节奏明快,把漓江水的独特之处描写得惟妙惟肖,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景美”“情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出对桂林山水的赞美和热爱之情,那么学生品读时也就能读出韵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只有挖掘课文,把情感点化出来,展示在语文课堂之中,才能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才能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趣味盎然。
4、增加情感体验,塑造健康人格。语文教学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教师满堂唱独角戏引不来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更不用说达到什么教学目标了。语文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情感交流和沟通的过程。教师费尽心思地创设情境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够触境生情,积极地参与进来,让他们自己去感受,自己去体验,最终能真正深刻地体会到文中的情感;同时也希望通过文中的真善美去培养学生的人生境界,丰富学生美好的心灵,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总之,语文学科自身就具有较强的情感性,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就更离不开情感。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的展示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综合展现。只有让情感渗透小学语文课堂,才能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才能更有利于形成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语文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情感教育是教师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产生新的品质的过程,也是教师在尊重学生情感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特点挖掘情感因素,采用适当方法拨动,震撼学生的情感之弦,学生就会情动辞发,捕捉到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能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越来越重的分量,没有情感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意义
1、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由于情感教育具有渗透性,能够通过语文教学将文中所承载的情感溶进学生的血液,成为学生的情感。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康纯洁的感情、坚贞高尚的节操、爱憎分明的态度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它能不露痕迹地启发学生,挖掘学生的灵性,唤起学生爱憎亲仇的健康意识,从而使其向善的情感不断得到巩固。不过这要求我们教师本身就要是健康情感的拥有者,因为低年级学生的情智还不够成熟,还不能有意识地分辨教师的情感取向,假如教师的情感出现偏颇,是非、荣辱、好坏态度不明确,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
2、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语文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对象,它们都浸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学生们要从审美对象中感受到美,获得美感,就必须要有情感。而情感教育有助于学生内化情感,并在情感的渗透和驱使下去发现美,感受美,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因此,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不但能优化学生的情感,打开他们内在思维的情感闸门,而且还能让他们在真情的交融中领略各种审美情韵。
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可以调控学生的情感。小学生的情感丰富,对一切客观事物都怀着极大的热情,而且又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由于他们年龄小,且受知识和经验的限制,对客观事物又不具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因此感情不够深刻,不但情感外露,而且易冲动,稳定性和可控性都比较差。他们需要被理解,需要交流和沟通,更需要教师的尊重和肯定,而情感教育就是教师在尊重学生情感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因此它能有效地调控学生的情感,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内驱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从而建立一个生爱学、师乐教的良好的教学氛围,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人的各种活动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同样,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情感科学,其教学活动也少不了情感的伴随,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之源,没有情感的教学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怎样才能充分调动低年级学生的情感因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呢?
1、创设教学情境,诱发情感共鸣。小学语文教材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则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可以那么说,情感因素是语文教学中的锐利武器。语文教师应当掌握这个武器,做一个好导演,调动学生的喜怒哀乐多种情感。教师引领学生感知描述优美语言时,依据已有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像过电影一样。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透过语言文字达到领悟作者表达之情的目的。如《第一场雪》第六自然段,从静态的角度描述了雪后美景,流露了作者喜悦之情。教学这部分时,我们要充分启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扣准字、词、句,感受雪大、白、美、松、厚的特点。还要让学生想象雪末儿映着阳光飘扬的动态美景。这样,学生感知了雪景之美,自然就领略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又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作者紧紧围绕“大年夜”这一特定的典型环境,讲述了“小女孩在大年夜赤脚卖火柴——小女孩擦然火柴构想与大年夜相关的事物,圣诞树等物——小女孩在大年夜热闹氛围中冻死了”故事情节,并突出这条主线。教学时,我们教师可引导启发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过大年夜的,一家人如何喜气洋洋,张灯结彩,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的。这样,通过形成的鲜明对比,可较好地激发学生对罪恶的旧制度的痛恨以及对社会主义新社会的热爱之情。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利用渊博的知识、用博爱之心、仁爱之情去陶冶学生,理解、尊重、亲近和关心学生;以热烈的情绪、真挚的感情、和蔼的态度、生动的语言来吸引学生,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的感染、美的陶冶、理的启迪。因此说,情感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我们教师只有把握和运用好情感教育,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2、营造情境,传达情感。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抽象思维不发达,只能凭借直觉去感受,而低年级有些课文的内容年代久远,与他们现在的生活环境迥异,他们不可能去感知那些年代,也难以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因此创设一个直观的情境有利于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鲁迅先生曾说过:“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即是说,给学生创造悦目、悦耳、悦心的特定情境氛围,让学生用眼睛去凝望,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体验。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氛围中产生审美情感,在独特的情感体验中与课文情感相通。
不可否认,一直以来,许多语文教师主要是运用传统的方法——一只粉笔,一张嘴来营造教学情境,如巧妙运用简笔画、录音等,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随着科技进步和教育的发展,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逐渐进入校园,多媒体的运用更为语文教学开辟了音画结合、图文并茂、人机互动的新天地。如果语文教师能够巧妙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等电教化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则不但能为语文课堂增辉添采,还能拉近教师、学生以及教材三者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教《王二小》这篇课文时,由于年幼的学生没有直接或间接经历过当年战火纷飞的场面,没有相关的历史的感性经验,他们就必定不可能体会到敌人的可怖和王二小的勇敢,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要解决这一难题,教学时,如果我们教师能充分利用录像和配音,简介历史背景,并放映王二小机智斗敌的电影录象,同时配以音乐,这就把学生带到了当时的场景中。这样,运用电教手段,再现历史情景,用生动真实的画面,悲壮、哀婉的音乐,通过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展开想象,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就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的各种精神情感。
3、朗读课文,体会情感。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才能体味到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情感。新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一夜的工作》最后两个自然段,作者满怀深情地抒发了周总理无比崇敬的感情,字里行间充满着一种抑制不住的自豪感和幸福感。对这一类课文的教学,要做到少一点分析,多一点有感情地朗读的指导。通过反复诵读,对总理的敬爱之情油然而生。又如《桂林出水》是一篇写景状物的佳作,语言优美,文中“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这个排比句节奏明快,把漓江水的独特之处描写得惟妙惟肖,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景美”“情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出对桂林山水的赞美和热爱之情,那么学生品读时也就能读出韵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只有挖掘课文,把情感点化出来,展示在语文课堂之中,才能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才能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趣味盎然。
4、增加情感体验,塑造健康人格。语文教学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教师满堂唱独角戏引不来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更不用说达到什么教学目标了。语文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情感交流和沟通的过程。教师费尽心思地创设情境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够触境生情,积极地参与进来,让他们自己去感受,自己去体验,最终能真正深刻地体会到文中的情感;同时也希望通过文中的真善美去培养学生的人生境界,丰富学生美好的心灵,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总之,语文学科自身就具有较强的情感性,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就更离不开情感。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的展示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综合展现。只有让情感渗透小学语文课堂,才能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才能更有利于形成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