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实现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作者】 刘瑞萍
【机构】 安徽省颍上县甘罗乡村教育社
【摘要】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应用回归生活,教师应挖掘生活资源,强调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引导学生学习化学,在生活现象中解读、理解化学,在生活经验的运用中实践探索化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他们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正文】
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然而长期以来,受“应试”的影响,初中学化学教学发生了畸形,表现在:重课本,重知识认知,重结论,重应试解题;轻化学与生活、社会、生态的联系及影响,轻情感和意志培养,轻科学思想、过程与方法,轻观察、分析和解释生活中实际化学观察与问题的能力等。这导致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化学与生活没有关系,学习化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这种脱离生活实践的教学既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作为初中化学教师,要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加强社会实际生活与化学教学的联系,努力使化学内容社会化、生活化,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感受化学的亲切性和真实性,缩短与化学的心理距离,进一步感受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本文就初中化学课堂提出了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以及结合教学实践和经验,针对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途径提出几点体会,希望能为同行提供借鉴与参与作用。
一、捕捉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堂教学
由于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就更要注意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枯燥的化学变得生动、有趣、贴近生活,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比如:食盐会变潮,铁锅会生锈,铝锅变黑,高温的油锅能着火,灭火器能灭火,氢气能飞上天等等。用学生生活中的实例来导入课堂教学,既简洁又真实,自然使学生感到非常熟悉,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材内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化学,把化学问题生活化,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观察生活的化学现象,学会观察与思考,探索其中隐藏的化学规律,体验到探索的乐趣;更能使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
二、创设生活情境,理解抽象概念,学习新知
化学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发现,并发展起来的,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的。初中化学教学中某些概念难于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材内容,结合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现代科技中的实例及实验中的现象,联系生活实际,对生活素材进行剖析,提取其中的化学知识元素,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使知识深入浅出、变难为易。如讲分子间的间隔时,老师用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体积小于200ml,证明构成物质的分子间有间隔,学生虽然看见了事实但难于理解。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角度来描述:有一袋芝麻和一袋黄豆,只用一个同样大小的袋子能否装下?学生就很容易想到芝麻会落进黄豆的缝隙里。根据生活中宏观现象来理解摸不到的微观世界,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三、运用化学知识,完成练习和作业,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化学教师不仅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出化学问题,还必须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化学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分析与解决,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化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化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布置练习、作业时应精心创设生活化情境,能使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进行自主探索和自主学习,从而获得认识、感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例如:学了金属的腐蚀和防腐这个知识点后,可以让学生做练习,小林晚上在家帮妈妈洗铁锅,第二天早上发现锅底有红色物质出现,红色物质是什么?产生红色物质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又如在学习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有机合成材料后,让学生思考如何鉴别真假金银,“真丝”与“人造丝”等。这类问题让学生感到不是在做题,而在特定的条件下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学以致用、体验成功,使学生更加关注生活中化学,使学生有了内在动力,那么学习的心情自然不同了,会产生愉快的情感,思维活跃地投入学习,产生的效果自然与被动学习的效果截然不同。
新教材努力从化学的视角去展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用科学、技术、社会相联系的观点引导学生认识材料、能源、健康、环境与化学的关系,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综合的科学观和对有关的社会问题作出判断决策的能力。所以,化学教学不仅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出化学问题,还必须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问题和化学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分析与解决,从而使学生体验化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化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参与生活实践,延伸课堂教学,提高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生活本来就是一个大课堂,作为初中化学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去调查研究身边的化学现象、化学问题、将化学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生活中去,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1、让学生用化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
化学知识源于生活,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生活,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围绕问题的解决,逐步把生活知识化学化,让学生在生活的实际情境中体验化学问题,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能把所学到的化学知识自觉地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中,实现化学知识生活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例如:在学习了空气和水资源的污染和保护后,让学生去调查家庭周边的空气和水的污染源,并提出防护措施。让化学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化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化学知识回归生活,用化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有利于增强学生生活中的化学意识,发挥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提高探究能力。
2、指导学生用化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让生活走进化学,让化学走向社会,通过分析化学实际问题,合理迁移所学的化学知识,达到融合贯通的目的。例如,教学“燃料与热量”时,可从学生对三大可燃性气体的认知出发,就新能源问题展开联想,并提出问题“假如你是一位能源专家,你如何解决能源危机呢?”这样的设计,充分让学生感受到他们所学的化学就在他们身边,体现了化学与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又突出了化学的人文价值。
3、鼓励学生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是知识理解的延伸与升华。任何束缚,只允许冥思苦想的教学方法是不科学的。只有让学生充分进行生活实践,才能使学生真正明白所学知识的价值。例如:结合空气、水、酸、碱、盐等内容的学习,组织学生对本地的环境状况(饮用水、空气、土壤等)、空气的污染状况,污水处理厂的流程和原理,周边农村施用化肥和农药的具体情况等进行调查。“白色污染”等,组织学生关注新闻并从网上查询分析原因,结合淀粉、油脂、蛋白质等的学习,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假酒和劣质奶粉的原因和危机;结合燃料与燃烧,参观火力发电厂使用的燃料和燃料的利用率,并要求学生在参观后写出报告,提出问题,观点和建议。实践表明通过这些实验和调查活动,运用化学原理积极展开思维,不仅使学生树立绿色食品、绿色环保、绿色化学的意识;而且可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化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将生活中的化学引入初中化学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在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持之以恒的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体验化学问题,让学生与生活的距离,感受科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就能积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初中化学课堂教学魅力无穷。
参考文献:
