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语文生活化
【作者】 李 威
【机构】 四川省宣汉县马渡关镇中心校
【摘要】语文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让小学语文生活化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让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以适应社会的迅猛发展。小学语文生活化即将教育教学融入现实生活背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愿望。现在的小学语文教育,尤其是偏远山区,还停留在以前的应试教育,为成绩搞题海战术,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绝大部分小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为此,本文就小学语文生活化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思考;对策
【正文】
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终身学习,小学语文教育是学习的基础。语文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脱离生活实际的语文是空洞的。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将自己融入当时的时代背景,再结合现实的生活环境去剖析课文,从中领悟。我对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思考如下:
一、小学语文生活化的理解。
“生活化”指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的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小学语文生活化”是指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方式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它包括: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即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教学活动方式生活化。即教学活动是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的生活过程。
二、小学语文教材源于生活。
教学内容源于生机勃勃的生活世界,与生活相脱离,教学必然是枯燥的、抽象的说教。小学语文的教材每单元四篇课文,三篇精读,一篇略读,再有语文园地。每单元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二年级的课文来说,围绕季节特点的文章:春天《找春天》、夏天《雷雨》、秋天《秋天的图画》、冬天《看雪》等文章,便于小学生走进生活,细心观察,勤于思考,使复杂的课文简单化,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并提高探索的兴趣;围绕节假日:教师节《一株紫丁香》、国庆节《欢庆》、学雷锋纪念日《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等与节日有关的文章,学生可以通过电视、生活、电脑多种渠道了解相关知识,便于轻松地理解课文;围绕环保《浅水洼里的小鱼》,围绕思想品德“友好相处、团结合作”,还有围绕“科学探索”等题材的文章,这些文章结合社会生活、学生生活,学生能通过生活理解课文,亦能透过课文去热爱生活,从而自发地主动学习,主动思考,提升自己的语文理解能力。
三、让学生透过教学内容理解生活,热爱生活。
小学生正处于重要的发展时期,他们对生活的理解还停留在小伙伴间的嬉戏,打闹,但不是他们不热爱生活,而是他们还不会冷静下来思考总结。他们对生活不理解但却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热爱,教师正要就这股热情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会互帮互助,理解同心协力;在犯错时懂得知错就改,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细心观察,勤与动脑,学会思考与总结,从而热爱生活,理解生活。
四、提升语文生活化的有效策略。
(一)设置生活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将小学语文课本内容中的情境再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课本内容生活化,容易激发小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热情。例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一课时,首先我通过课件给学生们营造了唐朝的一个画面,接着我和学生都坐上时光机回到了唐朝,我们想象自己的着装、说话的语调,打招呼的方式都发生了变化。我们一起来到了江西省九江市南的庐山风景区,接着课件展示当时所见所闻,引导学生谈感受。此时课堂气氛以至高潮。接着我们一起来聆听李白是何感受,配乐朗诵,学生已慢慢走进李白内心世界,似有身临其境之感,最后一起模仿李白吟诗,全班师生晃着脑袋望着庐山瀑布为之感叹,竟连下课铃声都听不到了。因此,将课文内容情境再现,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且走进诗人的内心,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学习语文的热情。
(二)引导学生质疑、思考,适时帮助学生解惑。
小学语文生活化,利用生活实际可以使教学内容简单,从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文章的理解,进而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做到正确引导,适时指导。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而争辩,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争辩后仍然存在的疑惑,教师需适时提供帮助,并把该问题视为教学重点,与学生共同深入分析。
(三)加强实践,充分利用生活资源。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必要的生活资源是对教学内容的延伸。充分利用生活资源,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小学生的学习潜能,并增强学习语文的热情。在教学《充气式雨衣》一课时,我们亲自制作了充气式雨衣,还做了很多小制作,有风车、瓶盖花、机器人等,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还让学生学会了步骤的正确使用,更加培养了学生变废为宝的环保意识。这样一来,学生基本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更愿意勤于动手、主动思考。在学习《雷雨》时,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在雷雨天气带上雨伞,身临其境观察雷雨前、中、后的变化,并观察彩虹的颜色,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既轻松又有趣。
(四)将书本知识回归生活。
书本和生活是存在差距的,我们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这就要求我们要回归生活。小学生的思想很单纯,教师不能错误引导他们-书本等于生活。书本知识教会我们正确思考,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立足于现实,有时又高于现实。然而生活则是现实,是现实生活的真实体验,为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我们要回归生活,结合生活实际再次理解课文。生活中不可能真的有时光机,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我们要接受现实的挑战,战胜自我,完善自我。
