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
【作者】 陈廷发
【机构】 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文峰街道办事处驮煤河小学
【正文】 一、在语文教材学习中渗透探究性学习
在研究性学习中,关键的问题是学生会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去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并得出结论,以及表达思想和交流成果等。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学课文,然后通过开展讨论、争论来学习课文,明辨事理等。而目前的不足是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还不强,教师的指导作用还不到位,中途又不知不觉地把学生拉进教师设计的接受学习方案中。这就是我们需要加以改造的。要切切实实地让学生去经历探究学习的过程,以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养成勤于探究,乐于探究的习惯。如五年级有篇课文《中彩那天》,主要写“父亲”在买彩票时帮好朋友库伯带了一张,而中彩的却是库伯那张。虽然两张彩票都在“父亲”手里,中彩的名单也是“父亲”的名字,所中的一辆奔驰新轿车也是“父亲”开了回来,但围绕着“轿车该归谁?”这样一个道德难题,课文作了很多相关的精彩描写。如何抓住这一教学重点开展研究性学习呢?让学生自学课文,结合课文的描写以及自己生活的体验来谈自己的认识与看法,并在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加以说明。学生通过自学辩论,最后一致认为:“父亲”最后把中彩的轿车让库伯开了去,是对的。问题引路,引发争议,学生们不仅对课文体会得深,而且整堂课都在发表见解,语言训练也加强了。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运用引发争议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将相和》中的渑池之会这一段的教学,让学生讨论“赵王为秦王鼓瑟,秦王为赵王击缶,两者谁胜谁负,还是平局?”说说自己的理解等。虽然这样的学习不能说学生已经历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但这种提出问题,自己通过思考和寻找左证的方法是探究的最基本方法,学生有了这样的意识,有了这样的学习习惯,为以后更深入的的探究打好了基础。
二、有效实施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营造氛围策略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需要一定的环境氛围,特别是人际氛围的支撑。因此,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自主探究,要求给每个孩子多鼓励,让他们从中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和成功。首先,课堂教学要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当好“生之师”、“生之友”、“生之生”,要尊重学生人格,在同一平台上与学生平等对话;其次,教师要赏识每一个学生,用信任的目光去关注,用激励的话语去赞美,引导学生去探究,组织学生去研讨,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激励者;再次,要注重学生合作精神的体现,引导学生懂得如何尊重他人、与他人融洽地协作学习,懂得如何对待探究中的困难、为他人提供急需的材料,懂得成全他人的计划等等。
(二)唤醒需要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精神中有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这种需要能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不单纯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而是认知与情感协同活动的过程,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诱人深入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给思维以强大的内驱力。
(三)在问题解决中探究
一篇篇看似浅显的语文教材,其中往往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和丰富的内涵,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从教材中发现问题,主动、大胆地围绕课文题目,课中之句等内容质疑,并且要引导学生针对质疑提出的有价值问题深入研究。有时问题的答案可能不止一个,可从不同视角,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法。
(四)在实践活动中探究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课内打好语文基础,但更重要的是在课外求得发展,千万不要在课的结尾处画上句号。应把主动学语文辐射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样才能增强语文学习的活动性、实践性。
三、展现建构轨迹关注探索性学习的重点
