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初中地理课程整合的运用方法及案例分析

【作者】 孙婷婷

【机构】 山东省威海市经区凤林学校


【正文】  摘 要:新课程改革以来,很多研究者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了研究,并肯定了课程资源在课程中的重要意义。很多教师注意到课程整合的必要性,但是更多的老师面临的是难以下手。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一些地理课程整合的方式,同时还提出了课程整合的一些案例。希望通过这些内容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课程整合;方法;案例;课型   
  新课程改革以来,很多研究者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了研究,并肯定了课程资源在课程中的重要意义。很多教师注意到课程整合的必要性,但是更多的老师对于课程整合有甚多疑问:如何进行课程整合?从哪里入手?整合到什么程度?等等诸多想法。因此,本文将针对目前一线老师的诸多疑问结合地理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实例及课型进行案例解读分析。
  地理的知识结构,更过的是多维关系所以在整合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而每种方式可以针对不同的课型进行选取。
  一、以“条状重组”方式对教材进行整合
  “条状重组”的整合方法是指,“把教科书中一纵向的‘点’为单位的符号系统按其内在的逻辑组成由简单到复杂的结构链,使学生主动的把握贯穿单元教学前后的知识结构。这种整合方法比较强调知识结构间的纵向关联性。
  该项原则主要体现在区域地理的新授课教授过程中,我们学习区域地理包括两方面内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的学习方法:一般我们从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几方面入手,人文地理的学习方法:一般从农业、工业、服务业、饮食习惯、服装、交通、文化等几方面入手。可以看出,区域地理的学习,不是漫无目的的,而是严格按照条状重组的原则,对教材进行加工和学习。
  这种重组原则主要适用于区域地理的学习,比如我们会以亚洲为例,让学生通过位置的学习理解亚洲横跨高、中、低三个纬度,所以影响到亚洲的气候类型多样,从热带到寒带共11种气候。而气候中的降水差异,又会影响该区域的河流的流量,使亚洲大部分是外流河,部分干旱的地区是内流河。地形的复杂多样,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影响到亚洲河流的流向主要是从中间到四周呈放射状注入周围的海洋。地形、气候、河流三要素在相互影响的同时,又会共同影响亚洲植被种类分布和自然灾害的发生。所以,自然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并且,自然环境又会影响到该地区的人文环境。例如:东南亚降水多影响到他的民居多为二层竹楼,交通运输方式为水运;中东地区气候主要是热带沙漠气候,气温较高,所以它们的服装多为白色,减少吸热,等等实例,都能说明自然环境对人文环境的影响。
  在以亚洲为例,学会了区域地理的方法之后,剩下的所有的区域就可以作为方法学习的案例反馈,让学生自学。真正实现老师教方法,学生学方法。
  因此,这种对教材的加工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初学区域地理时,形成一种思维方式,有助于学生将散乱的知识点条理化,结构化。
  二、以“块状重组”的方式对教材进行整合
  “块状重组”整合是“把教科书中一横向的‘点’为单位的符号系统,按其内在的类特征组成一个整体,使学生先整体感悟认识再局部地把握知识。这种整合比较强调知识结构间的横向关联性。
  这一原则的实施,我们以气候为例。六上先是从世界范围来熟悉气候的分布,实现宏观感知,到六下不同的地区和国家学习过程中,我们又像聚光灯一样,将世界不同气候的分布进行小范围的研究。到七上,又进一步聚焦,研究中国的气候分布,七下,又详细到中国的每个地理分区。
  所以块状重组的加工方法十分适用于复习课的综合复习,将原本的知识点更加细化,明确化。同样的方法,在地形、河流、人口等其他地理要素的复习过程中,同样适用。
  三、以“条块融通”的方式对教材进行整合
  “条块融通”的方式对教材进行整合,就是打破条状知识和块状知识之间的界限,进一步地拓展我们对于知识整体的教学视野。
  条块融通,应该就是我们复习进入到的最后一个阶段适宜用这种方法,因为,之前我们学新课时按照条状加工方法学习了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各要素特点,复习中又按照块状重组的加工发法,将每个要素的分布更为明确,到了第三阶段,将前面的各要素融合到一起就更加顺理成章了!
  总之,无论是什么方法,最终的目的都是需要老师用心将死的课本知识,灵活的运用到课堂的实战当中,以更好的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宗旨。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要整合,要根据教学实例进行分析,切忌为了整合而整合。
  参考文献:
  [1][2][3]吴亚萍,王芳等.备课的变革【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