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让小学习作之花开得更艳丽
【作者】 李小静
【机构】 四川省宣汉县职业中专学校
【摘要】语文教师必须拓宽学生习作教学之路,把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作为习作教学改革的落脚点,为他们终身学习、生活和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拓宽学生写作之路可以引导学生广泛积累好词佳句;引导学生读写结合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积累素材;讲评结合,教给学生内化和运用的方法。【关键词】积累;读写;生活;内化
【正文】
习作一直以来都是学生比较头痛的问题,大多数学生一提起作文就畏惧,叫苦连天,应付了事,而且写出来的作文语言空洞,没有新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生活单调,不善于观察生活,知识贫乏,习作时没有激情,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怎样才能使学生在习作中有内容可写,习作富有真情实感呢?通过这些年的摸索与实践,我发现以下几种做法是行之有效的,可以拓宽学生习作之路。
一、厚积薄发,引导学生广泛积累。
一个学生如果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即使掌握了写作技巧,也无法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开拓视野,去理解、积累文章中的妙词佳句。
1.摘抄妙词佳句。
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文质兼美,易学易诵,可供学生鉴赏。比如:在学了《燕子》这一课后让学生把描写燕子外形特点的句了摘抄下来。“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是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一只活泼机灵的小燕子。”这样学生在今后习作中遇到写动物外貌,就可以借鉴。
在课外阅读中遇到精美的词句、优美段落指导学生摘抄下来,不仅能开拓视野,增知启智,更是提高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2.背诵名句佳篇。
著名作家妙笔生花,为我们留下了很多优美精典的语句。有描写动物敏捷机智的,如写翠鸟,“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杆上了。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有赞美植物的品质,如写橡树,“挺立着一棵高高的像树。它是那么的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有描写大自然优美风光,如写溪水,“碧清的水流撞在岩石上,发出铃铛摇动般的脆响。叮咚叮咚……大自然乐器奏出的音乐,在幽静的山谷里回旋飘荡。”课文《西湖》妙词佳句颇多,意境优美,西湖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这些绚丽多彩、意境优美的语句、名篇,学生若能铭记心中,灵活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读写结合,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引导学生走进教材,与文本对话,感受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捕捉练笔契机,也能较好的拓宽学生习作空间。
1.利用文本,练习仿写。
仿写是写作的一个单项训练,扎扎实实地练好写作基本功,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如遣词造句,小的片段练习等,这是写好一篇文章的基础。
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燕子》一课时,让孩子们写《我是一只——的小燕子》,实现人与自然的对话,哪些好词好句你可以举一反三运用自如呢?孩子们在阅读之后就写了《我是一只可爱的小燕子》、《我是一只快乐的小燕子》等作文,效果相当好。比如语文天地中的句子练习、片段练习,我觉得设计得非常好,为提高孩子们的写作能力起到了很好的能力训练。
2.抓住留白,大胆想象。
有人说作家就是儿童,因为他们都有无际的想象力。那么在阅读中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是必然的。只有让孩子在阅读中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融入课文情感,习作中才可能会更有可写之处,更有可看之处。巴金老人曾说:“我会写作,不是因为我有才华,而是因为我更有感情。”阅读时孩子们融入了情感,在脑海里产生了作品中所描写的景象,产生了不同的阅读体会、感受。孩子把阅读的体会感受迁移到自己的作文中,产生了写作的情感,这样的作文才会别具匠心比,独树一帜。
比如学习《我给江主席献花》后,我引领孩子们走近文中的姜咪咪,给姜咪咪写一封信,实现跨越时空的对话;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引导孩子们写《宋奶奶,我想对您说》,实现生者和死者的对话;学习《特殊的葬礼》,引领孩子们走进教材,变成巴西总统,写《菲格雷特的演讲》,实现“真我”和“幻我”的对话……每一篇课文都有练笔机会,关键在于用心把握。
3. 借鉴教材,注意细节。
细节描写有时候是集中的描写,有时候是信手一笔;有时候是整个段落,有时候穿插在课文之间,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显得真实自然,恰到好处。《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中爱因斯坦听小女孩说他不会穿衣服,谈不上伟大时:爱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窝里突然放射出温柔的目光,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你说的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这还不简单!”女孩将平日妈妈交给她的穿戴要领一口气全说了出来。“能记住吗?”她问。“也许能。”这段话,通过对爱因斯坦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刻画出了一个平易近人、谦虚、幽默、调皮而又听话的老小孩形象。
习作中注意细节描写可将身边不经意的事和人写活了,让学生感觉到平淡的生活其实是那样的富有情趣,也让他们找到了打开话匣子的钥匙,在细节描写的训练中,他们尝到了作文成功的乐趣。
三、贴近生活,激发学生习作热情。
习作的外延与生活对等,习作教学必须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1.指导观察,学会思考。
