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走进生活,巧妙识字
【作者】 张 俐
【机构】 云南玉溪市元江县青龙厂中心小学
【摘要】学生生活在多姿多彩的世界中,生活是学生识字的广阔天地,我个人采取的方法:一、校园中学字,二、家庭中学字,三、社会中学字,四、阅读中学字,以上四点是学字的好环境,激发学生学字的兴趣,积极探索简便、省时、省力、高效的识字方案,培养学生主动识字,自主识字的能力,提高学字的成效。【关键词】生活;校园;家庭;社会;阅读;学字
【正文】
陶行知认为“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的生活教育观,认为学习的外延应该等于生活的外延,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就明确了要把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识字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然而识字过程又是一件十分枯燥的工作。几年的工作经验,让我得出的结论:生活是学生学字的广阔天地。学校、家庭、社会都是学生学字的好环境。学生生活在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中,汉字随处可见。如:学生每天路过的招牌仿佛在冲他们招手,行走靠右走,穿过斑马线要看灯,红灯停,绿灯行,黄灯等一等,看电视时,听到标准的发音,眼看屏幕上跳出的字,这些都可成为儿童学字的最好材料,让他们收集起来,就成了他们自己喜爱的“课外识字材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收集、整理,还是一个学习实践的过程。教师应帮助学生拓宽识字渠道,让生活成为学生学字的大背景。
一、校园中学字
学校是学生生活中最为贴近的场所之一。他们在这里呆的时间长,而且校园的文化气息浓厚,学生容易受到熏陶感染。从学校大门就可以认识到自己所读的学校名字,并认识到学校左边有什么商店?右边有什么建筑?如:澧江一小左边是家世界超市,右边是元江大酒店,看到老师问声“老师好!”看到同学问声“好!”通过自己的教室可知邻班是哪几个班,并认识哪几班在第几楼,通过自己老师的办公室可认识各办公室的名称,认识球场、食堂、厕所、教学楼等各处所,学生在各楼道上认识了各班级、办公室、多媒体教室等,在校园里认识名人名言、宣传标语、墙报及教室的特色装饰。在校园中还认识标牌如:“芳草青青,何忍践踏”等多处接触到许多汉字。在课程表上认识了我们所学的学科名称,学生在帮老师发作业本的过程中认识了班上同学姓最多的是“方”和“李”及班上同学的名字。
二、家庭中学字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学字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在进行识字教学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主动求索,把新信息和已知信息结合起来,纳入已有的认知体系并寻找某些联系,从而产生新的组合,学生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随时随地学字,也是课外延伸为学字的好办法。如:在家中孩子通过看电视认识了中央少儿频道、云南少儿频道、中央一台、河北卫视……我问:“今天你看了什么电视节目?”学生回答说:“我看了少儿频道中的《一休》我会唱片头片尾曲,从中来学字、唱歌。我最喜欢看的是《小牛向前冲》、《大耳朵图图》、《宝莲灯》……我从《大耳朵图图》中明白了很多知识,很多道理。我是妈妈的小帮手,我会做饭、做菜,我在做饭、菜时学到了很多字。如:早点有时吃米线、米干、鸡蛋面条、通海的扬广面条,有时我吃康师傅方便面。在吃早点时我经常放“蜜蜂味精”或“菊花味精”、老干妈、老干爹,在汤中有时放鸡肉(牛肉、猪肉)、西红柿、酸菜,再加上‘加碘食盐’才有味道。我生病时妈妈会给我吃好娃娃药,我家里有感康、双黄连、肺力咳、板蓝根、穿心莲……有时妈妈爸爸会买脑白精给爷爷、奶奶喝。夏季妈妈经常给我买一些营养快线、娃哈哈……放在冰箱里给我喝。要睡觉之前我会叫妈妈给我讲:《一千零一夜》、成语故事、童话故事等,可我最喜欢听寓言故事,因听了寓言故事我会明白一个深刻的道理。我家住在哪条街,哪个社区,第几栋,第几单元,几楼几号。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为语文服务。
三、社会中识字
“半母方塘一鉴开,天光去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学习的源头在哪里?源头就是生活。有道是: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不少语文教育专家呼吁进行“大语文教育”等,都说明了一点,即语文学习的源头是生活。
