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学、做、玩”高效教学法
【作者】 刘大勇
【机构】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十八里铺镇曹庙希望小学
【正文】《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为学生提供新时代生活素材,采用灵活多样的愉快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起来,通过眼、耳、口、手、脑的多渠道的接受,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生学得有趣,玩的开心,在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动起来的数学课堂成为学生们求知的乐园, 成为师生施展个人魅力与才华的天地,让动起来的数学课堂将是充满人文气息、富有挑战性与激情的课堂。现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的一些方法介绍如下:
一、动起口来,“唱一唱”数学儿歌。
数学知识在一些孩子看来是枯燥乏味的。而儿歌教学是孩子成长中最常见,也是最适合儿童心理特征的教学途径之一。由于其内容浅显、思想单纯,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对于刚进入园的孩子来说,数学教学中采用儿歌,让孩子更有亲切感。儿歌的童趣增添了数学的魅力,让孩子更愿意去了解学习数学知识,增强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如:在教学“10的分与合”一课时,笔者教给学生这样一首儿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五五合成一双手。”
孩子们声情并茂地唱着儿歌,并配以活泼可爱的动作,很容易就记住了10的组成。短短的一首趣味儿歌,引出了数学知识新篇章,也调动了孩子们探索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孩子们在愉悦的心境中进入了学习的佳境。并为以后学习加减法奠定了基础。
在数学教学中,不可避免地要用规范正确的数学用语,小班儿童对数学用语的理解及概念的把握存在偏差。由于儿歌篇幅简短、结构单一。因此笔者发现采用儿歌教学就可以避免了这一现象。因为学生已获得了感性知识,再用浅显易懂的儿歌进行总结,就能把他们已获得的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知识点的集中,简要,又方便学生理解记忆。
二、动起笔来,“画一画”数学问题。
让学生把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数学素材用“画”的形式表示出来,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的课堂也变得生动形象起来。
一次我给学生出了一道思维题:有9棵树,要求每行种4棵,种成3行,应该怎么种?学生读了题后,马上就嚷嚷开了,“老师,这道题错了,每行种4棵,种成3行,应该是12棵,9棵是不够的”“是吗?”我故意看看了书上,“没错呀。”“那是怎幺回事呢?”学生被难住了,这时我提示他们:“你们试着画一画,看看秘密藏在哪里了,好吗?”学生四人小组边讨论边画,经过了议议画画,很快就有学生举起手,并且大叫“我知道了。”我没有急着让他们回答,而是让他们在小组里把画的过程再一次进行交流。汇报时,学生用自己画出来的画进行了解释说明,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三、动起手来,“做一做”数学过程。
儿童的智慧集中在手指尖上,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一次,我让学生用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纸片去折一折。如果把它平均分成2份,可以怎么折?并请把其中一份涂上颜色。告诉学生这一份就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然后让学生再平均分成4份、8份……学生的折法多种多样,学生在动手折纸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平均分的认识,在涂色的过程中,初步掌握了整体和部分间的关系。
在教学“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时,我先用幻灯片出示例题:“小红有8个蓝花片,13个红花片,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几个?蓝花片比红花片少几个?”由于学生一下子弄不清多多少或少多少,我引导学生拿出花片进行操作,在学生自由操作后,又引导学生把红花片和蓝花片一一对应地摆。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学习比较的方法,体会可以用减法来解决这样的问题。
四、动起情来,“演一演”数学小品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广阔的数学课堂,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现象,学生的素材要贴近生活。在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当小演员,扮演生活中的角色。这种游戏是儿童最感兴趣的活动,通过游戏获得的知识是没有负担的,是欢乐愉快的,而且是感受深刻的。
有一次,笔者组织孩子们做乘公共汽车的游戏。到站了,下去几人,上车几人,十分自然地出示了例题。游戏再现了例题中事件发生的过程,以直观有趣的形式分析了应用题,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合理的情境,比如在教学“米和厘米”时,让学生扮演测量员,测量出教室的长、宽;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让学生来当售货员,模仿超市工作情境,巩固所学的知识,使之灵活运用,还有当小小邮递员、小医生等等,儿童在这些活动中,求知欲得到了满足,更加乐意投入到新的学习情景中去,这样,客观环境与主体活动的和谐,有利于儿童身心发展。
五、动起脑来,“问一问”数学缘由。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孩子们有了疑问才会有发现,有创造。在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质疑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合理,有价值,都给予鼓励,引导学生从敢问、善问过渡到会问。
例如:教学“认识图形”时,我先让学生把物体的一个面,用力压在桌面的细沙上,把图形印下来,然后设疑:老师想把你们印的图形,拿起来给全班小朋友看,你们看得见吗?“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当孩子们觉得在细沙上印图形的方法不方便全体学生观看时,产生了认知的不平衡,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形成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进而,我让孩子们自主探索:用什么方法才能使全班都看见自己印的图形?学生通过思考,得出了多种解决方案:拿下去给小朋友看,放到投影仪上看,把沙子弄湿竖起来看,用印油印在纸上,把物体压在纸上用笔描……等方法,培养了孩子们自主探索的精神。接着让他们自己选择学具动手印或描,把物体的面印或画在白纸上,并展示自己的作品。以上设计的操作情境,使他们“思维发端于动作”,以动诱思,以思促动,帮助他们在操作中体验,在操作中感悟,进一步感受到“面在体上”。这样教学,教师放手让孩子们动手操作,形成了一定的自主探索的氛围,在玩的过程中,促进他们手、眼、脑等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而且创新品质得到了发展。