结束语:
为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我们需要将小学语文生活化,这也是时代的要求,为培养思维多元化高素质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邓颖《对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的思考》新课程学习(下)
[2]李国青《小学语文生活化的几点思考》
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终身学习,小学语文教育是学习的基础。语文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脱离生活实际的语文是空洞的。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将自己融入当时的时代背景,再结合现实的生活环境去剖析课文,从中领悟。我对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思考如下:
一、小学语文生活化的理解。
“生活化”指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的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小学语文生活化”是指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方式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它包括: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即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教学活动方式生活化。即教学活动是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的生活过程。
二、小学语文教材源于生活。
教学内容源于生机勃勃的生活世界,与生活相脱离,教学必然是枯燥的、抽象的说教。小学语文的教材每单元四篇课文,三篇精读,一篇略读,再有语文园地。每单元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二年级的课文来说,围绕季节特点的文章:春天《找春天》、夏天《雷雨》、秋天《秋天的图画》、冬天《看雪》等文章,便于小学生走进生活,细心观察,勤于思考,使复杂的课文简单化,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并提高探索的兴趣;围绕节假日:教师节《一株紫丁香》、国庆节《欢庆》、学雷锋纪念日《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等与节日有关的文章,学生可以通过电视、生活、电脑多种渠道了解相关知识,便于轻松地理解课文;围绕环保《浅水洼里的小鱼》,围绕思想品德“友好相处、团结合作”,还有围绕“科学探索”等题材的文章,这些文章结合社会生活、学生生活,学生能通过生活理解课文,亦能透过课文去热爱生活,从而自发地主动学习,主动思考,提升自己的语文理解能力。
三、让学生透过教学内容理解生活,热爱生活。
小学生正处于重要的发展时期,他们对生活的理解还停留在小伙伴间的嬉戏,打闹,但不是他们不热爱生活,而是他们还不会冷静下来思考总结。他们对生活不理解但却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热爱,教师正要就这股热情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会互帮互助,理解同心协力;在犯错时懂得知错就改,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细心观察,勤与动脑,学会思考与总结,从而热爱生活,理解生活。
四、提升语文生活化的有效策略。
(一)设置生活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将小学语文课本内容中的情境再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课本内容生活化,容易激发小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热情。例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一课时,首先我通过课件给学生们营造了唐朝的一个画面,接着我和学生都坐上时光机回到了唐朝,我们想象自己的着装、说话的语调,打招呼的方式都发生了变化。我们一起来到了江西省九江市南的庐山风景区,接着课件展示当时所见所闻,引导学生谈感受。此时课堂气氛以至高潮。接着我们一起来聆听李白是何感受,配乐朗诵,学生已慢慢走进李白内心世界,似有身临其境之感,最后一起模仿李白吟诗,全班师生晃着脑袋望着庐山瀑布为之感叹,竟连下课铃声都听不到了。因此,将课文内容情境再现,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且走进诗人的内心,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学习语文的热情。
(二)引导学生质疑、思考,适时帮助学生解惑。
小学语文生活化,利用生活实际可以使教学内容简单,从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文章的理解,进而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做到正确引导,适时指导。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而争辩,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争辩后仍然存在的疑惑,教师需适时提供帮助,并把该问题视为教学重点,与学生共同深入分析。
(三)加强实践,充分利用生活资源。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必要的生活资源是对教学内容的延伸。充分利用生活资源,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小学生的学习潜能,并增强学习语文的热情。在教学《充气式雨衣》一课时,我们亲自制作了充气式雨衣,还做了很多小制作,有风车、瓶盖花、机器人等,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还让学生学会了步骤的正确使用,更加培养了学生变废为宝的环保意识。这样一来,学生基本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更愿意勤于动手、主动思考。在学习《雷雨》时,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在雷雨天气带上雨伞,身临其境观察雷雨前、中、后的变化,并观察彩虹的颜色,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既轻松又有趣。
(四)将书本知识回归生活。
书本和生活是存在差距的,我们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这就要求我们要回归生活。小学生的思想很单纯,教师不能错误引导他们-书本等于生活。书本知识教会我们正确思考,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立足于现实,有时又高于现实。然而生活则是现实,是现实生活的真实体验,为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我们要回归生活,结合生活实际再次理解课文。生活中不可能真的有时光机,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我们要接受现实的挑战,战胜自我,完善自我。
结束语:
为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我们需要将小学语文生活化,这也是时代的要求,为培养思维多元化高素质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邓颖《对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的思考》新课程学习(下)
[2]李国青《小学语文生活化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