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浅谈群文阅读教学中的比较阅读
【作者】 杨 艳
【机构】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市桥桥兴中学
【正文】《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培养阅读能力曾有这样的阐述: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评价。而要做到这点,学生的大量阅读必不可少。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如果能把同类题材或者同角度的文章集中在一起进行比较,学生就能因比较时产生的异同而引发极大的兴趣,使他们爱上阅读,提升语文素养。如何在群文阅读中进行比较阅读呢?
一、精心选择,巧妙组文。
群文阅读用一种全新的思想来打造阅读课堂,它让我们一线教师在阅读课堂上有了选择的自由和责任。教师研究群文阅读,可以凭自己对语文的认识与理解,结合所学内容之间的联系,组合起一定数量的群文,实践自己心目中的理想课堂。一篇课文可以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群文组合。如学习7上第一单元《春》时,结合单元主题,我们可以将《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放在一起阅读比较,了解每个季节不同的景物特点;也可以结合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选择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绿》、《美丽的夏天》三篇写景散文进行赏析阅读;还可以根据现代文跟古诗文的区别,选择《钱塘湖春行》、《满井游记》两篇诗文组合,在阅读中感悟提升。由此看来,“群文阅读”更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它既可以“单元整组”,选择教材中的文章;也可以跳出教材的束缚,以教材为基础进行补充;也可完全出于教学者的精心选择。
文章的选择和阅读感悟是衡量群文阅读教学成功的标准。选择文章不仅要结合教材,还要结合课外读物,要针对相同的议题。因此语文老师想要顺利地实施群文教学,自己须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和文学底蕴。只有这样,才能在众多文章中选出适合学生阅读的文章,才能用几篇文章完成一堂课,才能保证对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思想引领,授之以渔。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阅读是一种层次较高的研究型阅读,它既是一个过程、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意识、一种思想。比较阅读的范围极为广阔,凡教材所涉及内容均在可比之列。从文章的立意、标题、结构,到记叙的线索、说明的方法、抒情的色彩,乃至词语运用、修辞手法、文章风格等,均可进行比较。
1、同类事件比共性。
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选文是同一类事件,我们可以将它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找出他们共同的地方。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巧妙设喻,以家事喻国事,委婉规劝是一种劝谏艺术;《出师表》中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直接提出建议,劝说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也是一种劝谏艺术。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明白:劝告别人既要注意语言技巧,又要看清劝说对象。
再如,《唐雎不辱使命》中,唐雎在维护国家立场时,面对秦王“灭韩亡魏”的恐吓断然拒绝,再以“布衣之怒”与秦王的“天子之怒”针锋相对,最后以“士之怒”的例子表明自己要效法三士,并从行动上“挺剑而起”,从而使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取得斗争的胜利;《公输》中,墨子为了止楚攻宋,先引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从“不智、不仁、不忠、不强、不知类”五个方面指出公输盘的虚伪,促使公输盘不得不“服”;再巧妙设喻,诱使楚王说出“必为有窃疾矣”,用类比推理出“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指出楚王此举伤义而不得,最后“解带为城”,模拟攻守,从实力上让楚王屈服。两篇文章异曲同工、殊途同归,都达到了劝说的预期效果。
在阅读教学进行同类比较阅读,能让学生在比较中探究,在探究中思考,在思考中鉴赏、创造,进而形成一种探究性的思维方式和习惯。这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都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2、同一作者比风格。
对于词人来说,境遇不同,写出来的东西自然也不相同。在学习9上《武陵春》这首词时,我们可将李清照的《如梦令》、《醉花阴》、《声声慢》三首词放到一起,将语言风格和词人的情感进行比较赏析。语言风格上,前期的词语言清新自然,欢快美满,偶尔有点闲愁点缀。如《如梦令》中描绘了一幅夕阳、碧水、青草、藕花、鸥鹭动静结合、相映成趣的美景;“争渡,争渡”活灵活现的写出了少女的顽皮。后期的词以悲凉凄苦为主,其中愁苦与前期相比强烈沉重了许多。
任何一位作者,其诗文可能会形成一定的风格,但这种风格可能会因情感、境遇等诸多因素而变化。进行此项设计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作者,进而深刻理解其诗作内涵。
3、同一景物比写法。