总之, 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一定是儿童们情感与行为全心投入的课堂。既然我们的课程是儿童的,我们的课堂是儿童的,我们就要让他们动起来,让课堂更精彩,让我们扬起有效课堂风帆,驶向师生共赢的彼岸。
一、动起口来,“唱一唱”数学儿歌。
数学知识在一些孩子看来是枯燥乏味的。而儿歌教学是孩子成长中最常见,也是最适合儿童心理特征的教学途径之一。由于其内容浅显、思想单纯,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对于刚进入园的孩子来说,数学教学中采用儿歌,让孩子更有亲切感。儿歌的童趣增添了数学的魅力,让孩子更愿意去了解学习数学知识,增强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如:在教学“10的分与合”一课时,笔者教给学生这样一首儿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五五合成一双手。”
孩子们声情并茂地唱着儿歌,并配以活泼可爱的动作,很容易就记住了10的组成。短短的一首趣味儿歌,引出了数学知识新篇章,也调动了孩子们探索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孩子们在愉悦的心境中进入了学习的佳境。并为以后学习加减法奠定了基础。
在数学教学中,不可避免地要用规范正确的数学用语,小班儿童对数学用语的理解及概念的把握存在偏差。由于儿歌篇幅简短、结构单一。因此笔者发现采用儿歌教学就可以避免了这一现象。因为学生已获得了感性知识,再用浅显易懂的儿歌进行总结,就能把他们已获得的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知识点的集中,简要,又方便学生理解记忆。
二、动起笔来,“画一画”数学问题。
让学生把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数学素材用“画”的形式表示出来,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的课堂也变得生动形象起来。
一次我给学生出了一道思维题:有9棵树,要求每行种4棵,种成3行,应该怎么种?学生读了题后,马上就嚷嚷开了,“老师,这道题错了,每行种4棵,种成3行,应该是12棵,9棵是不够的”“是吗?”我故意看看了书上,“没错呀。”“那是怎幺回事呢?”学生被难住了,这时我提示他们:“你们试着画一画,看看秘密藏在哪里了,好吗?”学生四人小组边讨论边画,经过了议议画画,很快就有学生举起手,并且大叫“我知道了。”我没有急着让他们回答,而是让他们在小组里把画的过程再一次进行交流。汇报时,学生用自己画出来的画进行了解释说明,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三、动起手来,“做一做”数学过程。
儿童的智慧集中在手指尖上,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一次,我让学生用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纸片去折一折。如果把它平均分成2份,可以怎么折?并请把其中一份涂上颜色。告诉学生这一份就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然后让学生再平均分成4份、8份……学生的折法多种多样,学生在动手折纸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平均分的认识,在涂色的过程中,初步掌握了整体和部分间的关系。
在教学“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时,我先用幻灯片出示例题:“小红有8个蓝花片,13个红花片,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几个?蓝花片比红花片少几个?”由于学生一下子弄不清多多少或少多少,我引导学生拿出花片进行操作,在学生自由操作后,又引导学生把红花片和蓝花片一一对应地摆。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学习比较的方法,体会可以用减法来解决这样的问题。
四、动起情来,“演一演”数学小品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广阔的数学课堂,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现象,学生的素材要贴近生活。在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当小演员,扮演生活中的角色。这种游戏是儿童最感兴趣的活动,通过游戏获得的知识是没有负担的,是欢乐愉快的,而且是感受深刻的。
有一次,笔者组织孩子们做乘公共汽车的游戏。到站了,下去几人,上车几人,十分自然地出示了例题。游戏再现了例题中事件发生的过程,以直观有趣的形式分析了应用题,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合理的情境,比如在教学“米和厘米”时,让学生扮演测量员,测量出教室的长、宽;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让学生来当售货员,模仿超市工作情境,巩固所学的知识,使之灵活运用,还有当小小邮递员、小医生等等,儿童在这些活动中,求知欲得到了满足,更加乐意投入到新的学习情景中去,这样,客观环境与主体活动的和谐,有利于儿童身心发展。
五、动起脑来,“问一问”数学缘由。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孩子们有了疑问才会有发现,有创造。在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质疑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合理,有价值,都给予鼓励,引导学生从敢问、善问过渡到会问。
例如:教学“认识图形”时,我先让学生把物体的一个面,用力压在桌面的细沙上,把图形印下来,然后设疑:老师想把你们印的图形,拿起来给全班小朋友看,你们看得见吗?“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当孩子们觉得在细沙上印图形的方法不方便全体学生观看时,产生了认知的不平衡,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形成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进而,我让孩子们自主探索:用什么方法才能使全班都看见自己印的图形?学生通过思考,得出了多种解决方案:拿下去给小朋友看,放到投影仪上看,把沙子弄湿竖起来看,用印油印在纸上,把物体压在纸上用笔描……等方法,培养了孩子们自主探索的精神。接着让他们自己选择学具动手印或描,把物体的面印或画在白纸上,并展示自己的作品。以上设计的操作情境,使他们“思维发端于动作”,以动诱思,以思促动,帮助他们在操作中体验,在操作中感悟,进一步感受到“面在体上”。这样教学,教师放手让孩子们动手操作,形成了一定的自主探索的氛围,在玩的过程中,促进他们手、眼、脑等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而且创新品质得到了发展。
总之, 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一定是儿童们情感与行为全心投入的课堂。既然我们的课程是儿童的,我们的课堂是儿童的,我们就要让他们动起来,让课堂更精彩,让我们扬起有效课堂风帆,驶向师生共赢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