“生活中并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小学生的生活世界丰富多彩,变化万千,而他们却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周围事物往往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导致作文时头脑空空无内容可写。因此在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学习生活中,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们用具有个性的眼睛去欣赏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去欣赏城市的高楼大厦、乡村的小桥流水人家。用具有个性的耳朵去聆听春天燕子婉转的啼唱,夏夜青蛙欢乐的蛙鼓,乡镇小贩大声的叫卖,母亲耳边温柔的唠叨。不断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不同角度,多方位地观察事物。让他们能分清主次,抓住重点,有目的,有顺序,认真细致地而不是走马观花地对事物进行观察。从而汲取大量的信息以充实自己的写作题材库。
2、体验活动,激发热情。
积极引导学生在习作的实践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是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培养学生写作信心的好方法。比如我们会开展一些“小鬼当家”、“买一次东西”、“做一件让自己快乐的事”、“让妈妈(爸爸)感动一次”等生活实践活动,以丰富写作的素材。让学生把习作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既动手又动脑、动心、动情,充分激发了孩子的写作热情,还能收获自信、快乐、激情等比写作更重要的东西。
四、讲评结合,教给学生内化和运用的方法。
讲评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培养学生良好动机的心理过程,是锤炼学生作文思维品质的过程,是发展学生内部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过程,是不断提高写作效率的过程。评作文注重鼓励学生,树立学生作文的信心。
1.因材施教,进行讲评。
每一篇习作都是学生的劳动成果,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贴切的词语,一个生动的比喻,甚至一个准确的标点,都应以充满激情的话语肯定他们的成绩,以增强他们的信心。如一个简单的评语,“文章很有吸引人!”“这个词用得真妙!”“结尾真精彩!”等;对于巧妙运用了课文写作方法的习作,我们可以写上“聪明的孩子,能学以致用,你真了不起!”;对于句子表达清楚而细致的习作,我们不妨可以说“你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更有一颗细致的心!”;对于题材较好的习作,教师写上“这个题材选得很好,如果没有对生活的用心感受,是不可能发现的。老师为你骄傲!”……这种语言评价,犹如和风细雨给了学生习作的鼓励,是师生心灵上的一次次无声的沟通。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
2.开展活动,进行互评。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开展各种作文课外活动。我在教室一角办了一个作文园地,展出学生的优秀作文,并定期更新。常在教室引导学生充满激情地朗读优秀作文,学生积极性高涨,请学生互评作文的精妙之处,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充分肯定的评价中,学生逐步树立起写好作文的自信心,同时掌握的习作的方法,作文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赞可夫曾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因此,我们教师只要不断思考,不断创新,拓宽学生习作的空间,那么学生一定会爱上习作,会用眼睛观察生活,在生活中感受,再内化为内心的感悟,感悟深了,不可遏止地从笔端流淌出来,那必定是感人至深的好文章了。
习作一直以来都是学生比较头痛的问题,大多数学生一提起作文就畏惧,叫苦连天,应付了事,而且写出来的作文语言空洞,没有新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生活单调,不善于观察生活,知识贫乏,习作时没有激情,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怎样才能使学生在习作中有内容可写,习作富有真情实感呢?通过这些年的摸索与实践,我发现以下几种做法是行之有效的,可以拓宽学生习作之路。
一、厚积薄发,引导学生广泛积累。
一个学生如果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即使掌握了写作技巧,也无法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开拓视野,去理解、积累文章中的妙词佳句。
1.摘抄妙词佳句。
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文质兼美,易学易诵,可供学生鉴赏。比如:在学了《燕子》这一课后让学生把描写燕子外形特点的句了摘抄下来。“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是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一只活泼机灵的小燕子。”这样学生在今后习作中遇到写动物外貌,就可以借鉴。
在课外阅读中遇到精美的词句、优美段落指导学生摘抄下来,不仅能开拓视野,增知启智,更是提高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2.背诵名句佳篇。
著名作家妙笔生花,为我们留下了很多优美精典的语句。有描写动物敏捷机智的,如写翠鸟,“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杆上了。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有赞美植物的品质,如写橡树,“挺立着一棵高高的像树。它是那么的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有描写大自然优美风光,如写溪水,“碧清的水流撞在岩石上,发出铃铛摇动般的脆响。叮咚叮咚……大自然乐器奏出的音乐,在幽静的山谷里回旋飘荡。”课文《西湖》妙词佳句颇多,意境优美,西湖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这些绚丽多彩、意境优美的语句、名篇,学生若能铭记心中,灵活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读写结合,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引导学生走进教材,与文本对话,感受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捕捉练笔契机,也能较好的拓宽学生习作空间。
1.利用文本,练习仿写。
仿写是写作的一个单项训练,扎扎实实地练好写作基本功,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如遣词造句,小的片段练习等,这是写好一篇文章的基础。