大千世界,丰富多彩。花有花的娇艳,松有松的风骨,塞北的粗犷,江南的柔情……不同作者在面对同一景物时,因其欣(下转第63页)(上接第48页)赏角度、个人情感的不同,其眼中的美景也不尽相同。即便是同一作者面对同一事物,其前后态度也可能有所变化。这既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境界,也展现了作者的写作水平。
如:在学习郦道元的《三峡》时,我将余秋雨的《三峡》拓展给学生去比较两篇文章的风格。在比较阅读之前,我先抛出一个问题:两篇文章的题目同是三峡,读起来感觉一样吗?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学生在比较后发现,郦道元的《三峡》紧扣三峡雄伟秀丽的总特征和四季景色的不同特点下笔,而余秋雨的《三峡》只是以三峡游踪为经,编织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多次凸现三峡的文化含义。
因此,对于同一处景物,同一个话题,引导学生探寻阅读材料的不同之处,找出阅读材料的个性特征。从而使学生更准确地体会阅读材料的个性魅力,从而汲众家之长,补己之短。
4、同一情感比内涵。
面对同一种情感,人们的认知水平也可能不尽相同。在比较阅读时,也可进行此种设计。
同是离别,王勃吟出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千古名句,表现了他旷达的胸怀,而柳永则抒写了“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缠绵悱恻的情感。
同是表达爱情,“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是含蓄委婉;而“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则是坚贞不渝。种种不同的爱情观折射出了丰富多变的色彩,为爱情这一美好情感披上了七彩的外衣。
任何艺术形象都是作者创作思想的体现。通过比较阅读,分析不同艺术形象的异同点,可以深刻理解作者的创作思想,提升学生思考社会、思考人生的认识水平,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操。
三、关注思维,层层推进。
比较阅读,是理解文章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它不仅适用于文学作品,也适用于其他文体。但不管哪种阅读比较,都要注意选材的可比性,选择好比较对象,确定好比较点,鼓励学生从不同体裁的作品中发现他们在内容或形式方面的相似点或不同处,做到心中有数。首先,教师的提问要围绕异同点,由易到难,把学生思维一步步引入求知的高度。第二,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程度的问题,让优等生锦上添花,中等生恰到好处,困难生雪中送炭。第三,要留给学生思考空间。中国绘画的“留白”对提问同样具有启发性,不要“连珠炮”式的提问,要注意观察学生反应,通过比较阅读引起良好的课堂效果。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有目的的比较能够开拓学生视野,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合;能教会学生学会鉴别,提高学生品味欣赏能力。如果我们能恰当地在阅读教学中使用比较阅读,就能真正体现“用教材教”“用课文学语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国才:《群文阅读带来了改变的机遇》,《树人教育》,2014年第一期。
[2]李凌云:《浅谈阅读教学中理性思维的培养》,《中学语文教学》,2016年第11期。
[3]梁杰:《阅读教学需要进行精准“滴灌”》,《中学语文教学》,2016年第9期。
一、精心选择,巧妙组文。
群文阅读用一种全新的思想来打造阅读课堂,它让我们一线教师在阅读课堂上有了选择的自由和责任。教师研究群文阅读,可以凭自己对语文的认识与理解,结合所学内容之间的联系,组合起一定数量的群文,实践自己心目中的理想课堂。一篇课文可以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群文组合。如学习7上第一单元《春》时,结合单元主题,我们可以将《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放在一起阅读比较,了解每个季节不同的景物特点;也可以结合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选择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绿》、《美丽的夏天》三篇写景散文进行赏析阅读;还可以根据现代文跟古诗文的区别,选择《钱塘湖春行》、《满井游记》两篇诗文组合,在阅读中感悟提升。由此看来,“群文阅读”更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它既可以“单元整组”,选择教材中的文章;也可以跳出教材的束缚,以教材为基础进行补充;也可完全出于教学者的精心选择。
文章的选择和阅读感悟是衡量群文阅读教学成功的标准。选择文章不仅要结合教材,还要结合课外读物,要针对相同的议题。因此语文老师想要顺利地实施群文教学,自己须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和文学底蕴。只有这样,才能在众多文章中选出适合学生阅读的文章,才能用几篇文章完成一堂课,才能保证对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思想引领,授之以渔。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阅读是一种层次较高的研究型阅读,它既是一个过程、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意识、一种思想。比较阅读的范围极为广阔,凡教材所涉及内容均在可比之列。从文章的立意、标题、结构,到记叙的线索、说明的方法、抒情的色彩,乃至词语运用、修辞手法、文章风格等,均可进行比较。
1、同类事件比共性。
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选文是同一类事件,我们可以将它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找出他们共同的地方。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巧妙设喻,以家事喻国事,委婉规劝是一种劝谏艺术;《出师表》中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直接提出建议,劝说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也是一种劝谏艺术。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明白:劝告别人既要注意语言技巧,又要看清劝说对象。
