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作者】 刘 丽
【机构】 广西玉林市博白县英桥镇中心小学
【正文】摘 要: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有其特殊的地位。听、说、读、写能力对处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必不可少的。语文教学对这方面能力的综合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它们不仅仅关系到学生语文水平能力的提高,甚至影响到以后的社会生活。
关键词:语文教学;听说读写能力;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课,教师在把握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学习语文的基本功,也是学习语文的主要目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方面的具体体现。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力求使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都能得到发展,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才能够顺利完成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本人现在把自己的体会与从事语文教学的同仁进行交流,以期收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本人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听,再创形象,听而怡心,提高学生语言的感悟能力
以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学生在听方面有一个好的习惯,那就是“听别人讲话时,要特别专心,并能理解别人讲话的内容。在听的同时,要边听边想。养成勤思的好习惯。”新的课程标准虽然没有单独对“听”作出明确的训练要求,但是,在不同年段的“口语交际”中,都明确指出了听的要求和目标。经过专家研究,一个人一生中运用听说读写的手段进行学习和社会活动的比例分别为45%,30%、16%、9%,“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课堂训练中,在强化听的练习时,怎样提高学生听的质量呢?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时,采取合理的方法将“听与写”、“听与辨”、“听与记”、“听与说”、“听与思”多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同时,老师在要求学生听读时,提出有价值的关键性的问题,提供给学生思考,要学生有要求地听,有目标地听,有成效地听。落实了听的能力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就会得到加强。
二、说,言之有理,说而有序,提高学生语言的组织能力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有的语文教师对此理解得比较片面。为了体现对学生独特体验的尊重,即使学生是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编造着说,没有条理地说,都不加以引导,而是不加辨析地给予肯定和鼓励,这不仅与《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相矛盾,而且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不利。
在引导学生独立研读文本时,我们可以采取了这样的措施,要求学生边读边将自己的感悟提纲挈领地写在书上相应的地方,然后提醒学生在与同学交流前,将自己的体会先进行一次梳理,“我准备向同桌表达什么,为了说清楚,决定先说什么,然后说什么,最后说什么。”这样一来,学生说话不仅有条不紊,而且还提高了交流的成效。长期的训练,有效地帮助学生养成了有顺序地表达的良好习惯。
在探究文本的内涵时,老师首先应明确文本本身公认的价值取向,以便及时地对学生的感受进行评价与引导。让学生懂得“言之有理”。正确的开放性的教学,应该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文情文理的共鸣。脱离文本承载的教育价值的教学没有丝毫的意义。
三、读,抑扬顿挫,读而动情,提高学生语言的表现能力
朗读,是最经常的,最重要的阅读训练方法。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财富,也是学生走近文本、与文本对话、融入文本的重要途径。以读为本、以读促悟、以读激情、以读导练,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但读并不是放任自流地读、毫无目的地读,而应是读有指导、读有目标、读有层次、读有质量。在讲读课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合理地安排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课文。要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不断强化朗读训练,只有提高了读的质量,才能使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断提高,从当前的阅读教学的现状看,教师仍然讲解分析较多,学生读书的时间少的现象比较普遍。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学生朗读课文,我们当老师的,要多鼓励、少批评,让读的学生认为自己是成功的,老师应充分地认识到,每个学生的能力都不尽相同,每个学生对每段文字的理解肯定也是不同的。老师应保护好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让学生用自己的读音表示自己的感受。在读课文时,不仅要多读课文,而且要读得有质量,读得有水平,要争取让每个学生的语言发展,语言的表现力在训练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写,字从文畅,写而达意,提高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
《草原》这篇文章,老舍先生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形象地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还有在草原上生活的人民。课文第一自然段,老舍先生把草原写得既像一幅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一样,又像一首秀丽飘逸的散文诗,使人产生联想,也想去草原看看,去闻闻,去亲身经历一番。一位老师在讲读课文中“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生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一句时,老师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为草原写一首美丽的诗篇?”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想”。于是,老师就播放一曲歌唱草原的歌曲,“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让学生边欣赏美妙的歌曲边创作喜爱草原的诗歌。学生诗兴大发,兴趣盎然,扬扬洒洒,写出了不少优秀的诗篇。所以,写作不能仅仅只能局限在写作课上对学生的方式方法上的指导,更应在课文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意的引导,让他们热爱语文,热爱写作,学生自由表达,达到字从文畅,进而提高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
用听说读写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是语文教学中,最朴实的思想,当然要想使课堂气氛融洽,学生学习自如,还需要老师结合课文教学的特点,对听、说、读、写,合理组织,和谐操作,使学生学得快乐,学得扎实,学得有成效。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的节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听说的要求更高,必须扩大视听的范围。既要读好教材这本书,更要读好生活这本书,收听新闻,了解时政,时时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生活,都离不开听说读写。越是生活质量提高,社会对一个人语文素养的要求也就更高,这一切,对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提出了更新的挑战。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潜心领会新课标精神,彻底掸去教学中飘浮在我们脑海中形成的浮尘,把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发展当作我们教学的神圣使命,让我们在语文教学研究这一方领地里自得其乐!
