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新课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之问题和对策
【作者】 张燕平
【机构】 山东省梁山县小路口镇中心小学
【正文】 成功的阅读教学不仅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他们的语言能力,还能怡情养性,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笔者从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多年,下面就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对策谈谈自己的看法,以供同行商榷。
一、存在问题
1、教育观念落后,教学目的片面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校学生的主要智力,不应单单投放在获取死的知识上,而主要是为了成为有智慧的人。真正的学校应是积极思维的王国。”而当下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仍然是传统教学占主流,素质教育、创新教育难以开展,有些学生甚至产生了厌学语文的情绪。阅读教学教学目的局限于知识的归纳与传授,忽视学生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忽视学生阅读过程与方法的指导,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2、语文阅读上课时间不充足
?? 阅者,广也;读者,解也。由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大多数的时间在上课本知识。在老师看来,课本知识是最基本的,俗话说“万变不离其中”。但我认为,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其容量及其庞大,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荟萃了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精髓,课文当中所选的知识只是九牛一毛,这就说明要学好语文,一方面要把书本知识学扎实,另一方面要加大现代文与文言文的阅读量。我觉得,要扩充学生的阅读量,必须保证时间上的充足,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加大在课堂上自己讲解的阅读量,对学生进行点拨和讲解如何让学生读懂阅读,这就需要老师的阅读量达到一定程度。让学生从点来带面,加强对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就需要学生贵在坚持,在时间上保证阅读。
3、以写作为归宿式
这种课堂或离开思维内核,排除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孤立地品味语言,以求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或进行浅表的读写结合,仓促地以读带写,“立竿见影”地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也这样写一篇。
?4、阅读教案过于艺术化
一部分初中语文教师过分迷信教学设计和教案撰写规范,教案的撰写和设计可谓是天衣无缝,完美无瑕.甚至是连学生的表情、想法都给一一设计好了,美中不足的是这些几乎全是教师的假想甚至是异想天开。教学上,整个课堂犹如教案复印机,忽视甚至是否定了真实课堂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在这样的情形下学生根本无暇参与文本的阅读,被教师设计的一连串问题和经验捆绕,可谓戴着镣铐跳舞走人所谓的新课堂。实际上,教师仍在因循老套,用教材、教参预设一统课堂,一统学生思维。究其因。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把握不到位而忘记阅读教学的根本,或太过理想化而忘记真实。如此过分预设而忽视生成,既不利于阅读教学,更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与新课改要求也是格格不入的,反映出教案设计过于艺术化的问题。
二、改进措施:
1、以学生原有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为教学切入点,促进新知识的建构
阅读教学作为文本解读活动,它是一场多向度的对话,即通过读者对语言文字的确认,以及对单词意义和音像视图的解码,然后进行意义重构和综合,使读者与文本之间相互作用。这一互动过程激活了读者的社会知识、先前经验、期望以及直觉,使其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和对话,并理解文本,从而获得精神参与的愉悦。然而,在我们的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似乎很少产生这种愉悦。这是因为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把阅读教学局限在课堂、课文和各类语文知识点上。其实,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当作重要的课程资源,尽可能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兴趣,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新知识的建构。
例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之前,我先让学生回忆自己的一次(或几次)冒险经历,回想在自己的冒险活动中父母的反应及态度。然后水到渠成地追问学生:“如果类似这样的事情发生在美国的家庭,情况又会怎样呢?”
2、以小组讨论代阅读,华而不实
小组讨论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合作性学习的重要形式。运用恰当,将有助于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这样的情景:教师抛出一个或几个问题,一声令下,几个学生立刻围成一团,“叽叽喳喳”的讨论声响成一片,煞是热闹。几分钟后,教师又是一声令下,讨论声戛然而止。而真正展示讨论结果的也往往只是少数几个优等生,大部分同学则作“看客”或“听客”。这不能不令人怀疑其耗去的时间是否值得,讨论的效果到底怎样。
我们质疑这种华而不实的小组讨论,而真正有价值的小组讨论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差异,合理搭配,明确分工,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切不可学生思路刚刚打开,情绪刚刚活跃,就草草收场。布置的讨论题要紧扣课堂教学目标,讲究讨论的价值,反对难易失度、大小失当的满堂飞式的讨论。讨论并不在多,而在于精巧深。同时,对准确的、有创见的发言要及时表扬激励,对有明显偏差的观点应及时点拨纠正,既要避免不必要的争论,也要防止无原则的肯定。
3、处理好教学步骤简化和中心环节强化的关系问题
要处理好这一对关系,教师要吃透教材,抓准重点难点,选准切入点,比如《风筝》的教学,可以从分析课文开头的“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切入,也可以从分析课文结尾的“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与冷气”切入,还可以围绕课文中间的“我”破坏弟弟的风筝切入。这种设计灵活性强,全凭教师和学生对课文的独特理解,摆脱了千篇一律、不分轻重的机械而又繁琐的教学模式,解开了束缚教师手脚的框框,也解放了学生的思想,真正体现了教材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无非是个例子”的作用。
