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从小事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作者】 王小娟
【机构】 甘肃省灵台县第一中学
【正文】良好的行为习惯既是人类自身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贯彻执行《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形势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当前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一个过程,并非一日之功,因此,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在严、细、勤、实上下功夫,把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落实到每一件小事上。
一、抓小事,要从日常行为规范抓起
每年高一新生入学以后,先通过学习《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使学生明白行为规范的具体内容及要求,为什么这么做,怎么做,让学生一进校就意识到有纪律和规章约束着他们,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要求每一位老师有爱心,从关心学生成长出发,耐心细致、循循善诱的去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让学生明白“一粒沙中见世界”的道理。如坐、立、行和读书写字的姿势以及使用礼貌用语要注意场合等等,虽然这些简单,但很具体,若能长期坚持,大有益处。
二、抓小事,要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结合起来
孝敬父母、诚实有爱、勤俭朴素、礼貌待人、勤奋学习、严于律己等传统美德,如果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能做到这些,那么,中华民族的下一代必然是后生可畏,国旗下讲话就是对学生进行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机会;平时穿校服可以培养学生的勤劳朴素意识,消除攀比心理等。《弟子规》中的好多事例和道理就是小事与传统美德的体现,可以通过诵读弟子规加强学生对实践美德意识培养。
三、抓小事,要同学科教育结合起来
现行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章与具体而丰富的生活实例,悠久的中华民族的古代史与屈辱的近代史,辽阔的疆土、丰富的矿产资源与人口众多的现状,都是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很好的素材。在学科教学中,适当渗透行为规范教育,那么,行为规范教育既有载体,又不失丰富鲜活,学生易于接受。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通过举办各类兴趣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争先创优的意识等。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法运用得当,往往达到一石二鸟时,既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又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四、抓小事,学校要高度重视
首先,行为规范教育抓得紧与否,效果好不好,能否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一环,关键在于学校领导。学校必须旗帜鲜明的提出目标计划、制度、要求、具体的负责人,并花大力气督察落实,坚持工作的经常性。其次,要建立一支以党支部为核心,校长全面负责,政教处、共青团为主线,班主任为重点的良好校园德育教育队伍,结合实际,制定出一套具体的办法和措施并经常性的开展教育工作和课外兴趣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优化育人环境,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让学生在优雅的育人环境中,循序渐进的接受教育和熏陶。第三,学生的教育关系到千家万户,必须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做到及时沟通,及时反馈信息,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和家校联系记录,携手共同教育,学生的行为习惯才能落到实处。
五、抓小事,要不断创新方法,与时俱进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凡是要求学生做的,都是适应时代要求,是从积极的方面提出的。尤其是学生进入中学后,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增强,必须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以正面引导为主,遇到问题平心静气,组织学生讨论,辩论,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思想疏通了,学生就自觉做好了。在具体工作中,德育要鲜活生动,紧扣政治脉搏。如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差别不大,但反映的时代不同,因此在教育方法、案例设计、活动组织等方面就应该有不同。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不断增加和丰富新的内容,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创新方法,使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永远和时代同步,让学生及感受时代的气息,又能受到教育。
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的说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培根也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大事容易抓,小事往往容易被忽视。而许多做人的道理恰好体现在小事上,从这些小事可以折射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若这些小事解决得不好,势必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必须立足于如何做人的教育,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来看待每一件小事,认真从每一件小事抓起,切实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一个过程,并非一日之功,因此,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在严、细、勤、实上下功夫,把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落实到每一件小事上。
一、抓小事,要从日常行为规范抓起
每年高一新生入学以后,先通过学习《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使学生明白行为规范的具体内容及要求,为什么这么做,怎么做,让学生一进校就意识到有纪律和规章约束着他们,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要求每一位老师有爱心,从关心学生成长出发,耐心细致、循循善诱的去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让学生明白“一粒沙中见世界”的道理。如坐、立、行和读书写字的姿势以及使用礼貌用语要注意场合等等,虽然这些简单,但很具体,若能长期坚持,大有益处。
二、抓小事,要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结合起来
孝敬父母、诚实有爱、勤俭朴素、礼貌待人、勤奋学习、严于律己等传统美德,如果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能做到这些,那么,中华民族的下一代必然是后生可畏,国旗下讲话就是对学生进行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机会;平时穿校服可以培养学生的勤劳朴素意识,消除攀比心理等。《弟子规》中的好多事例和道理就是小事与传统美德的体现,可以通过诵读弟子规加强学生对实践美德意识培养。
三、抓小事,要同学科教育结合起来
现行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章与具体而丰富的生活实例,悠久的中华民族的古代史与屈辱的近代史,辽阔的疆土、丰富的矿产资源与人口众多的现状,都是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很好的素材。在学科教学中,适当渗透行为规范教育,那么,行为规范教育既有载体,又不失丰富鲜活,学生易于接受。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通过举办各类兴趣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争先创优的意识等。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法运用得当,往往达到一石二鸟时,既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又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四、抓小事,学校要高度重视
首先,行为规范教育抓得紧与否,效果好不好,能否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一环,关键在于学校领导。学校必须旗帜鲜明的提出目标计划、制度、要求、具体的负责人,并花大力气督察落实,坚持工作的经常性。其次,要建立一支以党支部为核心,校长全面负责,政教处、共青团为主线,班主任为重点的良好校园德育教育队伍,结合实际,制定出一套具体的办法和措施并经常性的开展教育工作和课外兴趣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优化育人环境,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让学生在优雅的育人环境中,循序渐进的接受教育和熏陶。第三,学生的教育关系到千家万户,必须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做到及时沟通,及时反馈信息,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和家校联系记录,携手共同教育,学生的行为习惯才能落到实处。
五、抓小事,要不断创新方法,与时俱进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凡是要求学生做的,都是适应时代要求,是从积极的方面提出的。尤其是学生进入中学后,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增强,必须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以正面引导为主,遇到问题平心静气,组织学生讨论,辩论,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思想疏通了,学生就自觉做好了。在具体工作中,德育要鲜活生动,紧扣政治脉搏。如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差别不大,但反映的时代不同,因此在教育方法、案例设计、活动组织等方面就应该有不同。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不断增加和丰富新的内容,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创新方法,使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永远和时代同步,让学生及感受时代的气息,又能受到教育。
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的说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培根也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大事容易抓,小事往往容易被忽视。而许多做人的道理恰好体现在小事上,从这些小事可以折射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若这些小事解决得不好,势必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必须立足于如何做人的教育,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来看待每一件小事,认真从每一件小事抓起,切实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