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高中语文的衔接——谈谈高一语文的教学
【作者】 周启龙
【机构】 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区第四中学
【正文】摘 要:进入高中,不少学生语文成绩不如初中了,由初中的一百二三十分到现在的九十分上下,甚至不及格。于是开始抱怨高中语文太难学,找不着规律,找不到方法。家长也对老师说“我家孩子初中时语文成绩挺好的,怎么到了高中就不行了呢?”这就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初中阶段语文学习到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衔接,尽快适应高中的语文学习,不断提高高中的语文学习,这成了当前急需解决的事情。
关键词: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培养
初中生进入高中学习。学习环境的变化,不少学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不适应感,这成为他们在新环境中学习和生活的障碍,也成为初、高中语文学习衔接过程中的断点,若不能给予及时调整,将影响其身心健康,阻碍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通过调查,我发现有较多学生表示对高中生活不适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影响了他们语文的学习。
主要表现为
1、对家人的思念、对初中生活的怀念心理难以排遣
在校的学生两三个星期才回家一次,寄宿生特别是初次住校的寄宿生普遍想家。调查显示:非常想家和有点想家的人数约占55%和22%;对初中生活的怀念心情强烈。面对新环境中一张张陌生的面孔感到不知所措。有约68%的学生认为高中里的同学关系没有初中时融洽,甚至是关系冷淡。
2、由初中生向高中生学习角色的转变,难以很快完成。
一方面新的知识结构的教学安排不能很快适应。高中的学习量大、课程多,共12科。自习课少,老师的作业不能很好的完成。学过的知识没有时间整理成片。
另一方面新的任课老师新的授课方式、方法难以适应。主要是各科的学习要求与过去不同。调查学生,普遍反映初中时只要上课认真听讲,绝大部分内容都能很好的理解了,课后再花点时间就能轻松应付考试。但是高中就不同了,上课时认真听讲,有不少知识点还是理解的不是很透,知识的运用就更无法得心应手了;课后更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做练习来巩固、复习、消化、掌握、运用。这就需要有一套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
第三新同学都会有这样一个适应的过程,是不是老师最关注的人物,是不是班级里的最拔尖的人物,开始遇到了不会的题,感觉好似别人都比你强。这些都会困扰着你。其实,你完全没必要和其他人比,做最好的自己。想一想今天我有没有虚度?有没有收获?明天我要做什么?怎样做得更好?这就足够了,相信这样很快就会适应高中生活。
高中语文要学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重要的意向性心理因素。在语文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首要的问题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在兴趣中理解、领会所学知识,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用中华传统文化的营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架起试题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渗透学科思想方法,学生有兴趣、感受深、易接受,有利于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契合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整体提升了考试的育人效果。
语文注重“以文载道”,如文言文试题引导学生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如浙江卷引用《论语》中孔子与子贡、颜渊的两段对话,测试考生文言阅读能力的同时,引导品评古人平等善诱、好学勤勉、谦虚恭顺等良好品质;山东卷谢贞聪敏好学、孝敬父母、忠诚正直;江苏卷汪中专心学术、正直友善、笃于亲情;上海卷李大亮宽厚仁爱、智勇双全、忠于职守;天津卷王充恭顺仁爱、好学深思、廉洁清高。这些都会不知不觉的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古今中外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师生关系,并对良好的师生关系给予高度评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心愿。教育家加里指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区别于父子和母女,区别于兄弟姐妹,区别于朋友同事,在教育活动中不可忽视。”无数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师生关系越良好,教学效果就越好;反之,则越差。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健全的师生关系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的互动。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俯首称臣”。跟随你的教鞭之,积极配合你的教学。在良好的教学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目的,收到预期效果。
切忌认为自己是老师,高人一等。凌驾于学生之上,动不动就无端训斥、谩骂,甚至横眉怒对,冷眼相加,冷嘲热讽。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凡是出现大声叱责的地方,就有粗鲁的行为和情感冷漠的现象。大声叱责表现出最原始本能的反映。每个教师心灵中所具有的情感素养的种子都会在这种反映中丧失殆尽”。
三、语言要顿挫,情感要投入
语文作为一门有着鲜明人文特点的学科,对于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而恰当的情感渗透,是进入语文殿堂的金钥匙。
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还要借助新颖独特的导语、声情并茂的朗读、妙趣横生的讲解、先进的多媒体手段、丰富多彩的写作教学引人入境,促人生情,发人深省,从而推进语文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然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只重双基与考点的训练,忽视师生之间及师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情感互动,没有发挥情感这一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致限制了教学潜能的发掘,难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学习效率的下降,个性的片面发展等副作用日趋严重,知情失衡是违背了教育活动客观规律的后果。这从反面启发教育工作者: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还须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做一个愉快的学习者,语文教学质量才能事半功倍。
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情趣盎然,发放适当。必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得轻松愉快,产生微妙的情感感受。如果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苟言笑,不会表情达意,只知不动声色地宣读教材,念教案只会冷冰冰地进行知识发售,这样的教师尽管知识渊博,也不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出色的语文教师。
