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式”集体备课探讨

【作者】 陶 芳

【机构】 新疆巴州轮台县第二中学

【摘要】教育改革创新的今天,备课也在悄悄发生变化,传统的单一备课模式已不适应当今教学需求,集体备课将是一种新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集体备课;合作
【正文】
  新课程实施以来,集体备课一直是各所学校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由于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程及教材在设计、布局、选材诸方面已经有了突显的与以往课程教材不一样的特点与成就,教师的集体备课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如走形式、不够深入、初备粗糙等。面对这些问题,笔者以所在学校语文学科“小组合作式”集体备课为例,做了一些探究。 
  一、问题的提出 
  集体备课给教师相互交流合作、取长补短提供了平台,激活了教师资源,挖掘了文本资源,促进了课程改革的推进,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可以说集体备课确实是一种最直接、最便捷、最经济、最有效的教学研究和教师校本培训的方式。但是,在各地各校的操作运行中,出现了一些偏向。尤其是新课程深入推行后,语文的集体备课出现如下一些问题:一是“三定”形式化。不少学校规定集体备课要“三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往往是这“三定”的确做到了,或者说学校的制度保证了,但是“三定”后教师干什么就不管了,“三定”流于形式。二是内容粗放化。每周一次集体备课无法做到“一课一备”,备课的内容也是粗线条地讲解,重知识轻教法、学法的研讨。三是形式单一化。以主备人讲解为主,其他老师只是没有实际内容的应和,不作深层次的讨论,几乎是“一言堂”。四是评价去教学化。许多学校对于集体备课几乎没有评价,即使偶有评价也是仅限于备课本身的气氛、合作的程度而言的,对于教学的内容几乎没有涉及,可以说集体备课评价与教学几乎脱节。 
  二、对策的思考 
  集体备课产生诸多乱象的背后有制度的原因,也有思想的原因,甚至还有心理、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如何才能让教师像重视课堂教学一样重视集体备课,我们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从教师心理因素上寻找对策。集体备课只有成为教师的“潜能的充分发挥与人格的和谐发展”的一种,才能调动骨干教师的积极性,在每个备课组成立骨干教师牵头合作组,完成最初的备课雏形,形成勇于讨论的初案。骨干老师作用的发挥,既能带动年轻教师集体备课的积极性,又能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效应。 
  从评价机制上解决问题。在评价的机制上应更多地采取整体性、捆绑式评价:既注重在教师的个体层面上开展各种评优争先活动,更要在教师群体的层面上开展争优创先活动。由年级部、备课组对集体备课的成效进行再分配,强化组际之间的竞争力和组内成员的聚合力,以促进备课组成员的自主合作,共同进步。 
  从活动本身去寻求突破。集体备课从意义上说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但长期、一贯、单一地去做会产生“审美疲劳”。对集体备课本身的改变也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这种改变包括改变单一的形式,优化集体备课的内容,突破“三定”的限制,让语文课走出校园等。管理是提高集体备课质量不可忽视的问题。要充分认识集体备课的教师群体的参与性、信息资源的开放性、活动效果的主体性等方面的特点。积极探索语文“小组合作式”集体备课模式。 
  首先,“合作备课组”初“备”。根据备课组的人数,在每一个备课组内成立“合作备课组”,合作备课组的组长由教师无记名产生,那些能干事、干好事、干成事的骨干教师担任,再由合作备课组的组长组建备课团队,一般2—3人组成。根据备课组的计划安排,领回本组的备课任务,策划备课内容,组内分工,组长审核。这样,来保证初备的质量。 
  其次,小组预“备”,教案初次形成后,提前一天发送到备课组的公共邮箱或者以文本形式发送到其他合作小组,其他合作小组组织“预研讨”,形成初步讨论意见。这一环节的设置,表面上增加了老师负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每个小组大约花费半小时左右的时间。其实,这个时间也是每一位教师需要付出的,只是集中在一起了而已,起到了预习的作用,不至于在集体备课中出现教师对材料不熟悉、无话可说等问题。 
  再次,大组研“备”。通过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等形式,教师针对自己教学中遇到的普遍、典型、复杂的教学问题,通过共同协商和参与,系统科学的研究,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集体备课中,强调基于合作探究而寻求教学真义,强调优秀教学资源与教学经验的共生共享,强调凝聚群体智慧生成和创造新的教学。在所有合作备课组熟悉材料的基础上,整个备课组按照“三定”的要求集中研讨,交流小组问题,形成教案。由负责初备的合作备课组进行最后的整理,发放到每一位教师的手中。 
  最后,个人再备。“集体备课是为了促进个人教学,而不是限制个人教学;是为了形成个人风格特色,而不是弱化个人风格特色;是为了激发个性发展,而不是抹杀个性发展”,所以,尽管在此之前有多重备课,但我们还是特别强调教师有个性的备课。语文教学是一项个性化很强的人类活动,每位教师都拥有自己的知识结构、教育经验、教学风格和人生阅历,教师所面对的学生也是千差万别。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个人再备既能保证教学质量又能突显教师风格。 
  总之,集体备课在形式上似乎是增加了教师备课的量,而实际上是分解集中备课的总量,使得每一个“小量”能够有效地提升“质”。最后实现集体备课总质量的提升。 
  由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一些集体备课安排在户外进行,例如在对地方课程进行拓展时,实地走访、调研考察,也是按照小组合作来准备材料的,这也是集体备课的一种有效形式。 
  参考文献: 
  [1]李瑾瑜,赵文钊.“集体备课”:内涵、问题与变革策略[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 
  [2]徐武汉.集体备课中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4,(05).
  [3]胡玉龙.集体备课别被人为僵化[N].中国教育报,2010-03-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