[1]王传亮,改革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学生学习化学的心理分析课堂教学的实效性[J],吉林教育,2009(22)
[2]徐丽萍,如何培养学生化学的兴趣[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6)
[3]九年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然而长期以来,受“应试”的影响,初中学化学教学发生了畸形,表现在:重课本,重知识认知,重结论,重应试解题;轻化学与生活、社会、生态的联系及影响,轻情感和意志培养,轻科学思想、过程与方法,轻观察、分析和解释生活中实际化学观察与问题的能力等。这导致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化学与生活没有关系,学习化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这种脱离生活实践的教学既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作为初中化学教师,要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加强社会实际生活与化学教学的联系,努力使化学内容社会化、生活化,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感受化学的亲切性和真实性,缩短与化学的心理距离,进一步感受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本文就初中化学课堂提出了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以及结合教学实践和经验,针对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途径提出几点体会,希望能为同行提供借鉴与参与作用。
一、捕捉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堂教学
由于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就更要注意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枯燥的化学变得生动、有趣、贴近生活,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比如:食盐会变潮,铁锅会生锈,铝锅变黑,高温的油锅能着火,灭火器能灭火,氢气能飞上天等等。用学生生活中的实例来导入课堂教学,既简洁又真实,自然使学生感到非常熟悉,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材内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化学,把化学问题生活化,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观察生活的化学现象,学会观察与思考,探索其中隐藏的化学规律,体验到探索的乐趣;更能使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
二、创设生活情境,理解抽象概念,学习新知
化学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发现,并发展起来的,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的。初中化学教学中某些概念难于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材内容,结合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现代科技中的实例及实验中的现象,联系生活实际,对生活素材进行剖析,提取其中的化学知识元素,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使知识深入浅出、变难为易。如讲分子间的间隔时,老师用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体积小于200ml,证明构成物质的分子间有间隔,学生虽然看见了事实但难于理解。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角度来描述:有一袋芝麻和一袋黄豆,只用一个同样大小的袋子能否装下?学生就很容易想到芝麻会落进黄豆的缝隙里。根据生活中宏观现象来理解摸不到的微观世界,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三、运用化学知识,完成练习和作业,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化学教师不仅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出化学问题,还必须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化学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分析与解决,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化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化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布置练习、作业时应精心创设生活化情境,能使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进行自主探索和自主学习,从而获得认识、感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例如:学了金属的腐蚀和防腐这个知识点后,可以让学生做练习,小林晚上在家帮妈妈洗铁锅,第二天早上发现锅底有红色物质出现,红色物质是什么?产生红色物质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又如在学习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有机合成材料后,让学生思考如何鉴别真假金银,“真丝”与“人造丝”等。这类问题让学生感到不是在做题,而在特定的条件下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学以致用、体验成功,使学生更加关注生活中化学,使学生有了内在动力,那么学习的心情自然不同了,会产生愉快的情感,思维活跃地投入学习,产生的效果自然与被动学习的效果截然不同。
新教材努力从化学的视角去展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用科学、技术、社会相联系的观点引导学生认识材料、能源、健康、环境与化学的关系,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综合的科学观和对有关的社会问题作出判断决策的能力。所以,化学教学不仅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出化学问题,还必须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问题和化学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分析与解决,从而使学生体验化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化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参与生活实践,延伸课堂教学,提高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生活本来就是一个大课堂,作为初中化学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去调查研究身边的化学现象、化学问题、将化学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生活中去,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1、让学生用化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
化学知识源于生活,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生活,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围绕问题的解决,逐步把生活知识化学化,让学生在生活的实际情境中体验化学问题,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能把所学到的化学知识自觉地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中,实现化学知识生活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例如:在学习了空气和水资源的污染和保护后,让学生去调查家庭周边的空气和水的污染源,并提出防护措施。让化学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化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化学知识回归生活,用化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有利于增强学生生活中的化学意识,发挥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提高探究能力。
2、指导学生用化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让生活走进化学,让化学走向社会,通过分析化学实际问题,合理迁移所学的化学知识,达到融合贯通的目的。例如,教学“燃料与热量”时,可从学生对三大可燃性气体的认知出发,就新能源问题展开联想,并提出问题“假如你是一位能源专家,你如何解决能源危机呢?”这样的设计,充分让学生感受到他们所学的化学就在他们身边,体现了化学与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又突出了化学的人文价值。
3、鼓励学生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是知识理解的延伸与升华。任何束缚,只允许冥思苦想的教学方法是不科学的。只有让学生充分进行生活实践,才能使学生真正明白所学知识的价值。例如:结合空气、水、酸、碱、盐等内容的学习,组织学生对本地的环境状况(饮用水、空气、土壤等)、空气的污染状况,污水处理厂的流程和原理,周边农村施用化肥和农药的具体情况等进行调查。“白色污染”等,组织学生关注新闻并从网上查询分析原因,结合淀粉、油脂、蛋白质等的学习,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假酒和劣质奶粉的原因和危机;结合燃料与燃烧,参观火力发电厂使用的燃料和燃料的利用率,并要求学生在参观后写出报告,提出问题,观点和建议。实践表明通过这些实验和调查活动,运用化学原理积极展开思维,不仅使学生树立绿色食品、绿色环保、绿色化学的意识;而且可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化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将生活中的化学引入初中化学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在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持之以恒的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体验化学问题,让学生与生活的距离,感受科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就能积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初中化学课堂教学魅力无穷。
参考文献:
[1]王传亮,改革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学生学习化学的心理分析课堂教学的实效性[J],吉林教育,2009(22)
[2]徐丽萍,如何培养学生化学的兴趣[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6)
[3]九年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