社会这个大环境会告诉我们很多知识,学字也不例外。学生和家长一起逛街,会认识大街上的各种路标、招牌、广告、各种商店、商品的名字,各街道的名称。父母带着孩子去逛商店买商品时,孩子从营业员、顾客、父母那儿会了解一些物品的名称并与学过的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学到很多多音字。如:“酸角汁”中的“角”又是五角钱的角,又是牛角的角。并了解到“酸角汁”有清热、降火的作用,它的保质期12个月,生产日期等说明中认识了很多字。作用的“作”是作业本的作、工作的作,作用的“用”是应用的用、应用题的用。“娃哈哈”的“哈”又是哈哈大笑的哈。社会大环境与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紧密结合,使学生对学字有了兴趣,不仅对学生对学字感兴趣,还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中应用的字及应用的方法,字的读音、结构、部首、字形、字意与词语合并在一起时的意思的不同。
四、阅读中学字
阅读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汉字的字形,更深层的理解汉字所具有的意义。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学生可借助学习的汉语拼音来读一些浅显的儿歌或古诗、成语故事。教师一边教课本上的知识,一边引导学生读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课外书。到了二、三年级学生掌握了很多汉字。就可让他们读一些更生动、有趣的故事,以便学生在新的语言环境中重温所学过的字,也是一种知识的迁移。在兴趣盎然中再学习,巩固旧知识得到的效果是“温故而知新”,但一定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将会成为“拔苗助长”、“弄巧成拙”扼杀学生阅读的兴趣。充分发挥阅读,让学生都能在读中得于发展,获得快乐。就像吕淑湘先生说的那样:一个个字就像一个个活泼的小球,常可凭借语义的关联随意滚动……所以,面对这样的“小球”,不仅他们置于在语言中认识运用,还要真正把握他们的含义和用法。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字是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认识的。
总之,在低段识字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进行识字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进行有趣、有效的识字,合理利用教材的优势,尽可能地挖掘孩子的最大潜能,让识字变得轻松、愉快。
参考文献:
[1]包南麟 《小学语文教师》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版
[2]催峦 《小学语文教学法》 人民教育出版社
[3]熊开明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法》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陶行知认为“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的生活教育观,认为学习的外延应该等于生活的外延,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就明确了要把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识字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然而识字过程又是一件十分枯燥的工作。几年的工作经验,让我得出的结论:生活是学生学字的广阔天地。学校、家庭、社会都是学生学字的好环境。学生生活在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中,汉字随处可见。如:学生每天路过的招牌仿佛在冲他们招手,行走靠右走,穿过斑马线要看灯,红灯停,绿灯行,黄灯等一等,看电视时,听到标准的发音,眼看屏幕上跳出的字,这些都可成为儿童学字的最好材料,让他们收集起来,就成了他们自己喜爱的“课外识字材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收集、整理,还是一个学习实践的过程。教师应帮助学生拓宽识字渠道,让生活成为学生学字的大背景。
一、校园中学字
学校是学生生活中最为贴近的场所之一。他们在这里呆的时间长,而且校园的文化气息浓厚,学生容易受到熏陶感染。从学校大门就可以认识到自己所读的学校名字,并认识到学校左边有什么商店?右边有什么建筑?如:澧江一小左边是家世界超市,右边是元江大酒店,看到老师问声“老师好!”看到同学问声“好!”通过自己的教室可知邻班是哪几个班,并认识哪几班在第几楼,通过自己老师的办公室可认识各办公室的名称,认识球场、食堂、厕所、教学楼等各处所,学生在各楼道上认识了各班级、办公室、多媒体教室等,在校园里认识名人名言、宣传标语、墙报及教室的特色装饰。在校园中还认识标牌如:“芳草青青,何忍践踏”等多处接触到许多汉字。在课程表上认识了我们所学的学科名称,学生在帮老师发作业本的过程中认识了班上同学姓最多的是“方”和“李”及班上同学的名字。