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燕子》一课时,让孩子们写《我是一只——的小燕子》,实现人与自然的对话,哪些好词好句你可以举一反三运用自如呢?孩子们在阅读之后就写了《我是一只可爱的小燕子》、《我是一只快乐的小燕子》等作文,效果相当好。比如语文天地中的句子练习、片段练习,我觉得设计得非常好,为提高孩子们的写作能力起到了很好的能力训练。
2.抓住留白,大胆想象。
有人说作家就是儿童,因为他们都有无际的想象力。那么在阅读中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是必然的。只有让孩子在阅读中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融入课文情感,习作中才可能会更有可写之处,更有可看之处。巴金老人曾说:“我会写作,不是因为我有才华,而是因为我更有感情。”阅读时孩子们融入了情感,在脑海里产生了作品中所描写的景象,产生了不同的阅读体会、感受。孩子把阅读的体会感受迁移到自己的作文中,产生了写作的情感,这样的作文才会别具匠心比,独树一帜。
比如学习《我给江主席献花》后,我引领孩子们走近文中的姜咪咪,给姜咪咪写一封信,实现跨越时空的对话;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引导孩子们写《宋奶奶,我想对您说》,实现生者和死者的对话;学习《特殊的葬礼》,引领孩子们走进教材,变成巴西总统,写《菲格雷特的演讲》,实现“真我”和“幻我”的对话……每一篇课文都有练笔机会,关键在于用心把握。
3. 借鉴教材,注意细节。
细节描写有时候是集中的描写,有时候是信手一笔;有时候是整个段落,有时候穿插在课文之间,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显得真实自然,恰到好处。《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中爱因斯坦听小女孩说他不会穿衣服,谈不上伟大时:爱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窝里突然放射出温柔的目光,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你说的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这还不简单!”女孩将平日妈妈交给她的穿戴要领一口气全说了出来。“能记住吗?”她问。“也许能。”这段话,通过对爱因斯坦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刻画出了一个平易近人、谦虚、幽默、调皮而又听话的老小孩形象。
习作中注意细节描写可将身边不经意的事和人写活了,让学生感觉到平淡的生活其实是那样的富有情趣,也让他们找到了打开话匣子的钥匙,在细节描写的训练中,他们尝到了作文成功的乐趣。
三、贴近生活,激发学生习作热情。
习作的外延与生活对等,习作教学必须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1.指导观察,学会思考。
“生活中并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小学生的生活世界丰富多彩,变化万千,而他们却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周围事物往往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导致作文时头脑空空无内容可写。因此在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学习生活中,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们用具有个性的眼睛去欣赏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去欣赏城市的高楼大厦、乡村的小桥流水人家。用具有个性的耳朵去聆听春天燕子婉转的啼唱,夏夜青蛙欢乐的蛙鼓,乡镇小贩大声的叫卖,母亲耳边温柔的唠叨。不断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不同角度,多方位地观察事物。让他们能分清主次,抓住重点,有目的,有顺序,认真细致地而不是走马观花地对事物进行观察。从而汲取大量的信息以充实自己的写作题材库。
2、体验活动,激发热情。
积极引导学生在习作的实践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是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培养学生写作信心的好方法。比如我们会开展一些“小鬼当家”、“买一次东西”、“做一件让自己快乐的事”、“让妈妈(爸爸)感动一次”等生活实践活动,以丰富写作的素材。让学生把习作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既动手又动脑、动心、动情,充分激发了孩子的写作热情,还能收获自信、快乐、激情等比写作更重要的东西。
四、讲评结合,教给学生内化和运用的方法。
讲评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培养学生良好动机的心理过程,是锤炼学生作文思维品质的过程,是发展学生内部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过程,是不断提高写作效率的过程。评作文注重鼓励学生,树立学生作文的信心。
1.因材施教,进行讲评。
每一篇习作都是学生的劳动成果,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贴切的词语,一个生动的比喻,甚至一个准确的标点,都应以充满激情的话语肯定他们的成绩,以增强他们的信心。如一个简单的评语,“文章很有吸引人!”“这个词用得真妙!”“结尾真精彩!”等;对于巧妙运用了课文写作方法的习作,我们可以写上“聪明的孩子,能学以致用,你真了不起!”;对于句子表达清楚而细致的习作,我们不妨可以说“你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更有一颗细致的心!”;对于题材较好的习作,教师写上“这个题材选得很好,如果没有对生活的用心感受,是不可能发现的。老师为你骄傲!”……这种语言评价,犹如和风细雨给了学生习作的鼓励,是师生心灵上的一次次无声的沟通。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
2.开展活动,进行互评。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开展各种作文课外活动。我在教室一角办了一个作文园地,展出学生的优秀作文,并定期更新。常在教室引导学生充满激情地朗读优秀作文,学生积极性高涨,请学生互评作文的精妙之处,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充分肯定的评价中,学生逐步树立起写好作文的自信心,同时掌握的习作的方法,作文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赞可夫曾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因此,我们教师只要不断思考,不断创新,拓宽学生习作的空间,那么学生一定会爱上习作,会用眼睛观察生活,在生活中感受,再内化为内心的感悟,感悟深了,不可遏止地从笔端流淌出来,那必定是感人至深的好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