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作者】 邓 玲

【机构】 四川省资中县公民镇三块石小学


【正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要求教师,不但要更新教育观念,而且要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反思,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以适应课改的发展形势。
  一、从激发学习兴趣入手让学生乐于探索
  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活动,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是主体性教学的前提条件。①多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彻底将过去课堂教学“全班学习”的形式改变为“自主学习、分组交流、自我总结”的“立体组合形式”。在这种组合的课堂活动中,“自主学习”是学生课堂参与的主要形式。学习时,教师要把读书的自主权还给学生,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能力、兴趣和习惯进行多次有目的的动口、动手、动脑的活动。在学生分组交流时,要引导所有的学生自由表达学习所得,相互交流、相互信任、相互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后,要把全班自我总结作为学生课堂参与的重要形式。根据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语言理解、运用的实际水平,教师要精心点拨,促其深化、巩固,这样师生情感交流广,思维碰撞力度大,学生参与机会多。②多让学生享受成功的欢乐。在教学中,我们应时时让学生享受到做学习主人的成功快乐。课堂上一句“你想了解什么?”“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来学”,“你还能提出什么不懂的问题吗?”,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做学习主人的成功和快乐,这样才能满足学生想自主学习、愿意自主学习、乐于自主学习的心理。
  二、重视和引导学生的全员和主动参与
  开展探究性教学,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获取知识、发现知识,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的、开放的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知识。探索性学习在个体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小组或集体进行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通过与同伴的共同努力。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制定方案、收集信息资料并进行处理、寻找问题的答案或结论,为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相关体验提供了基础。例如:在教学《太阳》一课时,教师就注意利用问题来调动全员学生的主动参与。课前安排学生查找相关的资料和进行预习,经过这一环节后。学生在课堂上纷纷提出了问题,如:“科学家怎么知道太阳的温度的呢?”、“课题叫《太阳》”,为什么还用那么多文字写它与人类的关系呢?围绕一个个问题,教师并不急于解答,而是抓住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前后组成四人小组进行学习谈论。在彼此的交流中,课堂学习气氛达到了高潮。接着,教师又让组内同学分别讲解“水循环”、“煤炭的形成”、“风的形成”的内容,可以说,每个学生在课题小组中都担当了一部分研究的任务,随着研究的深入,参与程度的提高,他们对太阳产生的兴趣更浓厚了,在组内。一些知识面较广的同学纷纷抢着把自己知道的有关太阳的知识告诉大家,例如:太阳风是怎样形成、什么是太阳黑子等等。这样一来,有些落后的同学。不但没走神,反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小组合作开展研究性学习,满足了每个学生“影响力”和“归属”方面的情感要求。不仅使学生“学会”、“会学”。而且使学生“乐学”、“好学”。
  三、拓展学习空间充分让学生全面探究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也就是说教材仅是我们教学生的“材料”,而不是我们教学的全部“内容”。因此我们在学习教材、使用教材的同时,必须还要拓展教材、开放教材。《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散文作品,作者以独特的笔触及丰富的想象力捕捉了时光逝去的痕迹。这部作品原被初中教材录用,现收入人教版小语十二册教材中。由于是初步接触散文这一文学体裁,学生对朱自清及当时写作背景不了解,单凭教材学生是很难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我首先从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入手,启发学生发现课文中值得探究的信息点,进而通过各种渠道去查找、收集与课文探究点相联系的信息。
  在预习感知、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学生带着个人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带着对查阅信息的理解进入了课堂,这些增强了学生课上参与阅读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师生以大量的信息作为课堂教学的背景,以“信息化”、“生活化”的教学环境作为前提,课堂上教师将不再是权威,教材也不再是学习的全部。使教学真正成为一种师教与生学相互沟通的关系,从而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匆匆》一文中作者抓住自已已逝的日子来感叹时光匆匆,在引导学生体会重点句“八千多日子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之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已逝去的四千多日子谈体会,这时的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参与意识,他们联系“玩耍”、“睡觉”、“看电视”﹑“聊天”时的生活情境感叹“日子一去不复返”,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总之,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带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结合三个维度设计的导向,重视课堂的学习形式和学习氛围的形成,及时让学生得到综合能力及素质锻炼,促使学生的知识素养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