二、家庭中学字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学字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在进行识字教学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主动求索,把新信息和已知信息结合起来,纳入已有的认知体系并寻找某些联系,从而产生新的组合,学生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随时随地学字,也是课外延伸为学字的好办法。如:在家中孩子通过看电视认识了中央少儿频道、云南少儿频道、中央一台、河北卫视……我问:“今天你看了什么电视节目?”学生回答说:“我看了少儿频道中的《一休》我会唱片头片尾曲,从中来学字、唱歌。我最喜欢看的是《小牛向前冲》、《大耳朵图图》、《宝莲灯》……我从《大耳朵图图》中明白了很多知识,很多道理。我是妈妈的小帮手,我会做饭、做菜,我在做饭、菜时学到了很多字。如:早点有时吃米线、米干、鸡蛋面条、通海的扬广面条,有时我吃康师傅方便面。在吃早点时我经常放“蜜蜂味精”或“菊花味精”、老干妈、老干爹,在汤中有时放鸡肉(牛肉、猪肉)、西红柿、酸菜,再加上‘加碘食盐’才有味道。我生病时妈妈会给我吃好娃娃药,我家里有感康、双黄连、肺力咳、板蓝根、穿心莲……有时妈妈爸爸会买脑白精给爷爷、奶奶喝。夏季妈妈经常给我买一些营养快线、娃哈哈……放在冰箱里给我喝。要睡觉之前我会叫妈妈给我讲:《一千零一夜》、成语故事、童话故事等,可我最喜欢听寓言故事,因听了寓言故事我会明白一个深刻的道理。我家住在哪条街,哪个社区,第几栋,第几单元,几楼几号。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为语文服务。
三、社会中识字
“半母方塘一鉴开,天光去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学习的源头在哪里?源头就是生活。有道是: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不少语文教育专家呼吁进行“大语文教育”等,都说明了一点,即语文学习的源头是生活。
社会这个大环境会告诉我们很多知识,学字也不例外。学生和家长一起逛街,会认识大街上的各种路标、招牌、广告、各种商店、商品的名字,各街道的名称。父母带着孩子去逛商店买商品时,孩子从营业员、顾客、父母那儿会了解一些物品的名称并与学过的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学到很多多音字。如:“酸角汁”中的“角”又是五角钱的角,又是牛角的角。并了解到“酸角汁”有清热、降火的作用,它的保质期12个月,生产日期等说明中认识了很多字。作用的“作”是作业本的作、工作的作,作用的“用”是应用的用、应用题的用。“娃哈哈”的“哈”又是哈哈大笑的哈。社会大环境与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紧密结合,使学生对学字有了兴趣,不仅对学生对学字感兴趣,还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中应用的字及应用的方法,字的读音、结构、部首、字形、字意与词语合并在一起时的意思的不同。
四、阅读中学字
阅读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汉字的字形,更深层的理解汉字所具有的意义。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学生可借助学习的汉语拼音来读一些浅显的儿歌或古诗、成语故事。教师一边教课本上的知识,一边引导学生读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课外书。到了二、三年级学生掌握了很多汉字。就可让他们读一些更生动、有趣的故事,以便学生在新的语言环境中重温所学过的字,也是一种知识的迁移。在兴趣盎然中再学习,巩固旧知识得到的效果是“温故而知新”,但一定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将会成为“拔苗助长”、“弄巧成拙”扼杀学生阅读的兴趣。充分发挥阅读,让学生都能在读中得于发展,获得快乐。就像吕淑湘先生说的那样:一个个字就像一个个活泼的小球,常可凭借语义的关联随意滚动……所以,面对这样的“小球”,不仅他们置于在语言中认识运用,还要真正把握他们的含义和用法。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字是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认识的。
总之,在低段识字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进行识字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进行有趣、有效的识字,合理利用教材的优势,尽可能地挖掘孩子的最大潜能,让识字变得轻松、愉快。
参考文献:
[1]包南麟 《小学语文教师》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版
[2]催峦 《小学语文教学法》 人民教育出版社
[3]熊开明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法》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