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要形成学生自己个性化的知识,因此,这种过程不是学科教材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简单“复印”过程,而是知识的生成和生长过程。如何有效的引发知识的生成、促进知识的生长呢?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充分经历“探索性学习”的渐进过程,实现对语文知识的意义建构。①导课发散猜想。事实上,面对新的课文,学生看到课题都会自觉地产生一些猜想。对此,教师应略加诱导,让学生在有效的猜想中发散创新,明确探究方向。②过程分层探索。学生的差异性决定着他们在探究学习中的层次性。如果教师强迫学生以划一的方式进行研究,那只会造成探究的形式化。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探究能力,分层次的参与知识探索。用自主分层的探索,来保证面向全体的学习。④夸夸我们班上的“小公鸡”和“小鸭子”。学生自选学习内容,选相同学习内容的学生结合在一起。以“画画说说”小组为例,学生画了一只小公鸡,说:“这是小公鸡。”“小公鸡的嘴尖尖的。”又画了一只小鸭子,说:“这是小鸭子。”“小鸭子的嘴扁扁的。”接着学生在小公鸡下面画了一条小虫,说:“小公鸡在捉虫。”又在小鸭子下面画了一条小鱼,说:“小鸭子在捉鱼。”学生说话的内容随着画意的深化而丰富起来:“这是小公鸡的头,嘴巴尖尖的,往上翘起,长大了会啼鸣。”“这是小鸭,会到河里游泳。”“鸡的羽毛碰到水就湿了。”“鸭的羽毛能浮在水上。”……显然,教学中的分组活动,有利于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这样丰富多彩、有层次的分组活动不仅符合教学的要求,而且充分发挥了群体学习的智慧,做到了目标让学生明确,过程让学生参与,情境让学生进入,问题让学生提出。这样的教学过程充满了浓郁的“探索味”。③发现多向交流。经过探究,学生或多或少地发现了新知的相关内容。这种发现,由于探索主体的差异,必定存在“丰富性”。这种丰富性,恰恰体现探索性学习的创新性。引发对这种发现的交流,无疑能使这种创新成果得以升华。④知识体验反思。任何知识的探索,都只是一个具体的过程。如何让学生借助通过这个具体的探索过程,举一反三,掌握探索方法,以支持其经常性的探索性学习呢?很重要的一条途径是让学生反思探究过程,从中获得一些理性的体验。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童话、寓言及散文中常有反复出现的情节或相同结构的段落,学习此类课文,教师要在教好“例子”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运用学习“例子”的方法进行后几段学习。以《精彩的马戏》一课为例,课文中写三场马戏表演的文字结构相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先形成对“猴子爬竿”一段作者写作顺序的概括:“什么节目──怎样表演──观众反应”。把握了这个顺序,学生就能顺利地自学“熊踩木球”、“山羊走钢丝”这些写法类似的段落。另外,当遇到具有共同的结构和思路的同类课文时还可进行篇与篇的学习迁移。
在研究性学习中,关键的问题是学生会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去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并得出结论,以及表达思想和交流成果等。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学课文,然后通过开展讨论、争论来学习课文,明辨事理等。而目前的不足是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还不强,教师的指导作用还不到位,中途又不知不觉地把学生拉进教师设计的接受学习方案中。这就是我们需要加以改造的。要切切实实地让学生去经历探究学习的过程,以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养成勤于探究,乐于探究的习惯。如五年级有篇课文《中彩那天》,主要写“父亲”在买彩票时帮好朋友库伯带了一张,而中彩的却是库伯那张。虽然两张彩票都在“父亲”手里,中彩的名单也是“父亲”的名字,所中的一辆奔驰新轿车也是“父亲”开了回来,但围绕着“轿车该归谁?”这样一个道德难题,课文作了很多相关的精彩描写。如何抓住这一教学重点开展研究性学习呢?让学生自学课文,结合课文的描写以及自己生活的体验来谈自己的认识与看法,并在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加以说明。学生通过自学辩论,最后一致认为:“父亲”最后把中彩的轿车让库伯开了去,是对的。问题引路,引发争议,学生们不仅对课文体会得深,而且整堂课都在发表见解,语言训练也加强了。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运用引发争议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将相和》中的渑池之会这一段的教学,让学生讨论“赵王为秦王鼓瑟,秦王为赵王击缶,两者谁胜谁负,还是平局?”说说自己的理解等。虽然这样的学习不能说学生已经历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但这种提出问题,自己通过思考和寻找左证的方法是探究的最基本方法,学生有了这样的意识,有了这样的学习习惯,为以后更深入的的探究打好了基础。
