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化学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作者】 赵绍华

【机构】 广西桂林市全州县才湾镇水月岩中学


【正文】摘 要: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在初中化学课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笔者认为,只有在强烈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所以,在初中化学课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学生创新意识的核心,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寻找创新意识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初中化学;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就是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意识或理念。创新意识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素质,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在初中化学活动中,教师给学生创设体验创新的情境,在成功和快乐中去感受创新,对化学教学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兴趣是构成创新动机最现实、活泼的心理成分,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是促进学生思考创新、发展思维、激发主动学习的原动力。而学生的兴趣总是在他们创新欲望得到满足时才能进入最佳状态,要引发创新兴趣,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创设新颖有趣的问题情境,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内部创新动机激发内在的创新欲望。如在化学的启蒙篇教学中,增设了《有趣的化学》专题。具体做法是把有关“化学史知识”、“著名科学家的故事”、“生活中的化学”、“化学与物质”等内容编成讲义,制成图片,部分内容则采用效果体向学生展示。最后,通过“摩棒生烟”、“饶不坏的手帕”、“水上游龙”、“变色魔师”等十几个趣味化学实验的演示,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世界里。
  生动有趣的实验现象所引发的创新兴趣往往是一种暂时的,不稳定的直接兴趣。随着兴奋期的衰竭,创新兴趣、动机也在减退而逐渐消失,化学教学中若只停留在这一步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剖析每一个教学内容,加强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注意学生创新心理的状态变化,及时解决心理障碍,才能把直接兴趣转变成稳定的创新动机,使学生从内容上感受到学习化学的乐趣。
  二、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核心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不但能揭露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创的、有意义的思维过程。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是人类意识高度发展的标志。因而一切化学活动都应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展开。
  在教学中采取以颖导思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讲盐的化学性质时,教师应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首先演示光亮的铝丝、铁丝和新银片分别放入硫酸铜溶液中的实验。学生观察后指出:“为什么铝丝和铁中的实验。学生观察后指出:“为什么铝丝和铁丝表面变红而银片不变呢?”同学们议论纷纷,很快从书上找到答案。教师接着问:“如果把铜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会发生什么反应?”由于受定势思维的影响,学生得出了生成铜和硫酸纳的结论。教师马上演示这一实验得到了学生的想象,没有出现红色的铜,却出现了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学生们兴趣高涨,面对事实,只有跳出思维定势,大胆设想。最后教师引导得出活泼性强的金属(如钾、纳、钙)和盐液反应时,金属先和水反应生成可溶性碱和氢气,碱又和盐发生复分解反应的结论。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也培养学生质疑、探索、创新的思维意识。
  其次,在一题多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总复习中,复习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计算时,教师设计了把10克氯化纳溶于90克水后形成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题目。学生们很快得出等于10%的答案。教师问:“如果改变题目原设计条件呢?这时学生思维活跃,大胆联想,很快编出了十多个题目,其中把氯化纳分别改成硫酸铜晶体、氧化纳、三氧化硫等。经过同学们动手动脑,改变解题思路,增大了解题难度,使他们对所学知识真正融会贯通,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必备环境
  创新可以形成新观念和新事物。因此,要造就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应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德国的戈特弗里德、海纳特提出“教师凡要促进他的学生的创新力,就必须在他的班上倡导一种合作,社会一体的作风,这也有利于集体创新的发挥”。而现在的课堂教学。一般都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气氛不民主、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化学教学中,必须改变这种不民主的课堂氛围,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即使其观点和方法不切实际,教师也应肯定学生敢讲自己观点的勇气。其次,在教学中,允许学生中途打断教师的讲课思路,进行提问。如在分析干燥氯气与铜片在干燥管中反应制取氯化铜时,教师强调实验的关键是:“氯气必须干燥,否则,就得到固体氯化铜”。并说明“其原因是氯化铜易发生水解”。此时,就有学生提问:“生成的氯化铜是什么状态?”教师回答:“氯化铜的精末”。学生一般是不会或不敢提出与课堂主题关系不大的问题,其思维不会不易发散。因此,民主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必备环境。
  四、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知识的最佳途径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丰富学生的经验和知识,离不开化学实验;要创造新的产品同样也离不开化学实验。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最佳途径。
  中学化学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丰富学生的经验和知识,离不开化学实验,要创造新的产品同样也离不开化学实验。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最佳途径。
  中学化学实验的功能主要是运用实验的成果,扩大学生的认知领域和缩短认识的过程,作为学生必须以科学的态度认真对待每一个实验。因此,实验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应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在实验面前应该认真地预习和思考;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观察每一步的操作方法和每一个实验现象;实验完成后还要一丝不苟地分析观察结果;对实验中出现的细微的不正常现象应组织学生讨论可能的存在原因。
  其次,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初中阶段的各类化学实验对学生是极具诱惑力的,充分利用这些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极的价值的。
  总之,创新是民族之魂,社会发展之根本。要创新离不开创造性人才和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化学这门学科,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最基础的学科,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若充分利用化学历史的经验知识,创设创新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无疑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初中化学教学定会绽放出一朵盛开的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