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高中历史课堂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作者】 乔小军

【机构】 甘肃省灵台县第一中学


【正文】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教师的角色要转变,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想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关键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使学生的整个内心世界全面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也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教师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改变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开始一种全新的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
  一、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参与意识
  兴趣是获得成功的心理基础,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的动力,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作为教师,应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兴趣的场所,让学生发挥他的创造力、想象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猜谜语、看一段视频、听一首歌曲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在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6课《抗日战争》课堂教学中,我利用猜谜语的方式,帮助学生归纳整理抗战胜利的原因:屈原、苏武、蒋干、毛遂、共工。这样避免了重要知识点枯燥无味的死记硬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乐学易记,过目不忘。课堂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的过程。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方向。在课堂上应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空间。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空洞抽象的讲解,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一次成功地实践活动将使人终生难忘。在必修一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的课堂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两大组,从中国和美国两个角度,分析中美关系改善是两国共同要求。分组讨论过程中归纳整理相关史实,相互补充,共同提高。对中美关系改善原因的探究,教师加以引导,学生不难领悟:国家利益至上外交的原则。通过这些点滴的成功的教学实践,学生有了学习历史的兴趣,能够积极主动探究学习,课堂敢说、想说而且说的准确精炼。我更加坚信自己的教学方式探索是正确的,放弃了传统的“一言堂”,把课堂留给了学生,让学生从中找到乐趣,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把课堂变成了学生生活的大舞台。  
  二、组织学生课堂讨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首先应养成预习的习惯,预习并不是新鲜事物,但它是课堂上主动学习的前奏曲,预习要写出预习提要,通过感知教材,初步认识学习内容,才能延伸到深化理解的层面。其次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投入,善于参与到教学中来。再次要学会与他人交流,质疑问难,互问互议,各抒己见,教学相长,相得益彰。长期以来,怎样组织和开展课堂讨论一直是历史教学的难点,不少老师布置的课堂讨论场面冷淡,争论不起来,导致讨论失败或者收效甚微。我从电视台播放的大学生辩论对抗赛节目引起轰动效应中受到启发,于是,在必修一第21课《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教学中,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讨论之中,请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历史和现实材料,分析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课堂上辩论双方唇枪舌剑,字斟句酌,气氛热烈。通过辩论学生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论知识的理解,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提高。课堂辩论的形式不仅受到学生的欢迎,而且促进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每次讨论前,我都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每一大组又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都选出组长。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搜集资料,用文字的形式把自己的论点、论据整理出来。然后进行分组讨论,互相补充完善本方观点。正方和反方各推举4名代表,在班上进行辩论。其程序是:各自陈述意见→自由争论→归纳总结。最后由老师进行裁判并具体分析双方的辩论得失。让学生从逆向思维或发散性思维的形式,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探究历史的真谛。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相信学生能力,提供学生展示的舞台  
  教师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上,教师要从“站在讲台上”变为“走到学生中”。从此不再是主要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要减少课堂的讲授时间,降低“教”的“富营养”,增强学生的“饥饿感”;学生会做、能做的,教师决不插手,努力做到“书”让学生自己读,“问”让学生自己提,“果”让学生自己摘,“情”让学生自己抒,“话”让学生自己说,引导学生“暴露思维”,“实话实说”,在“误”中“悟”,“探”中“叹”,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逐渐步入“教”与“学”的互促互动。
  新课程的标准要求教师从传统的关注知识,转变成关注学生,让学生亲自去做、去体验、参与、经历,才能把课本中的知识转化为活生生的,转化为自己的。在课堂上,我认为一方面教师必须放弃顾虑,相信自己学生及其能力,放开手脚,让学生大胆尝试、创新。另一方面也必须激发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实践证明,光有兴趣是不够的,有些学生兴趣很大,但缺乏自我表现欲,不愿意甚至懒得在课堂上主动参与。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学生通过激烈讨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浓厚,锻炼了学生雄辩的口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指挥者、合作者,学生充当了教师的角色,并且发挥地淋漓尽致,所有参与的学生尽情地享受着成功的喜悦。  
  总之,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把握好这四十分钟可以直接提高教学成绩,作为教师就要把握这有限的时间,让学生真正的走进课堂,参与课堂,在课堂上自由的,自信的展示自己,哪怕错了也是一次经验的积累,也是一次记忆深刻的掌握正确知识的过程。民主、和谐、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奠基石,允许学生个体体验,教师不要把大人的思想强加给学生,让生生,师生互动的场面得到最大限度的拓宽,让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在课堂上涌动,让课堂教学回归自然,让课堂教学生动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