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西藏农牧区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作者】 孙华英
【机构】 西藏拉萨市达孜县中学
【正文】摘 要:西藏地处高原,很多方面制约着西藏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作为一个地区社会发展的标志在此也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一直以来,农牧区教育都是西藏教育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本文试对农牧区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做一探讨。
关键词:农牧区教育;问题;对策
西藏和平解放六十几年以来,我们党举全国之力支援西藏各项事业发展,特别是加大了对教育的支援力度。短短几十年来,教育事业取得了从小到大、从单一到综合、从低水平到较高水平的历史成就,西藏教育事业得到全面长足地发展。然而,农牧区教育作为西藏教育的薄弱环节,仍存在很多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对农牧区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做一探究。
一、西藏农牧区教育现状及问题
特殊的历史条件,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西藏农牧区教育有其特殊的现象及问题。
(一)家长对教育的重视不够
西藏地处偏远的青藏高原,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前,绝大多数农牧民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制约着农牧民与外界的了解和交流。同时,由于教育是一种在短期内不容易产生效益的投资活动,多数家长不能深入了解教育的重要性,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不高。特别是经济发展落后、信息闭塞的边远地区,家长中存在孩子上不上学一个样的观念。
(二)农牧区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
教师是学校的一面镜子,教师队伍素质的优劣,是教书育人、教学质量的关键。目前西藏农牧区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着如下问题:
一是教师观念滞后,不求上进。农牧区学校硬件条件相对较差,教师外出学习培训机会少,接触新鲜事物少,种种局限,使得教师们发现不了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和目标。这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学技能上,虽然各学校都倡导“科研兴教”,但教师在教学行动中主要还是“穿新鞋,走老路”。新课程改革虽然教材内容有变化,但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仍然没变。
二是多数教师只是将从事教育作为自己的职业,一件养家糊口的事情,而不是将此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事业。在这种观念下,不能全心的去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使得师生关系只是停留在嘴上说的爱生如子,爱校如家。由于教师狠抓教学成绩,难免对成绩差的学生采取一定惩罚措施,有些孩子不能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对老师产生敌意甚至仇视,这样师生关系恶化,影响教学以及学生的发展。
(三)教育制度的缺陷
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目前西藏地区农牧区教育制度上仍然存在缺陷和需要完善的地方。
一是教学质量评定制度上存在的问题。目前农牧区基础教育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之形而无素质教育之实,各学校比拼的还是考了多少个重点,多少个内地西藏班,升学率是衡量一所学校和评判一位老师优劣的重要标准。老师们教学的重点也放在提高分数上,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
二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使教师流动呈两极分化。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城区学校比农牧区学校好,交通方便的学校比边远山区学校好。目前西藏地区教师的招录分配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新入编的教师按考分由高到低分配,高分去好的地区好的学校,低分的去农牧区学校。种种原因使得好的地区好的学校不但能吸收基层学校的优秀教师,同时在新进教师方面也占优势,师资配备上一直是强者愈强,弱者愈肉。
二、解决农牧区教育问题的对策探究
农牧区教育一直是西藏教育发展中的薄弱环节,解决牧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根据多年在农牧区教学的经历,笔者认为目前解决上述问题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加大对教育政策制度的宣传力度。在农牧区农牧民中做好宣传工作,特别是经济发展更加落后地区的宣传工作。比如组织教师或教育行政领导深入牧区给农牧民举办解读教育政策的讲座,组织本村的大学生给村民做讲座,谈上大学的见闻收获,打开大家的眼界,以此调动家长送孩子上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齐心协力才能办好。
二是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树立良好价值观。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督学,淡薄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和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学校领导要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帮助教师树立职业理想,坚定职业信念。
三是完善教师调动和分配制度。农牧区教育发展相对不足,客观上需要更多优秀的老师挑起教育的重担。在师资分配上应当向牧区倾斜,多配备具有坚定信念、发展潜能大、后劲足、基本功扎实、业务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让他们挑起教学改革的担子。
