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微课应用于历史教学之我见

【作者】 曹艳红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东风第五中学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微课的移动式学习、在线学习、远程学习成为了教学新模式、学习的新方式。微课的出现和应用,为传统的历史教学植入了新鲜元素。本文就微课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进行了论述,希望能引发了一线教师的思考。
【关键词】历史教学微课应用与反思
【正文】
  维克多·迈尔-舍恩伯格和肯尼恩·库克耶合著的《大数据时代》把我们带入到又一个激情燃烧的信息化时代,微课程就是大数据变革教育的第一波浪潮。微课程的兴起让我们实实在在地体验到大数据对教育的重大影响。基于微课的移动式学习、在线学习、远程学习成为了教学新模式、学习的新方式。微课的出现和应用,为传统的历史教学植入了新鲜元素,如何更好地运用微课辅助历史教学引发了一线教师的深刻思考。
  一、微课的概念及主要特点
  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
  微课是针对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局限性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模式,它的主要特点有:一是教学时间较短,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二是教学内容较少,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一两个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三是资源容量较小,传播便利。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方便在线学习和下载,也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二、微课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课前使用微课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所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在课前的预习阶段,可以采用微课模式。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确定的教学目标,将预习的知识精心制作成微课,同时制作自主学习任务单,学生在课前通过微课自主学习,完成教师自主学习任务单的任务。学生在明确精简的任务驱动下学习,提升学习效果。第二天的课堂学习针对预习内容及时反馈,交流,解决一些自学中的困惑,及时查漏补缺,及时评价学生的自学情况,这样才能促使学生认真自学,提高微课学习的实效性。
  2、课中使用微课
  在课堂上使用微课是提升历史教学效率的手段,能帮助学生解决课前布置的自主学习任务单中的疑问,梳理简明易懂的核心主干知识,搭建条理清晰的知识框架。同时借助微课能有效解决学生甚至是老师难以解答的问题。比如在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一课中,我把反法西斯战争的三个转折点这一问题做成微课,并借助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战争的残酷性,但是对于“为什么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既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我觉得自己没有专家讲的清楚,我从军事节目中找到专家对这一问题的答疑录制成微课,让学生直接听专家讲解,既节省了时间又解决了疑难问题。
  3、课后使用微课
  课后复习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和延伸。对于知识点多、杂的历史学科来说,课后复习是学习的主要环节。课后使用的微课要侧重于知识的巩固和系统梳理,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完整的知识框架,使学生的知识更加系统化、深刻化,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我在上完第二次世界大战两课知识后,我把二战的知识归纳整理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之“一二三四”》即“一个阴谋——慕尼黑阴谋”、“两个同盟——法西斯同盟与反法西斯同盟”、“三次突袭,三个转折点”、“四次会议”做成微课,可以在复习课上给学生讲,也可以把微课上传至家长群,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学习,更新了学习方式。
  三、微课开发与应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由于微课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新的途径。学习资源的类型、教师的教学形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的互动模式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改变和创新。所以现在在使用过程中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我们合理应用。
  1、要注意微课的体系化。微课短小精悍的特点决定了它必然同时拥有孤立、零碎、信息割裂等缺点,短小精悍既是微课的优点,也是其短板。有时一个主题的内容很难在5-10分钟的一节微课内完成,因此,教师应按照一定的顺序和原则,围绕相关的知识点创作一个专题、一门课程的系列微课,那么孤立的微课就能被关联化和体系化,最终实现知识的连通和融合创新。
  2、要注意微课内容的选取。在设计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做微课。历史是知识点多、繁杂的学科,对于简单的纯知识的记忆,对学生来讲已经没有难度,就没有做成微课的必要了。选取学生不易掌握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做成微课,突出“解惑”功能,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目标。
  3、形式简单,讲解精炼。微课的时间很短也很宝贵,形式不能花里胡哨,导入要快,要快速进入主题。同时教师的讲解要语言精炼,思路清晰。
  早在1913年,著名发明家爱迪生预言:未来学校将废弃书本,而用电影来传授人类知识的每一个分支。而在100多年以后的今天,美国总统奥巴马说:“通过提高我们从大型复杂的数字数据集中提取知识和观点的能力,帮助加快在教育信息云平台建设的步伐,加强信息安全并改变教育信息整合系统。”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的进程正在深刻改变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微课这种全新的教学及学习方式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它可以使教师的“因材施教”真正得以实现,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
  参考文献:
  [1]胡铁生:《中小学微课的设计制作与评审指标解读》