只要我们能坚持做到以上几点,我相信就能让学生尽快的完成初、高中语文的衔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语文科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孔子《论语》有关谈学习态度的章节
[2]《掌握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的文章
[3]《课堂教学应讲究批评的艺术》《基础教育研究》2008年03期
关键词: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培养
初中生进入高中学习。学习环境的变化,不少学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不适应感,这成为他们在新环境中学习和生活的障碍,也成为初、高中语文学习衔接过程中的断点,若不能给予及时调整,将影响其身心健康,阻碍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通过调查,我发现有较多学生表示对高中生活不适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影响了他们语文的学习。
主要表现为
1、对家人的思念、对初中生活的怀念心理难以排遣
在校的学生两三个星期才回家一次,寄宿生特别是初次住校的寄宿生普遍想家。调查显示:非常想家和有点想家的人数约占55%和22%;对初中生活的怀念心情强烈。面对新环境中一张张陌生的面孔感到不知所措。有约68%的学生认为高中里的同学关系没有初中时融洽,甚至是关系冷淡。
2、由初中生向高中生学习角色的转变,难以很快完成。
一方面新的知识结构的教学安排不能很快适应。高中的学习量大、课程多,共12科。自习课少,老师的作业不能很好的完成。学过的知识没有时间整理成片。
另一方面新的任课老师新的授课方式、方法难以适应。主要是各科的学习要求与过去不同。调查学生,普遍反映初中时只要上课认真听讲,绝大部分内容都能很好的理解了,课后再花点时间就能轻松应付考试。但是高中就不同了,上课时认真听讲,有不少知识点还是理解的不是很透,知识的运用就更无法得心应手了;课后更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做练习来巩固、复习、消化、掌握、运用。这就需要有一套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
第三新同学都会有这样一个适应的过程,是不是老师最关注的人物,是不是班级里的最拔尖的人物,开始遇到了不会的题,感觉好似别人都比你强。这些都会困扰着你。其实,你完全没必要和其他人比,做最好的自己。想一想今天我有没有虚度?有没有收获?明天我要做什么?怎样做得更好?这就足够了,相信这样很快就会适应高中生活。
高中语文要学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重要的意向性心理因素。在语文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首要的问题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在兴趣中理解、领会所学知识,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用中华传统文化的营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架起试题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渗透学科思想方法,学生有兴趣、感受深、易接受,有利于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契合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整体提升了考试的育人效果。
语文注重“以文载道”,如文言文试题引导学生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如浙江卷引用《论语》中孔子与子贡、颜渊的两段对话,测试考生文言阅读能力的同时,引导品评古人平等善诱、好学勤勉、谦虚恭顺等良好品质;山东卷谢贞聪敏好学、孝敬父母、忠诚正直;江苏卷汪中专心学术、正直友善、笃于亲情;上海卷李大亮宽厚仁爱、智勇双全、忠于职守;天津卷王充恭顺仁爱、好学深思、廉洁清高。这些都会不知不觉的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古今中外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师生关系,并对良好的师生关系给予高度评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心愿。教育家加里指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区别于父子和母女,区别于兄弟姐妹,区别于朋友同事,在教育活动中不可忽视。”无数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师生关系越良好,教学效果就越好;反之,则越差。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健全的师生关系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的互动。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俯首称臣”。跟随你的教鞭之,积极配合你的教学。在良好的教学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目的,收到预期效果。
切忌认为自己是老师,高人一等。凌驾于学生之上,动不动就无端训斥、谩骂,甚至横眉怒对,冷眼相加,冷嘲热讽。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凡是出现大声叱责的地方,就有粗鲁的行为和情感冷漠的现象。大声叱责表现出最原始本能的反映。每个教师心灵中所具有的情感素养的种子都会在这种反映中丧失殆尽”。
三、语言要顿挫,情感要投入
语文作为一门有着鲜明人文特点的学科,对于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而恰当的情感渗透,是进入语文殿堂的金钥匙。
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还要借助新颖独特的导语、声情并茂的朗读、妙趣横生的讲解、先进的多媒体手段、丰富多彩的写作教学引人入境,促人生情,发人深省,从而推进语文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然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只重双基与考点的训练,忽视师生之间及师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情感互动,没有发挥情感这一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致限制了教学潜能的发掘,难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学习效率的下降,个性的片面发展等副作用日趋严重,知情失衡是违背了教育活动客观规律的后果。这从反面启发教育工作者: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还须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做一个愉快的学习者,语文教学质量才能事半功倍。
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情趣盎然,发放适当。必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得轻松愉快,产生微妙的情感感受。如果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苟言笑,不会表情达意,只知不动声色地宣读教材,念教案只会冷冰冰地进行知识发售,这样的教师尽管知识渊博,也不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出色的语文教师。
只要我们能坚持做到以上几点,我相信就能让学生尽快的完成初、高中语文的衔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语文科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孔子《论语》有关谈学习态度的章节
[2]《掌握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的文章
[3]《课堂教学应讲究批评的艺术》《基础教育研究》2008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