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作者】 魏伟华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沈家寨小学


【正文】摘 要:兴趣是小学生探究、认识事物所具有的浓厚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能力,开发智力,具有举足轻重、事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开发智力
  兴趣是小学生探究、认识事物所具有的浓厚情绪,这种情绪对小学生认识客观事物起着极大的作用,兴趣能直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影响,在从事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我深切地体会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能力,开发智力,具有举足轻重、事关重要的作用。
  1.教具引趣,增强理解
  直观性原则始终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因为有些问题是抽象的,有些问题答案含义较深,不借助直观性原则,学生往往难以接受,从而减低学生学习兴趣,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之有趣,掌握知识呢?我认为,激发兴趣多以直观引导,启发学生动脑,动口,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在教《司马光》一课时,课文有句“使劲砸那口缸……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缸里的小朋友为什么能得救,是怎样救上来的?这个问题学生很茫然,根本不懂什么叫“使劲”什么叫“得救”。在这关键时刻,我借助直观手段作了番演示,把事先准备好装满水的瓶子和一只蝴蝶,一个石头拿出来,把蝴蝶放到瓶子里,它不停地扑打翅膀。这时我用石头轻轻地砸瓶子,瓶子没有烂,然后用力把瓶子砸烂,这时瓶子里的水流完了,小蝴蝶慢慢地爬起来,飞走了。许多同学都兴奋地说:“原来瓶子要用力砸,水要流出来了,小蝴蝶才能飞走。”句中的“使劲”、“得救”的词义也就不讲自明了。另外,像《乌鸦喝水》、《拔苗助长》等类似的课文,我都采用了这种直观激趣的方法,诱导学生联想,教学效果有明显的变化。
  2.知识引趣,促进迁移
  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新知识不断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之中的过程。每一点新知识的接收,都必须以原有知识为基础进行迁移。获取知识,就是取已有的知识来解决疑难问题,如:我在教《小猫钓鱼》时,一板书课题后,便设置悬念:“小猫为什么要钓鱼?”学生答:“因为小猫爱吃鱼。”在这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发:“小猫喜欢吃鱼,所以《种鱼》那一课中小猫把鱼种到地里,它想收很多小鱼,结果它没有收到小鱼,心里想吃鱼,种鱼又不能得到小鱼,大家想想看,小猫怎么办呢?”有的说:“它就到河边钓鱼。”这时,我提出:“谁来把这些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学生议论起来,纷纷举手抢答。一个同学站起来说:“小猫想吃鱼就去种鱼,种鱼没有收到鱼,就问妈妈怎么才能得到鱼,妈妈告诉它,鱼生活在水中,在那里可以钓到鱼。于是,它拿起竹杆去河边钓鱼。”这样,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了一座桥,使学生在“温故知新”中,既产生了求知的兴趣,又训练了表达能力,提高了对事物的认知能力。
  3.活动引趣,学以致用
  增强实践性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主动。也就是说,教学时应采取各种不同形式进行启迪、诱导,尽量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获得知识,发展学生眼、耳、脑、口、手多种器官并用的能力,从多种感官同时刺激以得到良好而深刻的印象。如:教学中,我为了训练学生写句、写段,要求学生每天写日记一则,阅读课外书一篇,让学生相互评改(如错别字,标点符号等),然后老师过目批阅,写出中肯的评语,扬长避短,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写一句话到几句连贯的话,写作水平大有提高。另外,我在教拼音字母、生字、新词时,鼓励学生自做游戏,用卡片做成部件找朋友,课余时间让学生带着各自的卡片开展游戏。儿童们在玩中学,乐中记,整个读写训练始终沉浸于兴趣的过程中。
  4.培养学生在课堂外学习语文的兴趣
  首先,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永远保持学习的欲望。中国青少年发展中心和北师大教育系在全国中小学做过学习与发展的大型调查,结果表明:因“喜欢学习”而上学的小学生仅占8.4%。学生有许多兴趣、爱好,他们喜欢踢足球,喜欢下棋,喜欢唱歌跳舞,喜欢看课外书报,喜欢看电视……可就是不喜欢读书。究其原因,课业负担过重是其中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高分数,老师们想方设法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增加作业的数量和提高作业的难度,挤占其它学科的时间进行“查缺补漏”;白天需要起早摸黑背课文,晚上还要夜以继日写作文……学生承受着学习的重负,失去了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学习其它知识的时间和机会。他们的头脑早已被课业的重负压昏了,早已厌倦了这样的读书方式,还有什么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我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入手,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实行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收到较好的效果。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有适当的时间参加自己喜爱的有益的活动,感到学习不像做苦力一样难于承受。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学习的兴趣也逐渐激发出来。
  其次,投身社会实践,让学生充分展示语文才能。 
  实施语文教育不仅是教师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社会给语文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背景,对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让学生关注社会,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使语文课从课内走到课外,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方法。
  采用教具引趣,知识迁移引趣,活动引趣和课外活动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诱导思维发展,努力的极好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掌握学生心理特点,年龄特征及个性特点,进行愉快教学,一旦激发了学生的主观愿望,他们就会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自觉地开展思维,并进一步获得能力的发展。
  只要我们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时时在意语文学习,让学生把语文学习变为生活、生存的一部分,变成愉悦心灵、提升素质、发展思维、反思历史、感受现实的必经途径和过程,他们就一定能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出乎寻常的快乐,就一定能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李子健,倪文锦.语文学科教育前沿[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