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揣摩文本,以演促学
【作者】 陈维佳
【机构】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江南外国语学校
【摘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有的学生朗读起课文来声情并茂,语调抑扬顿挫,能读出作者的情感,而有的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却面无表情,语调平平,不能读出作者的情感。出现以上情况,是由于不同学生对于理解文本的能力不同,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教会学生一种有助于解读文本方法——表演法,通过揣摩文本、仔细品味后表演出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的同时,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及把握人物情感。【关键词】揣摩;文本;表演;促学
【正文】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总会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往往课文读下来,有的学生对于自己读得好不好的评价标准却只停留在读得是否大声整齐,而忽略了“有感情”。仔细观察学生的读书表现,同一篇课文,有的学生读起来声情并茂,语调抑扬顿挫,而有的学生却面无表情,语调平平,显然,前者更能把作者的情感通过神态和语调表现出来,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把握人物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第四学段学生口语交际方面的目标和内容要求有:“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注意表情和语气,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口语交际部分的修订主要有两点,其中一点就是从“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发展到“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要求逐步提高。可见,新课标对口语交际的要求不仅仅是通过“听”来了解主要内容,还要根据人的各种表现理解意思,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培养学生能通过合适的神态和动作等去表达自己的意思,同时,对于课文内出现的人物,能通过自己的表演更好地表达他们的意图。
一、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以演激发学习的兴趣。
近期,“我是歌手”节目深受学生的喜爱。这个节目之所以这么有人气,我想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每个歌手能使观众仿佛沉浸在音乐的情感世界中。他们不仅歌声动听,还善用表情、动作来表达他们的情感,感染着每个观众。确实如此,人的情感表达又何止语言呢?还有神态、动作等。我们的学生通常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来感知文章内容,有的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自带表情,表情和语气随着文章内容而变化,能把文中的人物读活。
如果把书本文字活化成精彩的表演,学生学起来会不会更带劲呢?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热情度高,乐于表现自己,可利用他们的天性,在语文教学中引入一些表演,有助于学生感悟课文内容。参照学生对“我是歌手”节目的喜好,我在语文教学上尝试表演法,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通过揣摩文本,仔细品味后表演出来,能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的同时,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及把握人物情感。
二、揣摩文本,演而悟
表演,就是把情节或技艺表现出来。课堂表演,则是把课文内容通过表演形式再现出来,让学生在课堂上扮演某一角色,模拟某一情境,甚至只演一个动作,以此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在表演中得到更加充分的体验。
例1:
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
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走一步,再走一步》
老师:这里出现了两次“啜泣”,啜泣是什么意思?
学生:“啜泣”就是抽抽搭搭地哭。
(学生一边说着,一边做出啜泣的样子,但很随意,不到位。)
老师:其实这两处的“啜泣”是不同的。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通过联系上下文来揣摩两个“啜泣”的不同。
学生:我找到“我落在后面,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当时是非常害怕的。
老师:那你平时有过这种感觉吗?
学生:有,如果我紧张或非常害怕的时候,心就会咚咚直跳, 连我自己都听得清清楚楚。
老师:那么这个时候的“啜泣”应该是怎么样的呢?能给大家演示一下吗?
学生:由于害怕导致心跳加快,我的呼吸也会加快。再加上抽抽搭搭地哭,就会这样。(学生演示在紧张状态下的“啜泣”,一边抽抽搭搭地哭,一边呼吸加快,看得出既紧张又害怕。)
学生补充:我觉得还能加上手势,用双手捂着脸,更能表现出他的不敢面对。
老师:那么第二个“啜泣”呢?仔细看课文,他在什么情况下“啜泣”?
学生:“我”已经爬下来了,并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
老师:他此刻的心情怎么样呢?
