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高中数学新课导入的新思考

【作者】 聂晓萌

【机构】 山东省寿光市现代中学


【正文】新课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导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新课导入应是新、旧知识的纽带,承上启下的桥梁,既能启迪学生想象力,又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探索新知。怎样在课堂上导入新课呢?根据数学素质教育的要求,在高中数学新课导入中的几种尝试。
  一、 直接导入法:直接导入法又叫“开门见山”导入法,我们谈话写文章习惯于“开门见山”,这样主体突出,论点鲜明。当一些新授的数学知识难以借助旧知识引入时,可开门见山的点出课题,立即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二面角》的内容时,可这样引入:“两条直线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我们已经掌握了它们的度量方法,那么两个平面所成的角怎样度量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内容———二面角和它的平面角!”(板书课题),这样导入,直截了当,促使学生迅速集中到新知识的探索追求中。再如,讲《用单位圆中的线段表示三角函数值》一节时,可作如下开篇“前面我们学习了三角函数的定义,每种三角函数的数值都是用两条线段的比值来定义的,这使我们在应用中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如果变成一条线段,那么应用起来就会方便的多,这节课就来解决这个问题:“用单位圆中的线段表示三角函数值”,这样引入课题,不仅明确了这堂课的主题,而且也说明了产生这堂课的背景。
  二、趣味式引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源泉”,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能使学生热爱数学,而且使他们会学数学、好学数学、学好数学。例如:讲《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时,讲高斯的故事:十八世纪,在高斯八岁时,他的算术老师除了一道题:计算从1到100的和。小高斯只用了极短的时间就得出了结果:5050。教师接着问大家:“同学们知道他是怎样算出来的吗?”由于大多数学生在小的时候都听过这个故事,回答说:“他把算式两端的数以及与两端等距离的两数相加,这样一共有50个101,所以很快就得出了5050。”教师接着说:“他的算法也可以解释成这样:把原式的数顺序颠倒,两式相加成为:
  1 +2 +3 +……+100
  +)100+99+98+……+1
  ————————————
  101+101+101+……+101=101×100
  再被2除就得到原式的和了,(教师实际上是在做进一步的启发)。教师问:“那末对一般的等差数列{an}前n项和Sn=a1+a2+a3+……+an如何求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这样通过故事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经过引导探讨,学生较容易地掌握了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得出了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Sn=n(a1+an)/2
  例:在讲<<数学归纳法>>一节时,由于许多学生对一个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经过数学归纳法的步骤证明后是正确的不太理解,在新课开始时可讲游戏:玩“多米诺”骨牌。玩此游戏的原则主要有两条:(1)排此骨牌的规则:前一块牌倒下,保证后一块牌一定倒下;(2)打倒第一块。讲完这两条规则后问学生:“经过这两个步骤后,结果怎样?”学生很快回答:“所有的骨牌都倒下了。”由此游戏引出数学归纳法的定义。
  三、类比导入法:有些课题内容与前面学过的知识类似时,可运用类比法提出新课内容,促使知识的迁移,比旧出新,自然过渡。数学归纳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这种证法的产生或基本原理则使学生感到茫然,大多是依样画葫芦。为此我在讲授数学归纳法的第一节中,仿效 “ 多米诺骨牌 ” 之法设计出一种游戏——推砖作类比,立起一长串砖(想像是无穷多块),距离适当,使得前一块倒下恰好就能砸倒后一块,那么推倒第一块,就会知道所有按规则立的砖都会全部倒下。 再问:谁能举出类似 “ 推倒 ” 一个而影响一串的例子?生:春节放鞭炮!通过恰如其分的比喻,数学归纳法的原理 “ 跃然而出 ” ,学生也自然进入学习的高潮。例,讲指数、对数不等式的解法时,可类比指数和对数方程的解法提出课题。有针对性的选择某个知识点进行类比,可以将“已知”和“未知”自然的连接起来,温故而成为知新的基石,课堂教学可望收到满意的效果。
  四、设疑导入法:教师对某些内容可以故意制造疑团而成为悬念,提出一些必须学习了新知识才能解答的问题,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形成一种学习的动力。例,讲《余弦定理》时,可如下设置:我们都熟悉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满足勾股定理:c2=a2+b2,那么非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怎样呢?锐角三角形的三边是否有c2=a2+b2-x?钝角三角形中钝角的对边是否满足关系c2=a2+b2+x?假若有以上关系,那么x=?教师从这个具有吸引力和启发性的“设疑”引入了对余弦定理的推证。再如,讲立体几何《球冠》一节时,教师可如下设疑:由三个平行平面截一个球恰好把球的一条直径截成四等分,试问截得球面的四部分面积大小如何?教师留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观察议论,同学们一般猜测两头面积较小,中间的两“圈”面积较大。教师这时却肯定的说:“这四部分面积时一样的,都是球面积的1/4!”又说:“这难道可能吗?两头看起来确实好像小,中间的圈要大,可是它们的面积相等却是事实!让我们来学习今天的内容:球冠。”通过这个内容的学习,同学们自己就可以解开它们的面积为什么相等的迷。学生带着这个疑团来学习新课,不仅能提高注意力,而且这个结论也将使学生经久不忘。
  总之,数学教学中的新课导入法是灵活多样的,平时在教学实践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取恰当的导入法,有时可把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例在讲<<等比数列>>概念时,由于前面学习了等差数列的概念,等比数列和等差数列的定义方法类似,可举例:1、2、4、8、16、……让学生观察这种数列的特点,再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得出等比数列的定义,这里就把发现导入法和类比导入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