再如,《唐雎不辱使命》中,唐雎在维护国家立场时,面对秦王“灭韩亡魏”的恐吓断然拒绝,再以“布衣之怒”与秦王的“天子之怒”针锋相对,最后以“士之怒”的例子表明自己要效法三士,并从行动上“挺剑而起”,从而使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取得斗争的胜利;《公输》中,墨子为了止楚攻宋,先引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从“不智、不仁、不忠、不强、不知类”五个方面指出公输盘的虚伪,促使公输盘不得不“服”;再巧妙设喻,诱使楚王说出“必为有窃疾矣”,用类比推理出“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指出楚王此举伤义而不得,最后“解带为城”,模拟攻守,从实力上让楚王屈服。两篇文章异曲同工、殊途同归,都达到了劝说的预期效果。
在阅读教学进行同类比较阅读,能让学生在比较中探究,在探究中思考,在思考中鉴赏、创造,进而形成一种探究性的思维方式和习惯。这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都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2、同一作者比风格。
对于词人来说,境遇不同,写出来的东西自然也不相同。在学习9上《武陵春》这首词时,我们可将李清照的《如梦令》、《醉花阴》、《声声慢》三首词放到一起,将语言风格和词人的情感进行比较赏析。语言风格上,前期的词语言清新自然,欢快美满,偶尔有点闲愁点缀。如《如梦令》中描绘了一幅夕阳、碧水、青草、藕花、鸥鹭动静结合、相映成趣的美景;“争渡,争渡”活灵活现的写出了少女的顽皮。后期的词以悲凉凄苦为主,其中愁苦与前期相比强烈沉重了许多。
任何一位作者,其诗文可能会形成一定的风格,但这种风格可能会因情感、境遇等诸多因素而变化。进行此项设计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作者,进而深刻理解其诗作内涵。
3、同一景物比写法。
大千世界,丰富多彩。花有花的娇艳,松有松的风骨,塞北的粗犷,江南的柔情……不同作者在面对同一景物时,因其欣(下转第63页)(上接第48页)赏角度、个人情感的不同,其眼中的美景也不尽相同。即便是同一作者面对同一事物,其前后态度也可能有所变化。这既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境界,也展现了作者的写作水平。
如:在学习郦道元的《三峡》时,我将余秋雨的《三峡》拓展给学生去比较两篇文章的风格。在比较阅读之前,我先抛出一个问题:两篇文章的题目同是三峡,读起来感觉一样吗?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学生在比较后发现,郦道元的《三峡》紧扣三峡雄伟秀丽的总特征和四季景色的不同特点下笔,而余秋雨的《三峡》只是以三峡游踪为经,编织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多次凸现三峡的文化含义。
因此,对于同一处景物,同一个话题,引导学生探寻阅读材料的不同之处,找出阅读材料的个性特征。从而使学生更准确地体会阅读材料的个性魅力,从而汲众家之长,补己之短。
4、同一情感比内涵。
面对同一种情感,人们的认知水平也可能不尽相同。在比较阅读时,也可进行此种设计。
同是离别,王勃吟出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千古名句,表现了他旷达的胸怀,而柳永则抒写了“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缠绵悱恻的情感。
同是表达爱情,“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是含蓄委婉;而“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则是坚贞不渝。种种不同的爱情观折射出了丰富多变的色彩,为爱情这一美好情感披上了七彩的外衣。
任何艺术形象都是作者创作思想的体现。通过比较阅读,分析不同艺术形象的异同点,可以深刻理解作者的创作思想,提升学生思考社会、思考人生的认识水平,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操。
三、关注思维,层层推进。
比较阅读,是理解文章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它不仅适用于文学作品,也适用于其他文体。但不管哪种阅读比较,都要注意选材的可比性,选择好比较对象,确定好比较点,鼓励学生从不同体裁的作品中发现他们在内容或形式方面的相似点或不同处,做到心中有数。首先,教师的提问要围绕异同点,由易到难,把学生思维一步步引入求知的高度。第二,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程度的问题,让优等生锦上添花,中等生恰到好处,困难生雪中送炭。第三,要留给学生思考空间。中国绘画的“留白”对提问同样具有启发性,不要“连珠炮”式的提问,要注意观察学生反应,通过比较阅读引起良好的课堂效果。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有目的的比较能够开拓学生视野,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合;能教会学生学会鉴别,提高学生品味欣赏能力。如果我们能恰当地在阅读教学中使用比较阅读,就能真正体现“用教材教”“用课文学语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国才:《群文阅读带来了改变的机遇》,《树人教育》,2014年第一期。
[2]李凌云:《浅谈阅读教学中理性思维的培养》,《中学语文教学》,2016年第11期。
[3]梁杰:《阅读教学需要进行精准“滴灌”》,《中学语文教学》,2016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