学生:不同于前面的呼吸加快,而是有松一口气的感觉,先啜泣,而后产生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老师:请你演示一下。
(学生轻轻地松了口气,然后轻轻地哭泣了一会,这次他的肩膀没有抖动得那么快,说明他较之前放松了,呼吸也缓和了,并露出了笑容。)
学生纠正:“啜泣”与“露出笑容”之间应该有个过渡,有种破涕为笑的感觉才对。
(只见他啜泣完毕后,慢慢地抹了一下眼睛,缓缓地挤出一点笑容,而后睁大眼睛,露出灿烂的笑容,显现出巨大的成就感。)
学生的表演直观而细腻,加深他们对作者在克服困难前后心情转变的理解。
例2: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老王》)
老师:请同学们朗读这个片段,仔细感受老王当时的身体状况。
学生:老王生病了,身体状况非常差。
学生:“直僵僵”表明老王的身体是直而僵的,给人硬邦邦的感觉,“镶嵌”说明他好像没有生命力了一样,给人非常死板的感觉。
老师:这位同学抓住了两个关键词“直僵僵”和“镶嵌”,这两个词表现了老王当时怎么样的状态呢?
学生:老王已经病入膏肓了,
老师:同学们可以参考一下课文的插图。
学生:这个插图不够准确,老王送东西来的时候,是“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插图中的老王是弯着腰的,膝盖也是弯的,没有表达出文中“直僵僵”的感觉。
老师:你能给大家演示一下吗?
(学生思考过后,尽力做出直僵僵的样子,偶尔还咳嗽几下,脚在挪动时膝盖显得非常僵硬,直直地轻轻地抬起来,然后又重重地踏下去,说明抬起脚时很吃力,踏下时由于无力会显得特别沉重。)
这节课中,学生通过仔细阅读文本,揣摩老王当时的身体状况,从而对插图提出质疑,是值得鼓励的。
从以上两个课堂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从了解课文,到走进文本,再到揣摩文本而表演,更进一步理解了文本。
那么,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会不会使课堂流于形式,而影响学生深入文本呢?首先,老师一定要明确表演的目的,立足文本,不要为了表演而表演,使表演流于形式。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表演是有前提的:第一,表演不是随意的,必须在学生充分理解文章的前提下,把握人物形象,用心琢磨他们的神态、动作、心理等,合理想象,把人活化。如《老王》中“直僵僵”、“镶嵌”等词,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在悟中演,以演促学。第二,并不是所有课文内容都适合让学生表演,老师在表演前应进行慎重的筛选。例如对于难以理解的词语或情节,可以让学生加以揣摩或表演,如对于《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在不同情况下两处“啜泣”,有的学生难以区分,这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揣摩领悟文中的人物的心理,填补人物动作空白,,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词语,突破重难点。
三、以演促学,提高学生阅读乐趣
综上所述,“以演促学”教学法的基本操作步骤是:
首先,老师筛选适合学生演示的片段。初中阶段的学生,可把演示重点放在通过神态、动作等表现人物形象上。
然后,让学生熟读课文。强调一点,表演法是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服务的,学生应在仔细阅读文本的前提下揣摩如何表演人物形象。
接着,请学生表演。表演前,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和准备。老师在平时是应给予基本指导的,让学生领会如何表达人物最基本的情感“喜、怒、哀、乐”,如表现“喜”的时候,“大喜、窃喜、惊喜”等的表情是不一样的,该如何通过眼神、嘴巴等体现情感。在老师的基本指导下,学生的表演才能自然而熟练,并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大胆创新。
最后,对于学生的表演,我们要给予适当的评价,才能使他们不断进步。学生表演完毕后,要引导他们重新回到课文中去,通过与文本的对照,揣摩表演是否到位。台下的学生则是观众,点评者,更是学习者。学生众多,见解独到,往往能对伙伴的表演进行纠正或补充,甚至比老师的点评更精彩。
另外,学习能力较高且对“表演”感兴趣的同学,也可在课后指导他们把课文改编成剧本,分角色表演。剧本是是戏剧艺术创作的文本基础,学生只有在非常熟悉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的前提下,才能写出好的剧本。
