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促进读写更加紧密结合 着力培养学生语用能力

【作者】 李永琳

【机构】 青海省刚察县沙柳河镇民族寄宿制完小

【摘要】为落实“修订课标”精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特别是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笔者积极参与、大胆开展“促进读写更加紧密结合着力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研究,探索总结出基本实施模式和基本操作策略,取得突出实践成效。
【关键词】读写结合;语用能力;模式策略;实践探索
【正文】
  2011年修订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修订课标”)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课程总体目标与内容”中确立了“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在“教学实施建议”中建议:“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从上述论述中,笔者体会到,“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而要真正有效培养起这种能力,“促进读写更加紧密结合”则是最为重要的途径和方法。为此,笔者近年来积极参加利川市教学研究室围绕《加强读写结合提升学生语用能力》这一课题开展的系列教研教改活动,并紧密结合本班教学实际,以本班学生为实验对象,以“修订课标”为指导,以实验教科书为依据,实践探索、总结提炼“促进读写更加紧密结合,着力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基本操作模式和基本操作策略,既促进了自身语文专业发展,又提升了语文教学质量,特别是提升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一、促进读写更加紧密结合的基本模式
  阅读教学中实现“读写更加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目标,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有很高的要求:一是要深入钻研文本,要在把握主旨、感悟人文内涵、体会思想感情的同时,还要领悟其表达上的特点、作用和效果,即既要弄明白文本写的是什么,想告诉我们什么,还要弄明白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二是在教学实施中,既要有效指导学生把握文本内容,使他们受到人文熏陶,更要引领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自悟自得等方式,领会课文遣词造句(语言)、结构(布局谋篇)、表达(技巧)上的特点、作用和效果。这就是说,新课标、新教材要求的阅读教学,既要求教师巧妙地帮助学生去“悟”道,并将“道”(人文精神)内化到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去,更要求教师启发、引领学生去了解、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文章来向我们阐发这个“道”的,文章是如何选材剪材、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超承转合的,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等。基于上述学习思考,我将“读写更加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基本教学模式设计为:“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理解内容→精读,抠词抠句(语言表达)→实践,语言运用”。在这个模式中,前两个环节侧重于引导学生得“意”(文章内容、人文价值),后两个环节则侧重于得“文”(写作特点、运用内化)。只有读写更加紧密结合的“点”选择得好,使“字”成为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就能在一节课内紧紧抓住“读”和“写”两条线,从而有效实现“读写更加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教学目标。
  【课例】下面是教学《新型玻璃》一课中,让“读写更加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片段:
  师:同学们,这五种新型玻璃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用途呢?请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注:全班同学默读课文,师巡视)
  师:请停一下,我发现,全班同学不但边读边想,还在用笔画、作记号。看来陆飞宇的“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做法已深入人心了。人人要养成这样一个好习惯。对。接着读吧。(注:学生继续读、想、画,然后老师请大家互相交流一下,看画得是否准确)
  师: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都弄明白了吗?(全班学生举手,表示明白)不过,老师不打算让你们说了,我想让你们写。写什么呢?(于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自述”两个字)“自述”是什么?就是自己介绍自己。现在我把全班分为五组,第一组写“夹丝网防盗玻璃自述”……现在你们都是新型玻璃了。(笑声)请把你们各自的特点、作用写出来,为自己做个广告。看谁会夸自己,当然喽,要实事求是,不要吹牛。(笑声)(全班学生写“自述”,师巡视。学生写了将近15分钟后,老师让学生读自己写的“自述”)
  由于教师巧妙地把“写”挤进了阅读教学之中,不仅有效检验了学生是否把课文读懂了,而且还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二、促进读写更加紧密结合的基本策略
  策略是一种教学的谋略,是一种教学的高超艺术。正如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说的:“一种教学策略方法是一把钥匙,各种教学策略方法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怎样才能做到“活”呢?我的体会是“博采众长,又走自己的路”。
  1、启发学生向课文借“题目”,教会学生给习作自主命题
  “修订课标”提出的新的习作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命题、自由表达,可有很多学生不知道怎样给自己的习作命题。怎么办?最捷径、最有效的策略是指导学生向教材借题目(学会给自己的习作取名字),因为教材中很多课文的题目很典型,可归类指导。比如,有以中心思想为题的《匆匆》《尊严》;有以写作对象为题的《黄河是怎么变化的》《桂林山水》;有以主要内容为题的《文成公主进藏》《圆明园的毁灭》等。无论哪种题目,都有独特之处,都可以揭示一种独特的文体形式,引导学生在借鉴中学会命题,是阅读教学的应有之责。
  2、启发学生向课文借“选材”,擦亮学生发现素材的眼睛
  学生的生活五彩缤纷,平时也有不少的积累,可一习作时就感到“无米下锅”,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还缺乏发现素材的眼睛。教材中很多课文的选材很有特点,引导得法对学生有启发作用。比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写的是多么常见的家庭,捕捉的又是多么新颖的写作素材;《钓鱼的启示》表明,生活中也有大道理,小事小可小视。教学中教师只要巧妙点拨:“你经历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教育方式吗?”学生就会领悟。
  3、启发学生向课文借“语言”,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
  完整的语言学习过程应该由语言的“输入”(理解.记忆)和语言的“输出”(运用.表达)两个环节构成。阅读教学中,我对课文中规范、经典、生动、丰富的语言,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感悟、摘记积累等方式进行内化,一方面又及时地给他们创设活用语言的情境,让他们在语言运用的实践中逐步提高语言驾驭能力。比如:写春天时可引导学生运用“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粉桃出墙来。”学完《全神贯注》、《鱼游到纸上》等课文后,及时引导学生写一个做事投入、专注的人,文中对罗丹如痴如醉动作神态的语句,对聋哑青年“呆呆地、静静地”看鱼时的神态,“一会儿……一会儿”画鱼时的动作,这些精彩、优美的语言,都可指导学生直接地、尽情地用在自己的习作当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