二、有效实施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营造氛围策略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需要一定的环境氛围,特别是人际氛围的支撑。因此,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自主探究,要求给每个孩子多鼓励,让他们从中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和成功。首先,课堂教学要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当好“生之师”、“生之友”、“生之生”,要尊重学生人格,在同一平台上与学生平等对话;其次,教师要赏识每一个学生,用信任的目光去关注,用激励的话语去赞美,引导学生去探究,组织学生去研讨,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激励者;再次,要注重学生合作精神的体现,引导学生懂得如何尊重他人、与他人融洽地协作学习,懂得如何对待探究中的困难、为他人提供急需的材料,懂得成全他人的计划等等。
(二)唤醒需要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精神中有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这种需要能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不单纯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而是认知与情感协同活动的过程,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诱人深入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给思维以强大的内驱力。
(三)在问题解决中探究
一篇篇看似浅显的语文教材,其中往往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和丰富的内涵,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从教材中发现问题,主动、大胆地围绕课文题目,课中之句等内容质疑,并且要引导学生针对质疑提出的有价值问题深入研究。有时问题的答案可能不止一个,可从不同视角,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法。
(四)在实践活动中探究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课内打好语文基础,但更重要的是在课外求得发展,千万不要在课的结尾处画上句号。应把主动学语文辐射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样才能增强语文学习的活动性、实践性。
三、展现建构轨迹关注探索性学习的重点
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要形成学生自己个性化的知识,因此,这种过程不是学科教材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简单“复印”过程,而是知识的生成和生长过程。如何有效的引发知识的生成、促进知识的生长呢?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充分经历“探索性学习”的渐进过程,实现对语文知识的意义建构。①导课发散猜想。事实上,面对新的课文,学生看到课题都会自觉地产生一些猜想。对此,教师应略加诱导,让学生在有效的猜想中发散创新,明确探究方向。②过程分层探索。学生的差异性决定着他们在探究学习中的层次性。如果教师强迫学生以划一的方式进行研究,那只会造成探究的形式化。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探究能力,分层次的参与知识探索。用自主分层的探索,来保证面向全体的学习。④夸夸我们班上的“小公鸡”和“小鸭子”。学生自选学习内容,选相同学习内容的学生结合在一起。以“画画说说”小组为例,学生画了一只小公鸡,说:“这是小公鸡。”“小公鸡的嘴尖尖的。”又画了一只小鸭子,说:“这是小鸭子。”“小鸭子的嘴扁扁的。”接着学生在小公鸡下面画了一条小虫,说:“小公鸡在捉虫。”又在小鸭子下面画了一条小鱼,说:“小鸭子在捉鱼。”学生说话的内容随着画意的深化而丰富起来:“这是小公鸡的头,嘴巴尖尖的,往上翘起,长大了会啼鸣。”“这是小鸭,会到河里游泳。”“鸡的羽毛碰到水就湿了。”“鸭的羽毛能浮在水上。”……显然,教学中的分组活动,有利于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这样丰富多彩、有层次的分组活动不仅符合教学的要求,而且充分发挥了群体学习的智慧,做到了目标让学生明确,过程让学生参与,情境让学生进入,问题让学生提出。这样的教学过程充满了浓郁的“探索味”。③发现多向交流。经过探究,学生或多或少地发现了新知的相关内容。这种发现,由于探索主体的差异,必定存在“丰富性”。这种丰富性,恰恰体现探索性学习的创新性。引发对这种发现的交流,无疑能使这种创新成果得以升华。④知识体验反思。任何知识的探索,都只是一个具体的过程。如何让学生借助通过这个具体的探索过程,举一反三,掌握探索方法,以支持其经常性的探索性学习呢?很重要的一条途径是让学生反思探究过程,从中获得一些理性的体验。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童话、寓言及散文中常有反复出现的情节或相同结构的段落,学习此类课文,教师要在教好“例子”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运用学习“例子”的方法进行后几段学习。以《精彩的马戏》一课为例,课文中写三场马戏表演的文字结构相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先形成对“猴子爬竿”一段作者写作顺序的概括:“什么节目──怎样表演──观众反应”。把握了这个顺序,学生就能顺利地自学“熊踩木球”、“山羊走钢丝”这些写法类似的段落。另外,当遇到具有共同的结构和思路的同类课文时还可进行篇与篇的学习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