学生乐学,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为学生提供一个舞台,鼓励他们进行适当的表演,使课堂变得更有滋有味。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发挥想象,更大胆地表现自己,从而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加强口语交际能力,也增强了自信心。语文课堂表演是一种教学方式,而不是最终目的,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在演中悟”,达到“以演促学”的效果,并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总会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往往课文读下来,有的学生对于自己读得好不好的评价标准却只停留在读得是否大声整齐,而忽略了“有感情”。仔细观察学生的读书表现,同一篇课文,有的学生读起来声情并茂,语调抑扬顿挫,而有的学生却面无表情,语调平平,显然,前者更能把作者的情感通过神态和语调表现出来,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把握人物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第四学段学生口语交际方面的目标和内容要求有:“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注意表情和语气,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口语交际部分的修订主要有两点,其中一点就是从“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发展到“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要求逐步提高。可见,新课标对口语交际的要求不仅仅是通过“听”来了解主要内容,还要根据人的各种表现理解意思,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培养学生能通过合适的神态和动作等去表达自己的意思,同时,对于课文内出现的人物,能通过自己的表演更好地表达他们的意图。
一、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以演激发学习的兴趣。
近期,“我是歌手”节目深受学生的喜爱。这个节目之所以这么有人气,我想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每个歌手能使观众仿佛沉浸在音乐的情感世界中。他们不仅歌声动听,还善用表情、动作来表达他们的情感,感染着每个观众。确实如此,人的情感表达又何止语言呢?还有神态、动作等。我们的学生通常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来感知文章内容,有的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自带表情,表情和语气随着文章内容而变化,能把文中的人物读活。
如果把书本文字活化成精彩的表演,学生学起来会不会更带劲呢?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热情度高,乐于表现自己,可利用他们的天性,在语文教学中引入一些表演,有助于学生感悟课文内容。参照学生对“我是歌手”节目的喜好,我在语文教学上尝试表演法,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通过揣摩文本,仔细品味后表演出来,能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的同时,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及把握人物情感。
二、揣摩文本,演而悟
表演,就是把情节或技艺表现出来。课堂表演,则是把课文内容通过表演形式再现出来,让学生在课堂上扮演某一角色,模拟某一情境,甚至只演一个动作,以此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在表演中得到更加充分的体验。
例1:
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
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走一步,再走一步》
老师:这里出现了两次“啜泣”,啜泣是什么意思?
学生:“啜泣”就是抽抽搭搭地哭。
(学生一边说着,一边做出啜泣的样子,但很随意,不到位。)
老师:其实这两处的“啜泣”是不同的。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通过联系上下文来揣摩两个“啜泣”的不同。
学生:我找到“我落在后面,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当时是非常害怕的。
老师:那你平时有过这种感觉吗?
学生:有,如果我紧张或非常害怕的时候,心就会咚咚直跳, 连我自己都听得清清楚楚。
老师:那么这个时候的“啜泣”应该是怎么样的呢?能给大家演示一下吗?
学生:由于害怕导致心跳加快,我的呼吸也会加快。再加上抽抽搭搭地哭,就会这样。(学生演示在紧张状态下的“啜泣”,一边抽抽搭搭地哭,一边呼吸加快,看得出既紧张又害怕。)
学生补充:我觉得还能加上手势,用双手捂着脸,更能表现出他的不敢面对。
老师:那么第二个“啜泣”呢?仔细看课文,他在什么情况下“啜泣”?
学生:“我”已经爬下来了,并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
老师:他此刻的心情怎么样呢?