参考文献:
[1]吴德刚 《西藏教育调查》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12
[2]贺能坤 《雪域红景天——西藏农牧区教育调适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12
关键词:农牧区教育;问题;对策
西藏和平解放六十几年以来,我们党举全国之力支援西藏各项事业发展,特别是加大了对教育的支援力度。短短几十年来,教育事业取得了从小到大、从单一到综合、从低水平到较高水平的历史成就,西藏教育事业得到全面长足地发展。然而,农牧区教育作为西藏教育的薄弱环节,仍存在很多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对农牧区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做一探究。
一、西藏农牧区教育现状及问题
特殊的历史条件,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西藏农牧区教育有其特殊的现象及问题。
(一)家长对教育的重视不够
西藏地处偏远的青藏高原,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前,绝大多数农牧民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制约着农牧民与外界的了解和交流。同时,由于教育是一种在短期内不容易产生效益的投资活动,多数家长不能深入了解教育的重要性,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不高。特别是经济发展落后、信息闭塞的边远地区,家长中存在孩子上不上学一个样的观念。
(二)农牧区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
教师是学校的一面镜子,教师队伍素质的优劣,是教书育人、教学质量的关键。目前西藏农牧区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着如下问题:
一是教师观念滞后,不求上进。农牧区学校硬件条件相对较差,教师外出学习培训机会少,接触新鲜事物少,种种局限,使得教师们发现不了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和目标。这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学技能上,虽然各学校都倡导“科研兴教”,但教师在教学行动中主要还是“穿新鞋,走老路”。新课程改革虽然教材内容有变化,但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仍然没变。
二是多数教师只是将从事教育作为自己的职业,一件养家糊口的事情,而不是将此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事业。在这种观念下,不能全心的去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使得师生关系只是停留在嘴上说的爱生如子,爱校如家。由于教师狠抓教学成绩,难免对成绩差的学生采取一定惩罚措施,有些孩子不能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对老师产生敌意甚至仇视,这样师生关系恶化,影响教学以及学生的发展。
(三)教育制度的缺陷
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目前西藏地区农牧区教育制度上仍然存在缺陷和需要完善的地方。
一是教学质量评定制度上存在的问题。目前农牧区基础教育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之形而无素质教育之实,各学校比拼的还是考了多少个重点,多少个内地西藏班,升学率是衡量一所学校和评判一位老师优劣的重要标准。老师们教学的重点也放在提高分数上,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
二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使教师流动呈两极分化。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城区学校比农牧区学校好,交通方便的学校比边远山区学校好。目前西藏地区教师的招录分配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新入编的教师按考分由高到低分配,高分去好的地区好的学校,低分的去农牧区学校。种种原因使得好的地区好的学校不但能吸收基层学校的优秀教师,同时在新进教师方面也占优势,师资配备上一直是强者愈强,弱者愈肉。
二、解决农牧区教育问题的对策探究
农牧区教育一直是西藏教育发展中的薄弱环节,解决牧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根据多年在农牧区教学的经历,笔者认为目前解决上述问题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加大对教育政策制度的宣传力度。在农牧区农牧民中做好宣传工作,特别是经济发展更加落后地区的宣传工作。比如组织教师或教育行政领导深入牧区给农牧民举办解读教育政策的讲座,组织本村的大学生给村民做讲座,谈上大学的见闻收获,打开大家的眼界,以此调动家长送孩子上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齐心协力才能办好。
二是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树立良好价值观。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督学,淡薄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和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学校领导要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帮助教师树立职业理想,坚定职业信念。
三是完善教师调动和分配制度。农牧区教育发展相对不足,客观上需要更多优秀的老师挑起教育的重担。在师资分配上应当向牧区倾斜,多配备具有坚定信念、发展潜能大、后劲足、基本功扎实、业务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让他们挑起教学改革的担子。
参考文献:
[1]吴德刚 《西藏教育调查》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12
[2]贺能坤 《雪域红景天——西藏农牧区教育调适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