可见,托尔斯泰说过:“教育的惟一规范就是自由。”追求规范,追求统一,是读书活动“运动化”的思想表现。我们相信,只要广大语文教师彻底转变阅读教学观念,努力改变教学方法,设法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摒弃时髦,追求朴实,崇尚实效,确立“以人为本”、“以发展为宗旨”的思想,恢复读书的“自由”天性,给学生以读书的自主权,让学生在书的海洋里畅游,在知识的蓝天自由翱翔,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一定能得到提高。
一、存在问题
1、教育观念落后,教学目的片面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校学生的主要智力,不应单单投放在获取死的知识上,而主要是为了成为有智慧的人。真正的学校应是积极思维的王国。”而当下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仍然是传统教学占主流,素质教育、创新教育难以开展,有些学生甚至产生了厌学语文的情绪。阅读教学教学目的局限于知识的归纳与传授,忽视学生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忽视学生阅读过程与方法的指导,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2、语文阅读上课时间不充足
?? 阅者,广也;读者,解也。由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大多数的时间在上课本知识。在老师看来,课本知识是最基本的,俗话说“万变不离其中”。但我认为,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其容量及其庞大,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荟萃了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精髓,课文当中所选的知识只是九牛一毛,这就说明要学好语文,一方面要把书本知识学扎实,另一方面要加大现代文与文言文的阅读量。我觉得,要扩充学生的阅读量,必须保证时间上的充足,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加大在课堂上自己讲解的阅读量,对学生进行点拨和讲解如何让学生读懂阅读,这就需要老师的阅读量达到一定程度。让学生从点来带面,加强对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就需要学生贵在坚持,在时间上保证阅读。
3、以写作为归宿式
这种课堂或离开思维内核,排除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孤立地品味语言,以求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或进行浅表的读写结合,仓促地以读带写,“立竿见影”地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也这样写一篇。
?4、阅读教案过于艺术化
一部分初中语文教师过分迷信教学设计和教案撰写规范,教案的撰写和设计可谓是天衣无缝,完美无瑕.甚至是连学生的表情、想法都给一一设计好了,美中不足的是这些几乎全是教师的假想甚至是异想天开。教学上,整个课堂犹如教案复印机,忽视甚至是否定了真实课堂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在这样的情形下学生根本无暇参与文本的阅读,被教师设计的一连串问题和经验捆绕,可谓戴着镣铐跳舞走人所谓的新课堂。实际上,教师仍在因循老套,用教材、教参预设一统课堂,一统学生思维。究其因。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把握不到位而忘记阅读教学的根本,或太过理想化而忘记真实。如此过分预设而忽视生成,既不利于阅读教学,更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与新课改要求也是格格不入的,反映出教案设计过于艺术化的问题。
二、改进措施:
1、以学生原有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为教学切入点,促进新知识的建构
阅读教学作为文本解读活动,它是一场多向度的对话,即通过读者对语言文字的确认,以及对单词意义和音像视图的解码,然后进行意义重构和综合,使读者与文本之间相互作用。这一互动过程激活了读者的社会知识、先前经验、期望以及直觉,使其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和对话,并理解文本,从而获得精神参与的愉悦。然而,在我们的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似乎很少产生这种愉悦。这是因为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把阅读教学局限在课堂、课文和各类语文知识点上。其实,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当作重要的课程资源,尽可能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兴趣,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新知识的建构。
例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之前,我先让学生回忆自己的一次(或几次)冒险经历,回想在自己的冒险活动中父母的反应及态度。然后水到渠成地追问学生:“如果类似这样的事情发生在美国的家庭,情况又会怎样呢?”
2、以小组讨论代阅读,华而不实
小组讨论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合作性学习的重要形式。运用恰当,将有助于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这样的情景:教师抛出一个或几个问题,一声令下,几个学生立刻围成一团,“叽叽喳喳”的讨论声响成一片,煞是热闹。几分钟后,教师又是一声令下,讨论声戛然而止。而真正展示讨论结果的也往往只是少数几个优等生,大部分同学则作“看客”或“听客”。这不能不令人怀疑其耗去的时间是否值得,讨论的效果到底怎样。
我们质疑这种华而不实的小组讨论,而真正有价值的小组讨论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差异,合理搭配,明确分工,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切不可学生思路刚刚打开,情绪刚刚活跃,就草草收场。布置的讨论题要紧扣课堂教学目标,讲究讨论的价值,反对难易失度、大小失当的满堂飞式的讨论。讨论并不在多,而在于精巧深。同时,对准确的、有创见的发言要及时表扬激励,对有明显偏差的观点应及时点拨纠正,既要避免不必要的争论,也要防止无原则的肯定。
3、处理好教学步骤简化和中心环节强化的关系问题
要处理好这一对关系,教师要吃透教材,抓准重点难点,选准切入点,比如《风筝》的教学,可以从分析课文开头的“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切入,也可以从分析课文结尾的“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与冷气”切入,还可以围绕课文中间的“我”破坏弟弟的风筝切入。这种设计灵活性强,全凭教师和学生对课文的独特理解,摆脱了千篇一律、不分轻重的机械而又繁琐的教学模式,解开了束缚教师手脚的框框,也解放了学生的思想,真正体现了教材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无非是个例子”的作用。
可见,托尔斯泰说过:“教育的惟一规范就是自由。”追求规范,追求统一,是读书活动“运动化”的思想表现。我们相信,只要广大语文教师彻底转变阅读教学观念,努力改变教学方法,设法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摒弃时髦,追求朴实,崇尚实效,确立“以人为本”、“以发展为宗旨”的思想,恢复读书的“自由”天性,给学生以读书的自主权,让学生在书的海洋里畅游,在知识的蓝天自由翱翔,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一定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