学生:不同于前面的呼吸加快,而是有松一口气的感觉,先啜泣,而后产生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老师:请你演示一下。
(学生轻轻地松了口气,然后轻轻地哭泣了一会,这次他的肩膀没有抖动得那么快,说明他较之前放松了,呼吸也缓和了,并露出了笑容。)
学生纠正:“啜泣”与“露出笑容”之间应该有个过渡,有种破涕为笑的感觉才对。
(只见他啜泣完毕后,慢慢地抹了一下眼睛,缓缓地挤出一点笑容,而后睁大眼睛,露出灿烂的笑容,显现出巨大的成就感。)
学生的表演直观而细腻,加深他们对作者在克服困难前后心情转变的理解。
例2: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老王》)
老师:请同学们朗读这个片段,仔细感受老王当时的身体状况。
学生:老王生病了,身体状况非常差。
学生:“直僵僵”表明老王的身体是直而僵的,给人硬邦邦的感觉,“镶嵌”说明他好像没有生命力了一样,给人非常死板的感觉。
老师:这位同学抓住了两个关键词“直僵僵”和“镶嵌”,这两个词表现了老王当时怎么样的状态呢?
学生:老王已经病入膏肓了,
老师:同学们可以参考一下课文的插图。
学生:这个插图不够准确,老王送东西来的时候,是“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插图中的老王是弯着腰的,膝盖也是弯的,没有表达出文中“直僵僵”的感觉。
老师:你能给大家演示一下吗?
(学生思考过后,尽力做出直僵僵的样子,偶尔还咳嗽几下,脚在挪动时膝盖显得非常僵硬,直直地轻轻地抬起来,然后又重重地踏下去,说明抬起脚时很吃力,踏下时由于无力会显得特别沉重。)
这节课中,学生通过仔细阅读文本,揣摩老王当时的身体状况,从而对插图提出质疑,是值得鼓励的。
从以上两个课堂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从了解课文,到走进文本,再到揣摩文本而表演,更进一步理解了文本。
那么,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会不会使课堂流于形式,而影响学生深入文本呢?首先,老师一定要明确表演的目的,立足文本,不要为了表演而表演,使表演流于形式。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表演是有前提的:第一,表演不是随意的,必须在学生充分理解文章的前提下,把握人物形象,用心琢磨他们的神态、动作、心理等,合理想象,把人活化。如《老王》中“直僵僵”、“镶嵌”等词,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在悟中演,以演促学。第二,并不是所有课文内容都适合让学生表演,老师在表演前应进行慎重的筛选。例如对于难以理解的词语或情节,可以让学生加以揣摩或表演,如对于《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在不同情况下两处“啜泣”,有的学生难以区分,这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揣摩领悟文中的人物的心理,填补人物动作空白,,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词语,突破重难点。
三、以演促学,提高学生阅读乐趣
综上所述,“以演促学”教学法的基本操作步骤是:
首先,老师筛选适合学生演示的片段。初中阶段的学生,可把演示重点放在通过神态、动作等表现人物形象上。
然后,让学生熟读课文。强调一点,表演法是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服务的,学生应在仔细阅读文本的前提下揣摩如何表演人物形象。
接着,请学生表演。表演前,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和准备。老师在平时是应给予基本指导的,让学生领会如何表达人物最基本的情感“喜、怒、哀、乐”,如表现“喜”的时候,“大喜、窃喜、惊喜”等的表情是不一样的,该如何通过眼神、嘴巴等体现情感。在老师的基本指导下,学生的表演才能自然而熟练,并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大胆创新。
最后,对于学生的表演,我们要给予适当的评价,才能使他们不断进步。学生表演完毕后,要引导他们重新回到课文中去,通过与文本的对照,揣摩表演是否到位。台下的学生则是观众,点评者,更是学习者。学生众多,见解独到,往往能对伙伴的表演进行纠正或补充,甚至比老师的点评更精彩。
另外,学习能力较高且对“表演”感兴趣的同学,也可在课后指导他们把课文改编成剧本,分角色表演。剧本是是戏剧艺术创作的文本基础,学生只有在非常熟悉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的前提下,才能写出好的剧本。
学生乐学,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为学生提供一个舞台,鼓励他们进行适当的表演,使课堂变得更有滋有味。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发挥想象,更大胆地表现自己,从而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加强口语交际能力,也增强了自信心。语文课堂表演是一种教学方式,而不是最终目的,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在演中悟”,达到“以演促学”的效果,并提高学生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