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智慧之矿在“问”中发掘 智慧之花在“问”前绽放——《捕蛇者说》案例分析

【作者】 刘晓红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实验中学


【正文】  摘 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凸显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让学生与文本作者发生情感共鸣。
  关键词:体验;共鸣
  一、案例背景
  对于《捕蛇者说》的教学,一届届教下来,由于课文长,难点多,导致讲得乏味,听得无趣。
  所以当再一次教学此课时,经过深入思考,设计出“问”的课堂,即以“问”促“读”,以读引“思”。
  二、案例展示
  (一)激情导入,以“问”启学
  纵观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王朝史,唐朝算得上封建社会的“盛年”,辽阔的疆域,强大的军事,发达的科技,繁盛的文化,丰产的诗歌,让周边国家仰而观之,但大家知道这繁华背后的故事吗?让我们一起探访一名幸运而又不幸运的捕蛇者吧!
  (二)走进柳宗元。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去采访这位散文大师,政治革新家吧。(两人一组,一人作采访者,设计好访谈的问题,另一名同学当柳宗元,查阅资料了解“自己”的身世,志趣,为接受采访作准备)精彩问题呈现:1.问:柳先生您是怎么遇到蒋氏的?蒋氏的遭遇是真的吗?(答略)
  2问:“您身为朝廷的命官,为什么要写给朝廷抹黑的《捕蛇者说》呢?”
  3问:您写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4问:假如恢复您的管职,您准备怎么做?(改革弊政)。
  评析:这些问题不仅仅停留在了解作者身平和写作背景的层面上,而是逐步深入地走进历史人物的心灵,更利于把握文章主旨。在活动过程中对这些善问者不断地给予激励。
  (三)走进蒋氏。两人一组互动,一人当柳宗元,一人当蒋氏。共同研读课文后,一人设计问题,另一人收集现场答案的材料,问题课、可用现代汉语,也可用文言句提出来,而答案最好是用课文的原话回答,各自列好提纲。
  精彩问题交流呈现如下:
  1.请问蒋师傅你们永州出产一种奇异的蛇,你能给我介绍一下吗?
  2.这种蛇的毒性这么大,那么永州的百姓为什么还要争着去做这件差事呢?
  3.你们蒋家捕蛇有多长的历史了?做这个差事危险性大吗?
  4.你们乡邻中不捕蛇的,他们的生活状况怎样?如果恢复你的赋税,让你不干这件危险的差事,怎么样?
  5 如果给你多划几亩田地,不捕蛇,你答应吗?你可不可以迁到别的地方去呢?
  6 从你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你对做这件差事还是感到很庆幸的,那么,你愿意干一辈子吗?你对朝廷有什么希望和请求没有?
  走进文本。三人一组围绕上述问题在课文中找答案,并结合课文下注释或查阅资料,把蒋氏的答案译成现代汉语。
  就这样一课时在学生的紧张,主动,积极的学习中结束。
  (第二课时)(一)情景再现模仿访谈。先分小组进行,三人一组,一人当柳宗元,一人当蒋氏,另一名同学当翻译。
  选择一组在全班进行现场访谈。
  巩固学习成果,围绕访谈内容作一份完整的读书笔记。
  三、分析与评价
  一次教学方式的调整带来了与传统教学截然不同的结果,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老师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课堂激情飞扬。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问”中得到开发。(原本枯燥无味的文本成为生动,有趣的学习语言,了解生活的材料和脚本)。学生在“问”中学会了求知,在“动”中获取了知识,智慧的火花不时在“问”中绽放。
  四、感悟与启示
  走进新课程,需要我们施教者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语文素养,更新教育理念。用崭新的学生取代传统的学生观,始终吧学生当成有创造能力,有起求知能力,能主动求知的学习的主人,绝不可把他们当成读书奴隶。
  教好语文课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凸显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让学生与文本作者发生情感共鸣。
  要驾驭好课堂,需要深入研读文本,领会其精髓,从而能抓住要点,攥紧缰绳,使课堂可以尽情狂奔,但又不至于成为脱缰野马。
  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让文本在学生的生活中还原,从而体现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