总之,语文教学只有注重落实听说读写各项任务,善于抓住听说读写的连接点,才能使语文能力全面提高,才能实现语文素养的协调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听、说、读、写,关键在于教给学生规律、方法,鼓励学生探索,创新求异,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做到敢想、敢说、敢写。为学生能够成为新世纪成功的创新人才创造条件。
关键词:语文教学;听说读写能力;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课,教师在把握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学习语文的基本功,也是学习语文的主要目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方面的具体体现。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力求使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都能得到发展,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才能够顺利完成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本人现在把自己的体会与从事语文教学的同仁进行交流,以期收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本人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听,再创形象,听而怡心,提高学生语言的感悟能力
以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学生在听方面有一个好的习惯,那就是“听别人讲话时,要特别专心,并能理解别人讲话的内容。在听的同时,要边听边想。养成勤思的好习惯。”新的课程标准虽然没有单独对“听”作出明确的训练要求,但是,在不同年段的“口语交际”中,都明确指出了听的要求和目标。经过专家研究,一个人一生中运用听说读写的手段进行学习和社会活动的比例分别为45%,30%、16%、9%,“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课堂训练中,在强化听的练习时,怎样提高学生听的质量呢?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时,采取合理的方法将“听与写”、“听与辨”、“听与记”、“听与说”、“听与思”多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同时,老师在要求学生听读时,提出有价值的关键性的问题,提供给学生思考,要学生有要求地听,有目标地听,有成效地听。落实了听的能力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就会得到加强。
二、说,言之有理,说而有序,提高学生语言的组织能力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有的语文教师对此理解得比较片面。为了体现对学生独特体验的尊重,即使学生是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编造着说,没有条理地说,都不加以引导,而是不加辨析地给予肯定和鼓励,这不仅与《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相矛盾,而且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不利。
在引导学生独立研读文本时,我们可以采取了这样的措施,要求学生边读边将自己的感悟提纲挈领地写在书上相应的地方,然后提醒学生在与同学交流前,将自己的体会先进行一次梳理,“我准备向同桌表达什么,为了说清楚,决定先说什么,然后说什么,最后说什么。”这样一来,学生说话不仅有条不紊,而且还提高了交流的成效。长期的训练,有效地帮助学生养成了有顺序地表达的良好习惯。
在探究文本的内涵时,老师首先应明确文本本身公认的价值取向,以便及时地对学生的感受进行评价与引导。让学生懂得“言之有理”。正确的开放性的教学,应该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文情文理的共鸣。脱离文本承载的教育价值的教学没有丝毫的意义。
三、读,抑扬顿挫,读而动情,提高学生语言的表现能力
朗读,是最经常的,最重要的阅读训练方法。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财富,也是学生走近文本、与文本对话、融入文本的重要途径。以读为本、以读促悟、以读激情、以读导练,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但读并不是放任自流地读、毫无目的地读,而应是读有指导、读有目标、读有层次、读有质量。在讲读课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合理地安排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课文。要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不断强化朗读训练,只有提高了读的质量,才能使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断提高,从当前的阅读教学的现状看,教师仍然讲解分析较多,学生读书的时间少的现象比较普遍。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学生朗读课文,我们当老师的,要多鼓励、少批评,让读的学生认为自己是成功的,老师应充分地认识到,每个学生的能力都不尽相同,每个学生对每段文字的理解肯定也是不同的。老师应保护好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让学生用自己的读音表示自己的感受。在读课文时,不仅要多读课文,而且要读得有质量,读得有水平,要争取让每个学生的语言发展,语言的表现力在训练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写,字从文畅,写而达意,提高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
《草原》这篇文章,老舍先生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形象地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还有在草原上生活的人民。课文第一自然段,老舍先生把草原写得既像一幅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一样,又像一首秀丽飘逸的散文诗,使人产生联想,也想去草原看看,去闻闻,去亲身经历一番。一位老师在讲读课文中“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生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一句时,老师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为草原写一首美丽的诗篇?”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想”。于是,老师就播放一曲歌唱草原的歌曲,“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让学生边欣赏美妙的歌曲边创作喜爱草原的诗歌。学生诗兴大发,兴趣盎然,扬扬洒洒,写出了不少优秀的诗篇。所以,写作不能仅仅只能局限在写作课上对学生的方式方法上的指导,更应在课文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意的引导,让他们热爱语文,热爱写作,学生自由表达,达到字从文畅,进而提高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
用听说读写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是语文教学中,最朴实的思想,当然要想使课堂气氛融洽,学生学习自如,还需要老师结合课文教学的特点,对听、说、读、写,合理组织,和谐操作,使学生学得快乐,学得扎实,学得有成效。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的节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听说的要求更高,必须扩大视听的范围。既要读好教材这本书,更要读好生活这本书,收听新闻,了解时政,时时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生活,都离不开听说读写。越是生活质量提高,社会对一个人语文素养的要求也就更高,这一切,对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提出了更新的挑战。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潜心领会新课标精神,彻底掸去教学中飘浮在我们脑海中形成的浮尘,把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发展当作我们教学的神圣使命,让我们在语文教学研究这一方领地里自得其乐!
总之,语文教学只有注重落实听说读写各项任务,善于抓住听说读写的连接点,才能使语文能力全面提高,才能实现语文素养的协调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听、说、读、写,关键在于教给学生规律、方法,鼓励学生探索,创新求异,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做到敢想、敢说、敢写。为学生能够成为新世纪成功的创新人才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